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饱含热情全身心投入,推动并见证着产业崛起,他们更以自己丰富的技能和经验,培育出一个个能工巧匠、高精专才、优秀企业家。他们是行业前辈,也是行业高工,他们言传身教,树立了实业者奋斗的楷模,影响一代代后起之秀。
杨工是线路板业界对杨兴全高工的称呼,他对这个叫法亦颇为享受,认为按早先“工、农、商、学、兵”的排名,自己还排在第一位呢。每次见到杨工都倍感亲切,现已八旬的他精神矍铄、个性开朗、声音洪亮、对事对人兴致都极高。本期【一代宗师】PCB行业行业高工人物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杨工,走近杨工的38载PCB从业路。
人物简介
杨兴全,1938年生,四川大学原子能系放射化学专业毕业;1988年经四川省授予高级工程师职称。深圳"《印制电路资讯 》杂志主编、深圳市印制电路行业协会顾问、深圳市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印制电路专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广东清洁生产行业专家、电镀/印制线路板行业清洁生产专家级审核师。
从1980年到成都国营913厂表面处理车间任职起,杨工开始进入线路板行业,此后,从线路板技术、管理,到行业的清洁生产、企业的环保审评,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评都留下了他的印记,而作为前辈,他也亲眼见证了中国PCB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他一生做事但凭兴趣,钟情挑战。因此,在90年有人出资邀请他做老板时,他一口回绝;也因此在初到深圳后的近十年时间里,他都其志不改的进入一个个管理混乱、需要提升的企业,在迎接新的挑战的同时,不断地实践,开拓新的思路,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和自我的完善。
2003年以后,属于中国线路板行业的盛宴开场,无数的企业一夜间崛起,无数的老板积累了财富,成就了事业,然而杨工却始终泰然处之,不断寻找着自己中意的人生之路。
结缘线路板行业
1971年我国大规模核武器试验基本结束,杨工参加了场外核试验放射烟云的科技成果总结报告,杨工成为国家核试验第一批人员。按照军委扩大会议精神是属于长期留部队的专业技术干部。但杨工提出了离队报告。原因很简单,他无法忍受只拿钱不干活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样会丢失一个人应有的价值。
1975年,他转业回到地方,被分配到电子部成都国营第913厂。刚进去时,工厂领导看杨工简历上是做核试验的,认为没有对口工作,便让他任厂里的政治部组织干事,负责党员交流和干部管理工作。到80年的时候,杨工直接找到厂里领导,表示想做技术工作。
厂里在了解情况后,同意将其调到表面处理车间,任车间主任。当时的表面处理车间包含有电镀、油漆、线路板等各种产品的生产制造。到车间后,杨工开始发现线路板这个行业不错,发挥空间比较大:没药水自己配、没曝光机拿到太阳底下晒,三搞两搞板子居然就做出来了,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越做越有兴趣。
而更深的结缘则是在1986年的那次PCB研讨会。由成都科学技术情报网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年会在成都举办,在交通等条件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仍邀请到了400多人参会,十分成功。当年,成都汇聚了众多的军工、邮电、通讯设备单位,像是电子部十所、核工业部903厂、如今长虹集团的前身等等,而从事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也有相当大一部分聚集在此,像中国电路板第一人王铁中老师当时就在成都十所工作,还有现任CPCA顾问的林金堵教授等人也都在成都。
所以,召开PCB研讨会的条件非常好,且因当时还没有线路板这个行业,所以此次也是线路板行业的第一次盛大的研讨会。整个研讨会的组织工作杨工单肩挑起,从交通、食宿、安全、场地、资金等问题,事无巨细皆由他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策划和安排。据杨工回忆,那段时间他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左右。
由于当时成都火车票十分紧张,杨工还动员起了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及成都部一级工厂负责人员等所有与火车站有关人员,负责帮忙订票,基本做到来参会人员想退票就能退票、想要哪天的票就能买到哪天的票。以至最后成都火车站的票房都知道了这事儿,有来买票的先问:是不是来开会的?可见当时研讨会声势之大。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杨工认识了许多线路板的同行,也让更多的同行知道了他。像是“卖药水的何大校”(杨工对何余庆先生的称呼),就是在那次研讨会上相识,而且经过更深一步认识才知道原来两人曾在同一个部队,渊源极深。
对于PCB行业来说,此次研讨会更大的意义在于:根据当时会议学术报告,编制出版了《印制电路技术》,并根据此书,在此后半年左右的时间内组织了一次PCB技术培训课程,为众多初入线路板行业的人员传授了印制板的基础知识,成都科学技术情报网为我国早期线路板行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极大贡献。
通过行业活动和技术交流使杨工与行业里的很多人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现任牧泰莱公司总经理陈兴农,到1996年在景旺电子看到杨工时十分感慨,主动打招呼说是杨工的学生,曾在此次培训中听过他的课。同时,这两次行业活动也把杨工带入了一个充满无限挑战的精彩旅程。
精彩的九年
其实用“精彩”来做此节的标题,实在是存在“迎合”杨工自己对此的感受之嫌的,因为对于听者来说,这委实是一段够“折腾”的人生经历。
研讨会开完了、培训班结束了,杨工在业界也声名鹊起了。到1986年他已升任913厂印制板分厂厂长。1989年,香港启发公司老总决定移民澳大利亚,在找不到合适的人管理公司的情况下,把公司卖给了后来深圳金世亨企业有限公司的老板,深圳金世亨企业有限公司面临工厂筹建、人员培训、企业管理、市场开发等。
几经辗转,金世亨公司派人到成都打听到了杨工的电话号码,把他约出来后,表明来意:金世亨将在深圳筹办一个线路板企业,请杨工出面策划,不仅要把公司建起来、人员培训起来,公司具体工作都由杨工主持,一句话就是要把公司全面运作起来。
这对当时的杨工来说太具挑战性,也太有吸引力了。他当即要求来人把筹建公司的可行性报告、营业执照等留下,而他则把这些文件拿到913厂成都招待所内认认真真的看了一个晚上。经过仔细考虑,杨工认为他可以胜任这一工作,也非常有兴趣来做这件事,但因是国营单位的人,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来申请停薪留职。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杨工终于成功离开工厂,并拿到了到深圳所需的入关证明。1989年杨工从成都出发,到达深圳,而他极具戏剧化的精彩九年也就此拉开序幕。
筹建伊始的金世亨公司在现在的南油第三工业区内,当时那一片儿几近荒芜,还不时的停水停电,连吃饭问题都是经常派人去蛇口拉水回来,才能解决。杨工到公司后一直是吃住在工厂,以便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玩命儿干了三个月后,方案终于出炉,工厂选址、设备清单也得以完成,随后,金世亨老板又把杨工带到香港考察了一个星期,从订单情况、工艺水平等方面做了全面了解。
此后,金世亨公司的人员招聘、员工培训、设备安装、环保工程等一系列工作全面运转起来,成立第一年实现盈利。渐渐地金世亨公司在业界开始声名在外,与深南电路、华发电路不相上下,而当时公司生产制作的电子表用PCB,线路很细,工艺技术要求也很高,在90年代初期的珠三角企业,很多连它怎么做出来的都不知道。
正当杨工在金世亨干得风生水起之际,他原来的单位——电子部成都国营913厂出问题了。1992年,工厂打电话到金世亨找到杨工,要求其一定回去。回到工厂后,迎接杨工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车间人心涣散、设备空置,而员工几乎已半年没有发过奖金,整个车间一塌糊涂。
挑战又开始了。了解情况后,杨工马不停蹄的做了起来,首先是把工厂离开的员工找回来,然后又到处找客户、找订单,夜以继日的工作,终于在2年后把公司做的像模像样。而此时的杨工已是55岁,到了可申请提前退休的年龄。
工厂上了轨道,杨工觉得没挑战了。于是借着提前退休政策的机遇,向913厂领导提出退休。
1995年,杨工受聘到深圳景旺电子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主持公司的技术、品质、管理工作。与92年的接手无异的是,此时的景旺经营状况和产品质量也不佳,且管理混乱,效益不好。
杨工进公司后,还有好多人不服气,说什么我们是做不好了,你做得好你来做。面对质疑,杨工没有任何反驳,他亲自到各个工序上去查看员工操作、亲自写各个作业文件,他也十分明确的告诉那些怀疑论者:只要你们按照我的方法做,做好了是你们的成绩;做不好是我的责任。
一年时间过去了,景旺公司秩序井然一新,订单增加、良率提高,企业开始盈利。那些心存怀疑的人开始相信杨工,对公司失望的人也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感觉听杨工的没错,不仅公司业务有起色了,自身价值也有了提升,还能越做越来劲儿。直到今天,景旺公司一有事还是习惯性的找杨工解决。
不止是这三家公司,在离职与任职的间隙中,杨工还十分不满足的、见缝插针式地收拾了两个小摊子。一个是在办理退休期间(杨工的退休办了半年时间之多),住在成都,被成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PCB厂拉去,做了半年;另外一个则是在退休批准后一个月时,深圳一家做单面板的公司,也是一个国营单位,也把杨工邀请过去,最终得以扭转乾坤。
直到1998年受聘为深圳市博敏电子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可以说杨工一直在为解决问题奔波不已,而当时的博敏电子也远没有现在的规模,杨工进去后,产品、管理等自不必说,从体系管理、建立文件、到计件工资的制定都是他一手抓起,此后的博敏电子一年一个台阶,现在在业界已是颇负盛名了。
虽然一直挑战不断,问题不断,可杨工对此间的经历却推崇备至,也十分满足,认为“经营不善、问题较多、压力较大的企业会逼迫你不断的去思索、去解决、去整顿,也会让自己不断的前进、进步”。
倾力为业界 惟愿风波平
在自己不断提升的同时,杨工也为线路板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学生现在很多已成为管理阶层,或是自己创业,像现在博敏的营销副总经理孙育军、制造副总刘洪耀、研发中心主任黄建国、星河电路董事长黄永强、达富多层线路板总经理王首民、湖南益阳海科特公司总经理徐建海等都与杨工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
很多人更是对这段师生情谊一直牢记于心,对杨工毫无保留的栽培十分感恩。正如孙育军所说:我们一踏上工作道路,第一堂课就是杨工的印制板工艺、技术、管理等等,他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师生情意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加醇厚。
学生师恩难忘,老师也是深持“终生家长制”式的负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学生想跳槽了却苦于找不到理想中的工作,可以找杨工;觉得这家公司工资低了,想通过换工作提高工资,也可以找杨工;学生做老板了,公司遇到技术、环保等方面的问题,还是找杨工……一切的一切杨工都是来者不拒,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自己的学生过得更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对于业界企业的求助,杨工也是十分热心。几年前,青岛海尔和依利安达因手机用PCB板出现离子迁移或黑盘等问题告上法院,由于海尔在青岛颇有名气,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企业,所以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很快做出判决,冻结了依利安达在银行里的存款。整个价值两百多万的手机板,被要求赔款二千多万,这对当时的依利安达来说无疑是很难承受的。
于是在律师的建议下,依利安达决定找行业专家出具一份技术鉴定书,从技术方面的难以避免性来减轻赔付。依利安达通过广东东硕科技有限公司王恒义高工找到杨工,在杨工的参与下,几经调研、开会,终于拿出具体观点和专家技术评估报告。同时找到深圳市印制电路专委会(现在的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在两位高工的个人简历上盖了章,以此作为各自身份的旁证。
再者,线路板厂家与设备厂商之间也经常发生利益纠纷,杨工也积极出面调解,力求平息风波,让产业上下游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创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与奥士康公司因设备已经交付使用,却迟迟未付完货款,闹到惠州惠阳中级人民法院。杨工了解情况后,就找到奥士康公司,奥士康公司的老板当即表态:杨老师,既然您来调解此事,没问题,我们一切听您的。
其实,在杨工看来,PCB厂家是手心、设备厂家是手背,两方都要帮,绝不厚此薄彼。所以,他总是先了解矛盾双方的想法,然后给予妥善处理,力求让双方都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业界、帮助学生和晚辈,杨工却从不肯给别人带来任何麻烦,如果要别人来为他的事儿操心就接受不了了。
PCB行业第一个清洁生产审核专家
2006年开始,线路板行业的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深圳市。当时出台的相关文件明确表示:一、环保主管部门不再审批线路板与电镀行业的扩建项目;二、审批项目只包含投资2个亿以上的,或是经市政府特别批准的项目。并明确表示对于污染严重企业,每年将会有10%的企业被淘汰。
一直被政府视为污染严重的线路板行业首当其冲,企业开始面临清洁生产和环评的种种问题。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有意参与PCB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与环评工作。根据政府规定,此类企业必须要有行业高工支持,于是该公司找到了杨工。
杨工听后觉得此事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便欣然答应。恰逢此时,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在广州组织了第一批清洁生产培训班,宗兴环保便安排杨工参加,他也成为当时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
开班后,杨工每天都十分认真的听课。课听完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师说要考试。
于是令人捧腹的一幕出现了:
年近七十的杨工十分诚恳的问老师:我可以免考吗?答曰:不能,要想拿到证书,必须参加考试。
杨工不甘心,再次心怀侥幸的问:那我可以开卷考吗?这次答案更简单:不能。
所有偷点儿懒的希望破灭后,杨工开始努力,因为他觉得不能白白花掉人家公司的钱,而毫无贡献。此后的一个星期内,他坚持每天6点钟起床、晚上12点睡觉,每天的工作也特简单——背书。其实此事说来挺简单,可我却常想着这样的场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手中捧书,时而默默强记、时而在本子上写写划划,以便加强记忆。有时会因为某个难记的名词解释而皱眉,有时则现出记住某个基本概念时的满足。与众多少年、青年人相比,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画面。
两个半小时的考试很快过去,杨工答的很认真,在众多的参考者中,他是最后一个交的卷。
回来后,杨工依然对此次考试表现的很没底气,他满怀歉意的告诉宗兴环保的负责人:这次你们可能白花钱了。然而天道酬勤的道理再次应验,一两个月后,杨工不但拿到了证书,还成为线路板行业中唯一一个获得广东省公布的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专家称号的人。直到现在,深圳市环保局组织的一些相关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环评活动都会邀请杨工参加。
证书拿到了,杨工忙碌的日子也开始了。记得年初参加一个PCB企业的搬迁仪式时遇到杨工,从他当时与人闲聊中听到,原来他一直奔波在深圳、东莞等地的PCB企业之间,不止是参加企业清洁生产的审核,对于一些缺乏前瞻性的企业,他也一个个去动员,告诉他们:如果企业想要在深圳继续做下去,那么在清洁生产方面宜早不宜迟。
当然,一些企业也在杨工的帮助下顺利通过审核,或是开始积极改造环保工程。只2008年年底就有20多家PCB企业在杨工的帮助下顺利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像龙岗一家员工达4000多人的台资厂川亿公司就属此类。而原来环保并不达标的企业的环保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改造中。
说不尽的自行车情缘
杨工不会用电脑打字。据说为了这事儿,梁志立高工还说过他,认为很简单的事,杨工就是不去学。听杨工说,他当初也曾花钱报过一个学习五笔打字法的培训班,想法是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去学习一下新鲜事物。
十分不幸的是,他遇“班”不淑。虽然自己以耳顺以上之高龄挤在一群十五六岁的打工仔中间,极其认真的背着字根,可这个路边的小培训班仍然在杨工进去后不足两个星期,就毫无预兆的宣告倒闭。而杨工学习的兴趣也深受打击,最后不了了之。其实,60多岁的时候杨工还翻译了英文版的《IPC-6018微波成品板的检验和测试》,达两万多字。想想杨工之所以老不能玩得转电脑,那个培训班委实难辞其咎。
所以,杨工很多要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拿来的都是手写稿。或许是曾在旧式私塾中练过毛笔字的原因,也或许是对中国国画的情有独钟,他的字看来飘飘洒洒,很有几分艺术色彩。
一直以来,杨工的爱好也十分简单:爬山、散步,近几年又喜欢上了打麻将。喜欢爬山和散步是因为它们都是十分经济的消闲方式,于身体也大有好处。而打麻将在杨工看来则是一种可以让人转换思维的方式,所以虽已有三四年的“牌龄”,至今他仍是只玩赌对,不喊大小,虽输多赢少却也乐此不疲。
杨工与杨夫人合影
说来有点儿搞笑,让杨工钟情了一辈子的东西竟是自行车。1975年杨工从部队复员到地方,虽是杨工的一再坚持,但按照军委扩大会议的规定是不让他走的,所以当他离开时部队领导深怀歉意,因为杨工虽在部队十几年却从未申请过补贴一类的东西,“我觉得很满足,没什么缺的”。
部队领导却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能做到这样十分不容易,所以在杨工离开时,不但各种转业费、复员费都按部队规定给予发放,且能多给就多给外,还特别提出让杨工要一样东西。杨工想都没想就说,我要一辆自行车。
那时的自行车大概也算一个十分时尚的东西,由于物资紧缺,当时买自行车是要有车票的,普通人拿着钱买不到东西的情况并不稀奇。在杨工提出后,政委马上打电话给一个军人服务社的主任,告诉他:你偷也好、抢也好,必须把车给弄来。在政委的严格命令下,杨工如愿以偿。后来他才知道,那辆自行车是从国家商务部的仓库里找到的。
杨工得到了他的第一辆自行车,至今他都能清楚的记得,那是一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当时社会上有一句顺口溜:首永久,二凤凰。可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拥有一辆永久或凤凰牌自行车,足以令全家人自豪,甚至比现在拥有一辆宝马或奔驰还拉风。后来,他在工厂里骑着它,也会迎来诸多羡慕的目光,“感觉很好”。
2000年以后,尤其是在深圳,私家轿车已是满街跑了。而杨工出入也基本有公司派车。然而就在前几年,博敏电子公司派他去江苏博泰电子给一个培训班讲课,为期三个月,到泰州后不久杨工即花100多块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当时随行的人十分不解,问他:杨工你都有车了还买自行车干嘛?但是对杨工来说,这是一种无法释怀的情结。
据杨工说,买了自行车的当天,他就在泰州乡间的小路上一口气骑了三个多小时,大呼过瘾。此后的三个月内,他骑着这辆自行车逛遍了泰州的大街小巷,那种满足感难以名状。再后来,培训结束,杨工把这车交给了公司,现在江苏博泰公司食堂买菜都骑着它。“虽没骑多久,我还是赚了”。
直至今天,听着杨工眉飞色舞的述说,仍能感受到那种由衷的喜爱。因为深圳的车愈来愈多,也因为杨工年事已高,家里人反对他买自行车,更劝说其不要骑自行车。有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在这场与自行车的情缘里,杨工是不会留有遗憾的。
走与留的斗争
说来无奈,杨工每每离开一个地方都要经过一番斗智斗勇,且不时耍点儿小手段,用杨工自己的话描述为“坑蒙拐骗”。
其实,这在杨工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本来这些事换在今天也应当是不必费那么多的周折的。但在当时,人才流动率小,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只要捧到了“铁饭碗”,不出意外,基本就要预备在那儿干一辈子了,更何况杨工是属于实干家一类,单位就更不打算放人。可于杨工而言,这种情况太痛苦了。
所以,他每次都拿出“撼泰山易、撼我志难”的决心,矢志不渝的为了出走而斗争。
第一次的斗争十分温和,严格意义上讲也就是积极争取吧。也是1975年的转业,上面已经讲过,按照军委扩大会议的要求,他们是不属复员队伍之列的,可杨工下决心要走,因为当时确实无事可干。可部队政委的态度也十分明确:不放人。
无奈之下,杨工想了一个办法:每个星期天从早上八点开始,他就到政委家门口等着,就站在那里,也不敲门。政委出门时看到他,就问:咦,老杨你怎么在这儿,有事儿吗?此时,杨工就立刻接过话来,开始争取离开事宜。
半年时间内的每个星期天里,政委出门都能不意外的看到杨工的身影,半年时间后,他终于看清了杨工离开的决心,也终于被杨工感动,杨工的第一次斗争以胜利宣告结束。
第二次的离开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当时的杨工已是印制板分厂的厂长,虽然他也培养了一个接班者,基本负责起具体业务,但当杨工表示要到深圳金世亨公司时,工厂仍然采取了沉默的反对。
按照杨工一贯心思细腻的性格,他当时考虑了两套方案:第一,虽然他到金世亨公司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不管成败与否,他每月不仅不会再要工厂给的80元工资,还会向厂里交100块钱,只求保留厂籍。这也是他认为的最好的解决方式;第二,工厂坚决不放人,但由于他对金世亨项目兴趣比较大,仍会选择离开,但需要金世亨公司给予一定的支持。
金世亨公司对杨工开的各项条件是满口答应的,唯一需要争取的只是工厂的支持。
虽然出走在即,厂里却迟迟不肯表态,杨工等不及了。恰好那时厂长出差在外,而杨工与当时厂里的保卫科干事的关系也比较好,杨工就小小的“蒙”了他一下,让他私下给开了证明,然后溜走。走之前他还给保卫科干事支了招:如果厂里找你麻烦,你就说,他(指杨工)也是干部,他说你同意让他走,我只好信了。
接着,他又干了一回地下工作者,把行李托付给每天坐厂里的班车的同事,让他们一趟趟运到了工厂在成都的招待所,然后又找人从招待所打包运到了机场。至此,成功脱逃。
后来厂里还是同意了第一套方案。而杨工也主动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在深圳有好的合作项目、信息优先考虑工厂;原厂里的员工子女就业有困难也可以来找杨工,且有一个收一个,做到照单全收,如果他们不想在深圳做了,杨工也负责出路费送他们回家;如果厂里有需要,杨工随时回去……
所以,在92年工厂有困难时,杨工出面收拾了“烂摊子”,而这也造成了他不得不继续通过 “耍手段”才能离开。
到了55岁,杨工按国家规定申请退休,厂里又一次采取了“不表态”方式的拒绝。杨工直接去找厂领导,厂领导告诉他,这是上面的要求,如果非要走,必须出具健康证明。杨工也够直接,他十分实诚的问领导:是要真的还是假的?厂领导的回答也很绝:随便。
这下好了,总算找到了一个缺口。杨工随即动用各种可以用得上的关系,开出了医院的生病证明。让人十分不明所以的是,证明等等上交后达半年之久,一如远去的黄鹤,音信全无。半年之后,消息传来:要求重检。
这就有点儿过了。而杨工也无疑是经不住这番“考验”的,于是他采取了回避政策。一来二去,几番折腾,让人不得不感叹,当时之用人制度的确太过禁锢人才了。
把这些事儿单独拿出来说,并非想控诉什么,在一个个事件中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是非之别。只是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杨工,也是一种性情,人生本应如此:率性、真诚、毫不拘泥,也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耍一点儿不损人的小手段。
只愿于他人有益,于国家有功
于国家有功、于他人有益是杨工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界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杨工是成功的。1962年,他从四川大学原子能系放射化学专业毕业后,即被分配到北京总参防化兵研究院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在放射源标准的制定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杨工保存的、由核武器效应试验史编委会编制的一本名为《大西北 大戈壁 大事业——中国核武器效应试验史》的书中,编委会对于杨工早年在核试验方面对国家做出的贡献也是肯定有加。书中提到:大约从1967年开始,核试验场外放射烟云外场任务的具体取样和测量工作由军区派出防化分队担负,防化研究院负责对分队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作业的组织指挥,主要负责人是杨兴全同志。
此书2004年出版,总共200本左右,开篇即盖有《秘密》字样的红章,是专门给那些为当年试验做出贡献之人收藏的。
这个他人,据杨工解释为“企业”。这一方面他的一生作为大家更是有目共睹。且不说从成都913厂、深圳金世亨公司、景旺电子、博敏电子等企业都在他对具体业务的主持下,一步步走向盈利。单讲他在印制板行业通过总结留给行业的各种资料、文章、书籍,以及现在很多企业管理上的改进措施,已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印制板企业管理》于2003年由杨工编辑出版,本书通过一些图、表、数据、资料、实例等详尽描述了PCB企业在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物料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深圳市博敏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缓先生在本书序言中写到:“深奥的企业管理知识,终于变成了通俗易懂、内容新颖、条理清晰、实用性强的培训教材。”对此书评价甚高。
直至今天,仍有许多企业的老板把此书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认为,它比较系统的解决了一个PCB企业所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而且有理有据,对于一个初涉线路板管理的人,按照此书的思路来思考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据杨工讲,此书完全是他在管理金世亨公司、景旺电子公司及博敏电子公司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意在理顺管理者的管理思维、启发管理创新,实现科学管理思维与有效管理方法相结合。
在杨工看来,有总结才会有提高。所以,无论在哪家公司,他都会在年底对公司进行一次总的评价,哪些做的好,哪些需要在第二年改进,列得清清楚楚。原来线路板企业每年都会有一次企业管理评审,其中很多管理上的东西都是那时杨工提出来的。
2008年12月12日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SPCA)正式成立。第一次会员大会上宣布聘请杨工担任协会副秘书长,在暂时没有任何酬劳的情况下,杨工仍乐呵呵的走马上任。他觉得有了协会,深圳市的线路板企业在与政府沟通时就不再是单一的,而成为一个整体,这对于行业争取正当的权利和利益是十分有利的。在协会的第一次会员大会上,杨工充分发挥其声音洪亮的优势,不辞辛苦的为参会企业代表唱票、计票、宣布投票结果。现在,协会的各项活动也多得杨工参与并献计献策。
至今,协会已经举行了GPCA二届二次暨SPCA三届二次全体会员大会,杨工依然在为协会献计献策。
2017年5月,GPCA二届一次暨SPCA三届一次全体会员大会 杨工唱票
“如果帮一个人,而他又成功了,我觉得那是他自己的努力,而非我的功劳,但我会感到十分欣慰;如果帮一个企业,老板赚钱了,企业做好了,那也是他决策的正确。至于他赚多少钱,未来企业如何壮大都不关我的事,而我也会去寻找我的兴趣所在,寻找自己相中的路。”这就是杨工。
与时共进 永不停歇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时代,变化因素太多, 社会化矛盾突显。人们要在变革中,善于观察、勤于思维、勇于创新、在变革中求发展。而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和核心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化解社会矛盾,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创新国家才能富强,只有创新人民才能幸福,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杨工常说,企业要通过创新、从单一的制造业,转变为“创造+制造”。企业应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 产品和服务的优化,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差异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个人通过创新活动, 不断提升观察能力、思维和阅读能力、实践和总结能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唯有变者才能生存”,所以说,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解困,才有发展的机遇,才能做大做强。退休后的杨工,仍心系行业,在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环保等方面,杨工总是不断思考,提出意见建议,供行业同仁参考,解答。
2017年5月 杨工在GPCA二届一次暨SPCA三届一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关于《排污许可证简介》的讲解
2018年8月3日 “2017年度电路板行业绿色环保企业”评选,杨工担任评选委员会组长
2018年6月19日 中共深圳市社会组织委员会深圳市电子信息类行业协会联合党委(筹)等到访SPCA 党支部
2018年9月1日 博敏电子技术成果鉴定会
2018年9月14日 广东PCB电子行业海尔磁悬浮中央空调交互体验峰会 杨工发言
对杨工来说,进入PCB行业已经38载了,正如杨工所说要“创新”,这些年来,杨工也一直都在学习,在创新。而杨工身上那种“与时俱进,永不停歇!”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后来者学习的。在杨工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技术人的专注、热情、耐心,还有对行业未来发展无怨无悔的奉献。而像杨工一样的这一代人对PCB行业的热衷是值得后辈学习的,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用生命在经营、捍卫PCB这一行业,他们见证了电路板行业的全发展历程,同时,他们用专业和专注的精神投身行业并将这种精神以身作则传授给下一代。
谢谢您,杨工!尽管您已八旬了,本可以安心在家,颐养天年,但为了行业的发展,仍四处奔走,为行业提建议,为后辈传授经验!PCB行业因为有您的努力和付出而更精彩、更辉煌!
师者,人之模范也
PS :在《印制电路资讯》2017年9月刊刊登的,九月教师节献礼【特别策划】中,我们制作了一期关于杨工的独家策划,带着对行业一代宗师——杨工的敬仰,我们采访了杨工的两位学生(星河电路孙育军副总和博敏电子王强副总),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看这位行业前辈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的。
杨兴全学生之孙育军,1990年1月在金世亨公司与杨工结识,现任深圳市星河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兴全学生之王强,2004年1月在博敏电子结识杨工,现任深圳市博敏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印制电路资讯》(以下简称“《资讯》”):值此9月教师节,我们想聊聊关于师生的话题。我们知道杨兴全高工作为行业前辈,带出了无数的优秀学生,您也是其中之一,能谈谈您是如何师从伯乐的吗?
孙育军:我是1990年1月5日从广东梅州市来到深圳市金世亨公司打工,第一堂电路板课程就是杨老师教的,当时主要工作是在黄光室完成图形转移曝光操作,杨老师是总工,主要负责技术,会定期上技术课。在这个过程中,杨老师认真和严谨的作风激发了我对技术的兴趣,带着对行业的好奇和兴趣,我开始去了解行业、热爱行业和全身心投入PCB行业。
王强:2004年1月我到深圳市博敏电子有限公司工作,杨老师当时作为公司的副总经理。恰好我的工作项目总负责人是杨老师,这样我便有了经常与杨老师近距离接触与学习的机会,并且这样工作持续了一年多。
《资讯》:您的老师是否对您的性格、品格及行为方式上影响很多?您觉得老一辈专家最值得传承的精神有哪些?
孙育军:初来乍到,一是希望在深圳学习一技之长,找一个落脚点,再一个就是加强课外学习,提升自己。刚开始接触电路板,这是一份挺有挑战性的工作,杨老师在电路板工艺、技术及生活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60、70年代人学习欲望很强,而杨老师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的电路板人才。从一手筹建金世亨到后来帮助博敏电子、景旺电子等PCB企业,杨老师一直都是在不断帮助企业、行业做实事,并培养了很多的学生,即使是现在,还可以感受到杨老师对下一代人才的帮助及对企业的关注,“有事情,找杨老!”已成为行业口口相传的佳话。
王强:在杨老师身上,看到更多的是杨老师对行业的热衷,感受最深的是杨老师的平易近人。杨老师这一代人对PCB行业的热衷是值得后辈学习的,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用生命在经营、捍卫PCB这一行业,他们见证了电路板行业的全发展历程,同时,他们用专业和专注的精神投身行业并将这种精神以身作则传授给下一代。
-
pcb
+关注
关注
4316文章
22959浏览量
395862 -
线路板
+关注
关注
23文章
1192浏览量
46990
原文标题:PCB行业行业高工人物系列报道——行业高工杨兴全
文章出处:【微信号:ruziniubbs,微信公众号:PCB行业工程师技术交流】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