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庆节后首日开盘,工业富联低开低走,跌破发行价13.77元/股后,10月9日,工业富联继续下跌,截至14时16分,工业富联股价为13.66元/股。目前,工业富联市值约2690亿元人民币,较之前5193亿元的市值高点,已经蒸发近2503亿元。
此前,工业富联曾创下36天A股最快过会纪录,并于6月8日顶着独角兽光环登陆A股,随即当日开盘大涨44%,股价报19.83元,市值达3906亿元。这也让它们的市值超越了海康威视,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
工业富联独角兽光环退散
然而,工业富联股价在3个涨停板后,其在市场上的走势就一直向下,直到国庆假期后触及上市以来的最低点。蒸发千亿市值的工业富联,在慢慢退散它的独角兽光环。
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代工企业鸿海精密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披着工业互联网外衣、甚至将工业互联网嵌入公司名称的工业富联,究竟算是一家科技公司还是一家代工厂?这是工业富联从上市伊始便饱受的争议。
外界多以为,工业富联还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业企业,距离互联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8月13日工业富联公布的2018年半年报中可看出,工业富联实现营业总收入1589.94亿元,同比增长16.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4.44 亿元,同比增长仅2.24%,净利润率只有3.42%,其中二季度的净利润增速只有0.36%。净利润增速下滑。
此外,在这份半年报中,仅披露了通讯网络设备业务、云服务设备业务,对于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等业务业绩情况并未披露。
不仅如此,该公司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5.26%、5.27%和4.48%,同期综合毛利率则分别 为10.50%、10.65%和10.14%。
工业互联网之路 漫漫且修远
“代工厂”的标签是富士康高层极力想摘掉的,同时富士康针对转型也进行了多次尝试。
2010年,富士康推出了“门店+网站”的体系构想;2013年推出拓展品牌的在线销售渠道“富连网”;2014年,富士康子公司FIH Mobile从国外挑选创业公司,籍此创办自己的硬件创业公司孵化中心。
2015年5月,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郭台铭从中嗅到机会。他认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实现“实体经济+互联网”,是富士康的转型之路。郭台铭将富士康的下一个30年定义为“重生”,所倚仗的便是工业互联网。
郭台铭称,之所以锁定工业互联网(工业富联主打的上市概念)作为未来十年战略,是因为认为实体经济加数字经济正是中国当前的首要战略。他还预估,从上市到有所产出,至少需要三年,预计最快到2020年,工业富联等相关投资就会有所收获。
2018年6月8日,随着承载郭台铭的工业互联网梦想的工业富联的上市,富士康转型迈入了关键的一步。
然而,工业富联在上市的第四个月后的破发,折射出了其转型的“现实尴尬”。对此,拓墣产业研究院分析师刘耕睿表示,“工业领域的转型牵涉范围相当广泛,企业必须持续地(可能为期数年)投入为数不小的成本来进行升级与转型,因此企业肯定会严格地审视工业物联网所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是什么。这都不是一时半刻所能达成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工业互联网的打造并非一蹴而就,郭台铭工业互联网之梦还需上下求索。
-
智能制造
+关注
关注
48文章
5543浏览量
76306 -
工业互联网
+关注
关注
28文章
4320浏览量
94090
原文标题:【智慧制造】工业富联破发 高点市值腰斩 郭台铭的梦想还有多远?
文章出处:【微信号:DIGITIMES,微信公众号:DIGITIME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