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0 second
- Duration:0 second
- Size:0x0
- Volume:0%
- Fps:60fps
- Sudio decoded:0 Byte
- Video decoded:0 Byte
Not Found(code:404)
气体放电管优缺点
优点
缺点
在于放电时延(即响应时间)较大,动作灵敏度不够理想,对于波头上升陡度较大的雷电波难以有效地抑制。
陶瓷气体放电管的优缺点
优点
绝缘电阻很大,寄生电容很小,浪涌防护能力强。
①击穿(导通)前相当于开路,电阻很大,没有漏电流或漏电流很小;
②击穿(导通)后相当于短路,可通过很大的电流,压降很小;
③脉冲通流容量(峰值电流)很大;2.5千安~100千安;
④具有双向对称特性。
⑤电容值很小,小于3皮法。
缺点
在于放电时延(即响应时间)较大,动作灵敏度不够理想,部分型号会出现续流现象,长时间续流会导致失效,对于波头上升陡度较大的雷电波难以有效地抑制。
①由于气体电离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响应速度较慢,反应时间一般为0.2~0.3微秒(200~300纳秒),最快也有0.1微秒(100纳秒)左右,在它未导通前,会有一个幅度较大的尖脉冲漏过去,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②击穿电压一致性较差,分散性较大,一般为±20%。
③击穿电压只有几个特定值。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气体放电管
+关注
关注
1文章
81浏览量
1390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浪涌保护器气体放电管的设计选型及行业应用方案
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和雷电活动频繁,浪涌保护在保障电力和电子设备安全方面变得尤为重要。其中,气体放电管(Gas D ischarge Tube, GDT)作为一种核心的浪涌保护元件,其选择
Bourns推出SA2-A系列高压气体放电管 (GDT)
Bourns,全球知名的电源、保护和传感解决方案电子组件制造商,近日宣布推出其最新的SA2-A高压气体放电管(GDT)系列。这一新产品是Bourns符合AEC-Q200标准的广泛产品组合中的又一力作,专为满足恶劣环境下的严苛应用需求而设计。
Bourns发布符合AEC-Q200标准的气体放电管系列
全球知名的电源、保护与传感解决方案电子元件制造商Bourns,近期宣布推出其全新符合AEC-Q200标准的气体放电管(GDT)系列——Bourns® 2027-A系列,该系列产品专为在极
Bourns 推出符合 AEC-Q200 标准的气体放电管系列, 提升在苛刻环境中的可靠性
Bourns 推出符合 AEC-Q200 标准的气体放电管系列,提升在苛刻环境中的可靠性 2024 年 8 月 7 日 - 美国柏恩 Bourns 全球知名电源、保护和传感解决方案电子组件领导制造
发表于 08-07 16:10
•2904次阅读
气体放电管:一种“古老”的保护元器件扩展了其多功能性
作者: Bill Schweber 电路保护就像保险:直到需要时才会知道它的好。电路保护分为两大类:过流保护(如保险丝)和过压保护(如使用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MOV) 和气体放电管 (GDT) 电
浪涌防护器件-气体放电管的选型 |深圳浪拓电子
气体放电管GDT选型 1、直流击穿电压的选取放电管的直流击穿电压的最小值必须大于线路的最大正常工作电压。
2、最高瞬态电压的选取 确定线路所能承受的最高瞬时电压,确保放电管的冲击击穿
发表于 03-26 14:28
电磁兼容保护器件-GDT陶瓷气体放电管
1.什么是GDT GDT(Gas Discharge Tube)是一种陶瓷气体放电管,通常用于保护电子设备免受瞬态电压的损害。GDT是在带有绝缘间隙的密闭型陶瓷体或者玻璃管中充满惰性气体
半导体放电管TSS:原理及在电子领域的应用?|深圳比创达电子EMC a
半导体放电管TSS:原理及在电子领域的应用?|深圳比创达电子EMC半导体放电管TSS是一种高压、高速、低电流的电子元件,广泛用于电力电子、通讯、光电子等领域。本文将从TSS的定义、工作原理、应用场
发表于 03-06 10:07
半导体放电管TSS:原理及在电子领域的应用?|深圳比创达电子EMC
半导体放电管TSS是一种高压、高速、低电流的电子元件,广泛用于电力电子、通讯、光电子等领域。本文将从TSS的定义、工作原理、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电子元件。接下来
发表于 03-06 10:03
为什么压敏电阻要和气体放电管串联使用?
为什么压敏电阻要和气体放电管串联使用? 压敏电阻和气体放电管是电子器件中常见的两种保护元件,它们在电路中的串联使用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保护效果。下面将对这两种元件的原理和串联使用的原因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