今年以来,美国限制与中国科技交流的行为愈演愈烈。有人担心,美国正准备在科技领域与中国作“切割”,这会对中国的科技发展造成长远影响。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无论国家还是个人,要想独立和成长,经历“断奶”是必需的功课和历练。只是有些过程平滑一些,有些过程剧烈和痛苦一些。
回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科技的发展史,也曾经历过一段“断奶”期。1949年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开始支持和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以著名的156个大项目为代表,苏联为中国科技提供了从民用全套工业体系到军工体系的完整技术、生产设备和人员培训,把整车皮的技术图纸拉到中国,手把手教给中国技术人员,可谓倾囊相授。
但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以至最终破裂,1959年6月20日,赫鲁晓夫停止向中国继续提供核武器技术。一个月后,中国把核武器项目命名为“596工程”。这就是志气,“断奶”之日,就是自立与重生的开始。以“两弹一星”为标志,中国开始了自身近代历史上第一次自主科技创新的高峰。不要忘了,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技类奖项的屠呦呦所作出的青蒿素发现,也是这个时期的成就。
1978年以后,中国人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大胆探索,国外有什么成功经验我们就拿过来试,收到成效就推广。坦率地说,这其中学习和借鉴最多的还是美国,也逐渐在科技发展中习惯性地言必称美国。虽然中国科技人才实力越来越强大,但我们却对美国的科研经验产生依赖心理,轻视了国家间利益区隔以及意识形态分野。
应该看到,过去中国曾经历过的“断奶”都是在自己的婴儿期,相应的事业都是刚刚起步。但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5年前的2013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就已达7105万人,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力资源数522人,研发人员总数为353.3万人。2017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795万,这个数字约等于科技强国以色列、瑞典、瑞士等国家的总人口,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和借口抱着强烈的依赖心理?
部分年份中国科技人员情况(单位:万人)
当年我在大型国企工作时,最初研发人员对国外核心技术也有些敬畏,但慢慢就发现所谓核心专利相当大部分不过是一些码字如何定义而已,换个定义也未尝不可。但人家先做了,并且把它们塞进标准里去,其他人就得跟随。一旦明白过来,我们自己的专利也飞速增长。当然,原创与尖端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的确更难,但问题在于,中国并不缺少研发原创技术和科技的能力,而是因为长期形成的依赖心理,使我们在科技发展判断标准上存在太多对国外的依赖,只有国外承认了,我们才能或才敢承认,缺乏对科技尤其是原创科技的判断能力。
具备教育资格的科技人力资源学历结构(截至2015年底)
“断奶”从根本上说是要自食其力,自己去寻找食物和作方向性的判断,自己去作决策。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的科技才能真正具备独立性和原创能力。
到目前为止,中美贸易战看似乌云压顶,却还仅限于贸易范畴。从科技界来讲,全球科学家都不喜欢学术交流被政治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中美科技交往的确会受影响,但不会完全中断,至少会留出一段回旋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加紧转变思想和发展方式,快速提升自身对科技发展的判断和自主决策能力。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二次断奶”后的中国只会更加自立和强大。
-
核心技术
+关注
关注
4文章
625浏览量
19618 -
中国科技
+关注
关注
0文章
9浏览量
2470
原文标题:中国科技需要“二次断奶”
文章出处:【微信号:eetop-1,微信公众号:EETOP】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