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创」为主题的研华物联网共创峰会,11月1日、2日连续两天在苏州金鸡湖畔文化博览会的会场中举行。研华科技董事长刘克振说,此次盛会报名人数超过7,000人,进场人数可望突破5,000人,大会开幕式的现场挤满了研华的合作伙伴、媒体与创投业者。做为此次活动的演讲人,也是媒体合作伙伴之一的DIGITIMES,除了动员多名同仁参与之外,我也在会场内外,观察这家已经是全球排名第一,市值50亿美元的工业计算机公司,如何在物联网时代来临时,拔桩扎营,站稳市场地位?
刘克振说,国内物联网市场风起云涌,过去基数较低的产业,现在却有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变机会。研华以「共创」为诉求,在借力使力的表面观点背后,还有哪些玄机?
为何强调「共创(Co-Creation)」?
研华期待「共创」伙伴是谁?「共创」的基本概念必然与研华在物联网时代的战略诉求息息相关。会议期间,我接触了研华董事长刘克振、执行董事何春盛、总经理陈清熙,听取首席技术官、中国区、北美、欧洲的总经理等人的报告,试着从他们的论述中,探索「共创」两字的意义。
研华董事长刘克振
研华执行董事何春盛
研华总经理陈清熙
首先,研华认为物联网商机正在蓬勃发展,而这又是个多元无穷变化,但又快速成长的新商机,过去传统「Design-win」的模式,只能获得「有机式」的稳定成长,用传统的模式,根本无法掌握新的商机。换句话说,研华认为商机无所不在,而且也快速成长,能否掌握这一波先期攻击市场的契机,对研华的成长非常关键。
既然「多元」,又「无穷」变化,研华目前的实力也很难面面俱到。所以,研华采取的策略是,针对分众、垂直的市场(Vertical markets),寻找专业的合作伙伴,由研华提供跨领域、跨平台,从硬件逐渐延伸到软硬件整合的服务方案,与合作伙伴共创商机,寻求双赢的合作模式。
物联网的架构下,智慧制造与智慧城市被视为物联网时代最关键的两大成长引擎。研华在中国市场上的智慧城市合作伙伴,软通动力董事长兼CEO刘天文,以及浪潮云董事长兼执行官袁谊生,便成了第一天开幕仪式中的基调演讲贵宾。企业主办的大型研讨会演讲贵宾(Keynote),通常便是活动主办单位展现的事业意图。
在这次的峰会中,研华与20家DFSI合作伙伴签约,所谓DFSI是指Domain-Focused System Integrators,这些具有智慧制造、智慧城市、交通、医疗等不同专长的系统整合商,能针对特定领域的需求,提出更贴近客户需求的领域型解决方案,而不是空洞的「整体解决方案」。研华在中国市场上,便把与DFSI结盟的工作当成策略议题,也订下了2019年增加50家,2020年以后,能维持每年增加20家DFSI的策略目标。
这几年企业界对于智慧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端服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微软总经理孙基康甚至说,前两年大家基于资安等各种考量,仍在观察云端服务的作业模式,现在几乎没有人怀疑云端服务的必要性,许多服务供应商甚至直接跳过那些还心存疑虑的客户,因为光是满足已经起心动念的客户,就是个可以延续几年的大型工程了。现在服务供应商的挑战,不是没有商机,而是缺乏精确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在研华技术长杨瑞祥在简报中指出,物联网的服务至今缺乏整套的标准解决方案,因此中介服务平台非常关键。杨瑞祥最强调WISE-PaaS的服务架构,这个架构是介于数据平台与应用端之间的中介平台。研华深知,现在市场上最需要的是中介平台,既然还在摸索,基本上不需要先支付费用的服务模式,而是以类似云端服务的概念,让使用者唯有使用时才需要付钱,让客户的进入障碍变低,赌的当然是未来的商机,而研华也是全球同业中,少数可以全面提前布局的企业之一。
研华首席技术官杨瑞祥
稳定的成长与毛利,研华保持了成长的动能与空间
2017年研华的营收为14.55亿美元,营收成长12%。2018年的前三季,研华营收12.13亿美元,成长14%,估计2018年的全年营收,可以达到16亿美元。如果以2010年研华营业额6.89亿美元起算,从2010~2018年间,研华的年均成长率高达11.5%。尽管研华以硬件产品的销售为主,但因研华的多元差异化产品供应能力,让研华的毛利率仍能维持38~39%的水平。
没有毛利,便没有转型的空间。由于事业经营的毛利仍然维持高档,研华才有能力布局即将爆发的物联网商机。研华对于运营成本向来严格管控,但2018年的运营成本却增加了7%,显示研华对于新事业的投资寄予厚望,也愿意在事业的经营上做更多的铺陈。
难能可贵的是,研华的每股获利仍然维持水平,没有毛利,就没有转型、升级的空间,工厂的多元生产能力的配合,也是研华能好整以暇,深度布局的原因。
迎接2019年的蓬勃商机
针对2019年的经营策略,研华提出了巩固生产体系、边缘运算的商机崛起、在地化的全球服务商机三大诉求。研华总经理陈清熙指出,为了就近服务日本企业,研华甚至买下日本ORMON Nohgata约80%的股权,针对日本市场,研华将以更接近日本厂商的面貌面对市场。
研华非常强调工厂里的多元生产体系,何春盛很自豪的说,如果您看过研华的工厂,就知道多元生产所代表的意涵。2017年间,研华昆山工厂的员工减少2.2%,但人均产值提高了16.9%,能源消耗却减少了7.8%。因为拥有多样少量的硬件产品生产能力,研华才能在零件缺货的2018年维持一定的毛利。
在市场分布方面,研华的营收78%来自中国、欧洲与北美三个主要的市场。其中,中国区贡献了32%(含***地区7%),北美贡献了27.1%。针对美中贸易纷争的议题,研华执行董事何春盛指出,美中贸易纷争当然带来一些困扰,但目前研华的生产制造,调度能力尚可。针对美国政府要求进口美国的工控产品必须有35%在地生产比重(Local content),研华已经做好准备,以符合美国市场的规范。
针对美中关系的变化,研华中国区总经理罗焕城表示,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智慧制造或智慧城市,各种分众、垂直型的系统整合商跨速成长,因此中国区的事业经营,将继续强化DFSI等战略伙伴的募集。例如智慧城市领域的百华智慧、软通动力、EWININFO都是策略伙伴,而智慧工厂则有思安科技等业者共襄盛举。在中国市场上,研华已经发展出一套过滤合作伙伴的机制,透过专业能力、财务条件,提供各种不同的合作方案。
研华中国总经理罗焕城
至于欧洲市场,研华欧洲总经理Jash Bansidhar指出,过去研华必须奔走于各国、各大企业的总部,然后尝试满足这些欧、、欧洲厂商全球布局的标准。但近期欧洲制造业也有回流的趋势,特别是在智慧制造上的需求,研华相信未来几年研华在欧洲市场也会有15%以上的稳定成长。
研华欧洲总经理Jash Bansidhar
针对在地生产的议题,何春盛说现在出现了一个反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新趋势。何春盛说,第二阶段的全球化,因为带来了贸易失衡、失业率增加、贫富差距更为严重,已经被证明不可持续。经济规模不再是企业唯一考量的因素,如果能从在地化、差异化的角度提供服务,企业的附加价值才能维系。定制化,甚至是更具弹性的多边制造据点,将会是企业的经营要件。全球化的浪潮并未结束,只是这股浪潮在2018年之后将出现第三波的转折,这也是所谓的「Globalization 3.0」的大趋势。
就近生产当然是布局上的优先考量,但这些新工厂对于智慧制造的需求,也将给产业带来荣景与商机。何春盛更说,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约有2.3万亿美元的制造业贡献值,领先排名第二的美国。但美国仅仅落后1,000亿美元,如果说美国制造业在这股反全球化的浪潮中,得到加速发展的话,美国在2021年重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目前研华的营收,约有80%来自被定义为「Key Accounts」的客户,这些客户通常规模较大,双方的往来也非常稳定,这些客户同时也面对物联网时代来临时的云端服务架构、安全需求,但企业内MIS人才不足、经验有限的问题,研华结合跨领域专业的供应商,是研华、客户与合作伙伴三赢的作法,这些策略并无太深奥难懂之处,但能举起大旗,号召合作伙伴的公司就不多了!
熟悉刘克振的人都知道,刘克振不是个“好大喜功”的老板,在苏州举办的「研华物联网共创峰会」,既是募集合作伙伴的策略,也有内部操兵的目的。
瞄准2021:营收23亿美元的营收目标
针对三年后的2021年,研华提出了营收23亿美元的目标。其中,从传统工控领域延伸过来,加上车用电子、内建硬件的事业营收,研华希望能突破20亿美元的目标。
下个阶段的事业重心,强调软硬件整合的WISE-PaaS服务系统,将以SRP(Solution Ready Packages)的面貌出现,这个部分将贡献1.7亿美元,占营收的7%。至于物联网第三阶段包括Cloud SRP与WISE-PaaS的云端服务事业群,则将以1.3亿美元的目标,订出占2021年营收6%的目标。
这种作法就像微软逐渐从Windows软件撤出,转攻Azure的云端服务与Office 365如出一辙。研华希望透过这两个新兴的事业架构,让研华从过去几乎是纯硬件的工业计算机公司,转型、升级为整合软硬件,又能提供跨领域解决方案的专业服务商。
-
物联网
+关注
关注
2909文章
44520浏览量
372668 -
大数据
+关注
关注
64文章
8882浏览量
137388 -
智慧城市
+关注
关注
21文章
4258浏览量
97257
原文标题:【智慧制造】研华论剑,与谁共舞? 物联网共创峰会见闻
文章出处:【微信号:DIGITIMES,微信公众号:DIGITIME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