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为何基于决策树的模型经久不衰?何时使用基于决策树的模型?

zhKF_jqr_AI 来源:未知 作者:李倩 2018-10-09 08:55 次阅读

编者按:保险业数据科学家Alan Marazzi用R语言展示了基于决策树的模型的强大和简洁之处。

这是一篇基于决策树的模型的简明介绍,尽量使用非技术术语,同时也给出了模型的R语言实现。由于这篇文章已经够长了,因此我们省略了一些代码。不过别担心,你可以在配套的GitHub仓库中找到完整代码:https://github.com/alanmarazzi/trees-forest

为何基于决策树的模型经久不衰

决策树是一组通常用于分类的机器学习算法。因为它们简单有效,所以也是初学者首先学习的算法之一。你大概很难在最新的机器学习论文和研究上看到它们,但在真实世界项目中,基于决策树的模型仍被广泛使用。

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使用,主要原因之一是它们的简单性和可解释性。下面是一棵预测天气是否多云的简单决策树。

这一方法让我们可以通过传入数据预测某个变量,不过,大概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推断预测因子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底部开始,看看哪些因素导致了多云。

比如,如果风很小,看起来要下雨了,那说明是多云。对简单模型而言,这些规则可以被人类所学习和应用,或者我们可以生成一份清单以辅助决策过程。通过可视化决策树,我们可以理解机器是如何工作的,为何将某些日子分类为多云,将另一些日子分类为非多云。

尽管这看起来挺微不足道的,但在许多情形下,我们需要知道模型为何做出某些预测。考虑一个预测是否接受胸痛患者的模型。在测试了许多高级模型之后,医生想要搞清楚算法为什么让某些处以危险之中的患者回家。所以他们在数据上运行了一个基于决策树的模型,结果发现算法认为患有哮喘的胸痛病人风险很小。

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医生非常清楚哮喘和胸痛必须立刻治疗,这意味着哮喘和胸痛的病人会马上得到收治。你发现问题所在了吧?用于建模的数据认为这类病人风险很小,是因为所有这类病人都得到了治疗,所以极少有人在此之后死亡。

何时使用基于决策树的模型

如前所述,当可解释性很重要时,决策树非常好,即使它可能仅用于理解预测哪里出错了。实际上,基于决策树的模型可以变得非常复杂,在损失可解释性的同时,增加准确性。这里存在着一个权衡。

另一个使用决策树的理由是它们非常容易理解和解释。在有一些强预测因子的情形下,决策树可以用来创建可以同时为机器和人类使用的模型。我刚想到的一个例子是预测顾客是否最终会购买某物的决策树模型。

评测也是这些方法大放异彩之处:你很快会发现,用于分类时,即使是相当简单的基于决策树的模型,也很难被大幅超过。我个人经常在要处理的数据集上运行随机森林(后文会介绍这一算法),接着尝试战胜它。

R语言配置

在开始之前,你可能需要先配置一下R环境。

安装如下包:

trees_packages <- c("FFTrees",    "evtree",    "party",    "randomForest",    "intubate",    "dplyr")install.packages(trees_packages)

这些是在R语言中使用基于决策树的模型和数据处理的主要包,但它们不是唯一的。任何你打算使用的基于决策树的模型,几乎都有几十个包可以用,不信的话可以上Crantastic搜索一番。

现在是植树时刻!我决定使用Titanic数据集,机器学习社区最著名的数据集之一。你可以从Kaggle(c/titanic)或GitHub(alanmarazzi/trees-forest)获取这一数据集。我将直接从清洗数据和建模开始讲起,如果你在数据下载、加载上需要帮助,或者缺乏头绪,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Data Science in Minutes或者GitHub仓库中的完整代码。

预备数据

首先,我们看下要处理的数据是什么样子的:

我真心不喜欢有大写字母姓名的数据集,很幸运,我们可以用tolower()函数,一行代码转换为小写字母:

names(titanic) <- tolower(names(titanic))

接着,将sex和embarked变量转换为因子(类别变量):

titanic$sex <- as.factor(titanic$sex)titanic$embarked <- as.factor(titanic$embarked)

建模时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处理缺失值(NA)。许多R模型可以自动处理缺失值,但大多数只不过是直接移除包含缺失值的观测。这意味着可供模型学习的训练数据变少了,这几乎一定会导致准确率下降。

有各种填充NA的技术:填充均值、中位数、众数,或使用一个模型预测它们的值。我们的例子将使用线性回归替换数据集中年龄变量的缺失值。

乍看起来这个想法有点吓人,有点怪异,你可能会想:“你说的是,为了改进我的模型,我应该使用另一个模型?!”但其实并没有看起来这么难,特别是如果我们使用线性回归的话。

首先让我们看下年龄变量中有多少NA:

mean(is.na(titanic$age))[1] 0.1986532

将近20%的乘客没有年龄记录,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替换缺失值,直接在数据集上运行模型的话,我们的训练数据只有714项,而不是891项。

是时候在数据上跑下线性回归了:

age_prediction <- lm(age ~ survived + pclass + fare, data = titanic)summary(age_prediction)

我们干了什么?我们告诉R求解如下线性等式,找出恰当的α、βn的值。

age = α + β1∗survived + β2∗pclass + β3∗fare

然后我们在创建的模型上调用summary()函数,查看线性回归的结果。R会给出一些统计数据,我们需要查看这些数据以了解数据的情况:

Call:lm(formula = age ~ survived + pclass + fare, data = titanic)Residuals: Min 1Q Median 3Q Max -37.457 -8.523 -1.128 8.060 47.505 Coefficients: Estimate Std. Error t value Pr(>|t|) (Intercept) 54.14124 2.04430 26.484 < 2e-16 ***survived    -6.81709    1.06801  -6.383 3.14e-10 ***pclass      -9.12040    0.72469 -12.585  < 2e-16 ***fare        -0.03671    0.01112  -3.302  0.00101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Residual standard error: 13.03 on 710 degrees of freedom  (177 observations deleted due to missingness)Multiple R-squared:  0.1993,    Adjusted R-squared:  0.1959 F-statistic:  58.9 on 3 and 710 DF,  p-value: < 2.2e-16

上面第一行(Call)提示我们是哪个模型产生了这一结果,第二行显示了残差,之后是系数。这里我们可以查看系数的估计值,它们的标准差,t值和p值。之后是一些其他统计数据。我们看到R实际上移除了含NA的数据(177 observations deleted due to missingness)。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模型来填充NA了。我们使用predict()函数:

titanic$age[is.na(titanic$age)] <- predict(age_prediction,    newdata = titanic[is.na(titanic$age),])

逻辑回归基准

是否幸存这样的二元分类问题,逻辑回归很难战胜。我们将使用逻辑回归预测泰坦尼克幸存者,并将这一结果作为基准。

别担心,在R中进行逻辑回归非常直截了当。我们引入dplyr和intubate库,然后调用glm()函数运行逻辑回归。glm()接受三个参数,predictors为预测因子,例如年龄、舱等,response为结果变量,这里我们传入survived,family指定返回结果的类别,这里我们传入binomial。

library(dplyr) # 数据处理library(intubate) # 建模工作流# btbt_glb是 %>% 版本的glm函数logi <- titanic %>% select(survived, pclass, sex, age, sibsp) %>% ntbt_glm(survived ~ ., family = binomial)summary(logi)

下面让我们查看下逻辑回归模型做出的预测:

# 收集训练数据上的预测logi_pred <- predict(logi, type = "response")# 预测值在0和1之间,我们将其转换为`survived`或`not`survivors_logi <- rep(0, nrow(titanic))survivors_logi[logi_pred > .5] <- 1# 这将成为我们的基准table(model = survivors_logi, real = titanic$survived)

上面的混淆矩阵给出了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结果:预测572人死亡(0),319人幸存(1)。矩阵的对角线表明,480项和250项预测正确,而预测死亡的92人实际上幸存了,预测幸存的69人实际上未能幸存。

对这样开箱即用的模型而言,82%的预测精确度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我们想在未见数据上测试一下,所以让我们载入测试集,试下模型在测试集上的效果。

test <- read.csv(paste0("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    "alanmarazzi/trees-forest/master/data/test.csv"),    stringsAsFactors = FALSE,    na.strings = "")# 和训练集一样,清洗下数据names(test) <- tolower(names(test))test$sex <- as.factor(test$sex)

下面在测试数据上预测幸存率:

test_logi_pred <- predict(logi, test, type = "response")surv_test_logi <- data.frame(PassengerId = test$passengerid,    Survived = rep(0, nrow(test)))surv_test_logi$Survived[test_logi_pred > .5] <- 1write.csv(surv_test_logi, "results/logi.csv", row.names = FALSE)

我们将结果保存为csv,因为测试数据没有标签,我们并不知道预测是否正确。我们需要将结果上传到Kaggle以查看结果。最终模型做出了77.5%的正确预测。

快速和低成本决策树

终于可以开始植树了!我们将尝试的第一个模型是快速和低成本决策树。这基本上是最简单的模型。我们将使用R的FFTrees包。

# 临时复制下数据集,因为FFTrees包里也包含titanic变量titanicc <- titaniclibrary(FFTrees)titanic <- titaniccrm(titanicc)

载入包,我们只需在选中的变量上应用FFTrees。

fftitanic <- titanic %>% select(age, pclass, sex, sibsp, fare, survived) %>% ntbt(FFTrees, survived ~ .)

模型需要跑一会儿,因为要训练和测试不止一棵FFTree。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一个FFTree对象,包含了所有测试过的FFTree:

fftitanic[1] "An FFTrees object containing 8 trees using 4 predictors {sex,pclass,fare,age}"[1] "FFTrees AUC: (Train = 0.84, Test = --)"[1] "My favorite training tree is #5, here is how it performed:" trainn 891.00p(Correct) 0.79Hit Rate (HR) 0.70False Alarm Rate (FAR) 0.16d-prime 1.52

我们看到,算法使用最多4个预测因子测试了8棵树,表现最佳的是5号树。接着我们看到了这棵树的一些统计数据。这些输出很有帮助,但可视化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发生了什么:

plot(fftitanic, main = "Titanic", decision.names = c("Not Survived", "Survived"))

这一张图中有大量信息,从上往下依次为:观测数目、分类数目、决策树、诊断数据。让我们重点关注决策树。

决策树的第一个节点考虑sex变量:如果是女性(sex != male),我们将直接退出决策树,预测幸存。粗暴,但相当有效。如果是男性,将通过第二个节点pclass。这里,如果是三等舱,我们将退出决策树,预测死亡。接着,如果船费超过£ 26.96(fare),预测幸存。最后一个节点考虑的是age(年龄):如果年龄大于21.35岁,预测死亡。

在图表的Performance(表现)区域,我们最关心左侧的混淆矩阵,我们可以对比之前逻辑回归得到的混淆矩阵。

此外,我们也可以查看下右侧的ROC曲线。FFTrees包在数据上自动运行逻辑回归和CART(另一种基于决策树的模型),以供比较。仔细看图,我们看到,代表逻辑回归的圆圈基本上完全被5号树的圆圈盖住了,意味着这两个模型表现相当。

现在我们分类测试数据,并提交结果至Kaggle。如同我之前说过的那样,这些决策树极为简单。我上面解释决策树如何工作时,解释每一个节点的句子中都有“如果”,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依照同样的结构创建一个基于清单的分类器,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记住这些规则,然后手工分类。

ffpred <- ifelse(test$sex != "male", 1,                 ifelse(test$pclass > 2, 0, ifelse(test$fare < 26.96, 0,                               ifelse(test$age >= 21.36, 0, 1))))ffpred[is.na(ffpred)] <- 0

只需4个嵌套的ifelse语句,我们就可以分类整个数据集。我们只有2个NA,所以我决定将它们分类为“未幸存”。接着我们只需将csv格式的结果上传到Kaggle,看看模型表现如何。

我们的4个if-else语句表现只比基准差了1%. 考虑到模型的简单性,这是非常出色的成绩。

聚会时分

party包使用条件推理树,比FFTrees更复杂的决策树。简单来说,条件推理树在决定分割节点时,不仅考虑重要性,还考虑数据分布。虽然条件推理树更复杂,但使用起来很简单,加载包后只需使用ctree函数即可创建决策树。

library(party)partyTitanic <- titanic %>% select(age, pclass, sex, sibsp, fare, survived) %>% ntbt(ctree, as.factor(survived) ~ .)

运行模型后,我们可以调用这个包的绘图函数可视化得到的决策树,plot(ctree_relust)。这里我们不在乎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只在意最终得到的决策树。所以会使用一些可选参数让输出整洁一点。

plot(partyTitanic, main = "Titanic prediction", type = "simple", inner_panel = node_inner(partyTitanic, pval = FALSE), terminal_panel = node_terminal(partyTitanic, abbreviate = TRUE, digits = 1, fill = "white"))

不幸的是较大的树占用更多空间,如果再加上一些节点,图就基本上看不清了。将这棵树和上面那棵FFTree比较一下,我们看到现在这棵树更复杂:之前我们直接预测每个男性死亡,现在这个模型尝试将男性分为多种情况。

增加的复杂性降低了15%的训练误差。和上面的FFTree相比,这是一项改进。

train_party <- Predict(partyTitanic)table(tree = train_party, real = titanic$survived)

不过,很遗憾,我们下面将学到机器学习最重要的一课。事实上,在测试集上的分类正确率只有73.7%!

你也许会问,这怎么可能?我们刚看到的是过拟合现象。模型考虑的一些变量最终看来其实是噪声。结果在训练集上改善了,但在未见数据上的表现变差了。有多种应对这一问题的方式,比如剪枝。剪枝的意思是削减分支,比如通过降低树的最大深度达成。剪枝搭配交叉验证,很可能改善测试数据上的结果。

集成模型

目前为止,我们开发的都是单个学习者,意味着我们通过一个模型找到解决方案。另一系列的机器学习算法是集成,通过许多所谓的弱小学习者创建的模型。背后的理论是通过使用许多学习者(在我们的例子中是决策树),结合他们的选择,我们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集成模型因模型创建方法、组合结果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可能看起来有点杂乱,但部分集成方法通常是开箱即用的,是一个很好的优化结果的选择。

集成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方差。比如,我们上面在训练集上得到了良好的结果,但在测试集上的误差率却很大。如果我们有不同的训练集,不同的模型,那么各自会有不同的偏差,集成之后就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我们将查看三种不同的集成算法:Bagging、随机森林、Boosting。

Bagging

bagging的主要思路相当简单:如果我们在不同的训练集上训练许多较大的决策树,我们将得到许多高方差、低偏差的模型。平均每棵树的预测,我们就能得到方差和偏差相对较低的分类。

你可能已经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并没有许多训练集。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bootstrap方法创建这些训练集。bootstrap不过是一种有放回的重复取样方法。

x <- rnorm(100) # 生成随机向量# 定义固定取样函数boot_x <- function(x, size) {    sample(x, size, replace = TRUE)}# 循环取样,直到取满需要的样本bootstrapping <- function(x, reps, size) {    y <- list()    for (i in seq_len(reps)) {        y[[i]] <- boot_x(x, size)    }    y}# 结果是一个列表z <- bootstrapping(x, 500, 20)

为了在泰坦尼克数据上运行bagging,我们可以使用randomForest包。这是因为bagging和随机森林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在创建决策树时考虑多少预测因子。bagging中,我们考虑数据集中的每个预测因子,我们可以通过设置mtry参数做到这一点。

library(randomForest)# 如果你希望重现结果,别忘了设置一样的随机数种子set.seed(123)# 创建bagging模型titanic_bag <- titanic %>% select(survived, age, pclass, sex, sibsp, fare, parch) %>% ntbt_randomForest(as.factor(survived) ~ ., mtry = 6)

注意,这里我们将survived作为因子(as.factor)传入,这样就可以使函数创建分类树,而不是回归树(是的,决策树同样可以用于回归)。

bagging默认创建500棵树,如果你想要增加更多树,可以传入ntree参数,设定一个更高的数值。

上面的代码有一个问题,直接跳过NA,不作预测。为了在避免进一步特征工程的前提下,生成符合Kaggle要求的结果,我决定将测试集中的NA用中位数替换。不幸的是,这个问题限制了预测能力,结果是66.5%的正确预测率。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是最著名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原因是它开箱即用的效果好到没道理。随机森林几乎和bagging一样,只不过使用较弱的学习者,创建决策树时只考虑有限数量的预测因子。

你可能会问使用全部预测因子和仅使用部分预测因子有什么区别。答案是使用所有预测因子时,在不同的bootstrap取样的数据集上创建决策树时,前两个分割很可能是一样的,因为创建决策树时考虑的是预测因子的重要性。所以使用bagging创建的500棵树会很相似,相应地,做出的预测也会很相似。

为了限制这一行为,我们使用随机森林,通过mtry参数限制预测因子。我们使用交叉验证决定“最好”的参数值,或者尝试一些经验法则,比如ncol(data)/3和sqrt(ncol(data)),不过在这个例子中我将mtry参数值定为3.

我建议你试验不同的值,然后查看发生了什么,以更好地理解随机森林算法。

set.seed(456)titanic_rf <- titanic %>% select(survived, age, pclass, sex, sibsp, fare, parch) %>% ntbt_randomForest(as.factor(survived) ~ ., mtry = 3, n.trees = 5000)

结果是74.6%,比bagging要好不少(译者注:这里的比较不是很公平,因为之前bagging只用了500棵树,而这里随机森林用了5000棵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试下统一数量后再做比较),但还是比逻辑回归差一点。

随机森然有很多实现,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下party包,用下条件推断树构成的随机森林。

set.seed(415)titanic_rf_party <- titanic %>% select(survived, age, pclass, sex, sibsp, fare, parch) %>% ntbt(cforest, as.factor(survived) ~ ., controls = cforest_unbiased(ntree = 5000, mtry = 3))

如你所见,代码和之前差不多,但是结果是不是差不多呢?

这个结果差不多可以算是和逻辑回归打了个平手。

Boosting

和之前“奋发”学习的算法不同,boosting缓慢学习。实际上,为了避免过拟合,bagging和随机森林需要创建几千棵决策树,然后平均所有预测。boosting的方式与此不同:创建一棵树,结果基于第一棵树的结果创建另一棵树,以此类推。

boosting比其他基于决策树的算法学得慢,这有助于防止过拟合,但也要求我们小心地调整学习速度。从下面的代码中,我们能看到,boosting的参数和随机森林比较相似。

library(gbm)set.seed(999)titanic_boost <- titanic %>% select(survived, age, pclass, sex, sibsp, fare, parch) %>% ntbt(gbm, survived ~ ., distribution = "bernoulli", n.trees = 5000, interaction.depth = 3)

我们使用gbm包中的同名函数(ntbt),并指定distribution参数为bernoulli(伯努利分布),告诉函数这是一个分类问题。n.trees参数指定创建决策树的数目,interaction.depth指定树的最大深度。

76%,和逻辑回归、随机森林、FFTrees的结果差不多。

我们学到了

复杂模型 > 简单模型 == 假。逻辑回归和FFTrees很难战胜,而且我们只需一点特征工程就可以进一步提升简单模型的表现。

特征工程 > 复杂模型 == 真。特征工程是一项艺术。它是数据科学家最强大的武器之一,我们可以使用特征工程改进预测。

创建模型 == 乐!数据科学家很有意思。尽管R有时会让人有点沮丧,但总体而言学习R回报丰厚。如果你希望进一步了解细节,或者想要一个逐步的指南,你可以访问文章开头提到的GitHub仓库,里面有完整的代码。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留言、转发。你也可以订阅我的博客rdisorder.eu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数据集
    +关注

    关注

    4

    文章

    1205

    浏览量

    24641
  • 决策树
    +关注

    关注

    2

    文章

    96

    浏览量

    13537
  • r语言
    +关注

    关注

    1

    文章

    30

    浏览量

    6274

原文标题:别迷失在森林里

文章出处:【微信号:jqr_AI,微信公众号:论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关于决策树,这些知识点不可错过

    可以实现对未知的数据进行高效分类。从开头狼人杀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出,决策树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和描述性,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率地去分析问题。举个例子,普通人去银行贷款的时候,银行会根据相应条件,来判断贷款人
    发表于 05-23 09:38

    分类与回归方法之决策树

    统计学习方法决策树
    发表于 11-05 13:40

    机器学习的决策树介绍

    机器学习——决策树算法分析
    发表于 04-02 11:48

    ML之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ML--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发表于 07-08 12:31

    介绍支持向量机与决策树集成等模型的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支持向量机、k近邻、朴素贝叶斯分类 、决策树决策树集成等模型的应用。讲解了支持向量机SVM线性与非线性模型的适用环境,并对核函数技巧作出深入的分析,对线性Linear核函
    发表于 09-01 06:57

    决策树的生成资料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种监督式学习算法。最新一代意法半导体 MEMS 传感器内置一个基于决策树分类器的机器学习核心(MLC)。这些产品很容易通过后缀中的 X 来识别(例如,LSM6DSOX)。这种
    发表于 09-08 06:50

    决策树的介绍

    关于决策树的介绍,是一些很基础的介绍,不过是英文介绍。
    发表于 09-18 14:55 0次下载

    决策树的构建设计并用Graphviz实现决策树的可视化

    种涉及到的算法进行总结并附上自己相关的实现代码。所有算法代码以及用于相应模型的训练的数据都会放到GitHub上。 本文中我将一步步通过MLiA的隐形眼镜处方数集构建决策树并使用Graphviz将决策树可视化。
    发表于 11-15 13:10 1.5w次阅读
    <b class='flag-5'>决策树</b>的构建设计并用Graphviz实现<b class='flag-5'>决策树</b>的可视化

    决策树的原理和决策树构建的准备工作,机器学习决策树的原理

    希望通过所给的训练数据学习一个贷款申请的决策树,用于对未来的贷款申请进行分类,即当新的客户提出贷款申请时,根据申请人的特征利用决策树决定是否批准贷款申请。
    的头像 发表于 10-08 14:26 5971次阅读

    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模型

    我们知道决策树容易过拟合。换句话说,单个决策树可以很好地找到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如果应用于以前从未见过的问题则非常糟糕。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随机森林就利用了多个决策树,来应对多种不同场景。
    的头像 发表于 04-19 14:38 7958次阅读
    <b class='flag-5'>决策树</b>和随机森林<b class='flag-5'>模型</b>

    详谈机器学习的决策树模型

    决策树模型是白盒模型的一种,其预测结果可以由人来解释。我们把机器学习模型的这一特性称为可解释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机器学习模型都具有可解释性。
    的头像 发表于 07-06 09:49 3564次阅读
    详谈机器学习的<b class='flag-5'>决策树</b><b class='flag-5'>模型</b>

    决策树的基本概念/学习步骤/算法/优缺点

    本文将介绍决策树的基本概念、决策树学习的3个步骤、3种典型的决策树算法、决策树的10个优缺点。
    发表于 01-27 10:03 2518次阅读
    <b class='flag-5'>决策树</b>的基本概念/学习步骤/算法/优缺点

    什么是决策树模型决策树模型的绘制方法

    决策树是一种解决分类问题的算法,本文将介绍什么是决策树模型,常见的用途,以及如何使用“亿图图示”软件绘制决策树模型
    发表于 02-18 10:12 1.3w次阅读
    什么是<b class='flag-5'>决策树</b><b class='flag-5'>模型</b>,<b class='flag-5'>决策树</b><b class='flag-5'>模型</b>的绘制方法

    基于遗传优化决策树的建筑能耗预测模型

    基于遗传优化决策树的建筑能耗预测模型
    发表于 06-27 16:19 6次下载

    大数据—决策树

    大数据————决策树(decision tree)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基本的分类与回归方法,主要讨论分类的决策树。 在分类问题中,表示基于特征对实例进行分类的过程,可以
    的头像 发表于 10-20 10:01 116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