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冬”,在中国的传统农耕当中,节气对指导农事发挥的作用十分巨大。作为一个中国的农业人,你对节气了解多少?对立冬的农事活动了解多少?农业物联网与它又有什么关系呢?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节气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农耕古国,而在落后的古代农耕当中,气候变化是左右收成情况的重要因素!古人通过观察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和进行社会实践,进而总结出“节气”。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也有利用土圭实测日晷的方法,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总而言之,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人民通过观察自然规律而总结出用来指导农事的时间节点,而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与习俗。
立冬是什么?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农耕八节之一。“立,建始也。”立冬的含义就是:冬季自此开始。
农耕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立冬的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冬的农事发展史
立冬伊始,气候愈寒。在寒冷的天气下,如何进行正常的农耕行为呢?
在传统农业时代,立冬前后,恶劣的气候无法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因而在古代,农业耕作会进入越冬期,这一情况越往北地域影响越发明显,在东北地区甚至会出现大地封冻。
到了现代农业阶段,随着大棚技术的崛起与普及,气候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渐小,尤其在蔬菜种植当中采用了大棚技术,能为生产管理上带来诸多便利。温室大棚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与透光性,能够有效延缓温室内的温度散发,在面对连续阴雨等极端天气的时候,农户也可在棚内进行生火供暖,以防蔬菜出现冻害甚至死棵。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与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让如今的温室大棚技术变得更加智能,大棚管理再也不用到实地去检查蔬菜长势,只需要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实时远程监控棚内情况,而对大棚的管理也无需身临现场,仅需后台操作,即可实现对水肥灌溉系统、供暖系统、通风系统等设备的调度,实现智能化管理。
而在未来的农业耕作当中,越发成熟的物联网大棚技术将会让气候对作物的影响逐渐消失。深度学习化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农业生产与管理变得更加简单,在那时候,你或许都不用盯着监控界面,只需要在房间里听着郭德纲的相声乐呵,而另一头,一个无形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就会为您搞定一切:它能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对其做精准化的管理操作,监测调控光照、湿度、盐分等因素,保证大棚蔬菜的高量产出!
总而言之,物联网技术如今已经克服了寒冷气候对作物的影响,未来还将做得更为“过分”!这点还真让“立冬”颇没面子,毕竟它已经“威风”了好几千年了,所以说:如果“立冬”有脾气,它一定会恨死“农业物联网”!
-
物联网
+关注
关注
2910文章
44752浏览量
374576 -
大数据
+关注
关注
64文章
8897浏览量
137523
原文标题:如果“立冬”有脾气,那它一定恨死农业物联网!
文章出处:【微信号:tuopuwulianwang,微信公众号:农业物联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