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货,缺货,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
看着我的那些采购朋友整天长吁短叹、愁眉不展,真替他们叫屈。型号、规格不是他们定的;供应商进货渠道也不是他们挑的。现在需要的货一时不能到齐,这个压力却全压在了他们的身上。
R&D的工程师们在开发新产品、新项目选择元器件时,要不根据供应商的Total Solution,要不从产品、项目的需要出发,根据元器件的性能、指标来选择。
工程师们非常注重成本控制,往往认为物尽其用是成本最低、最经济、最合理的选择。但恰恰是这样的原则往往事与愿违。每个新产品都挑“最合适”的元器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品种、规格庞杂。
似乎理性的选择往往给以后的元器件供应埋下隐患。在元器件供应的平和时期这个隐患往往若隐若现,而遇到非常时期就显现了出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
1)议价能力就不强
虽然总量不小,但单项产品数量不多、金额不高。以后Sourcing、采购和供应商议价的基础就非常薄弱。
2)采购不易,工作量大
四处出击,焦头烂额。
3)应变能力差
无论下给供应商的订单还是自己的库存管理,生产计划一旦变动,马上狼狈不堪。不是向供应商耍赖皮取消订单就得自吞苦果。
4)库存管理困难
原材料仓库像个中药铺。表面上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实际上你头疼的时候铺子里尽是些红药水、紫药水;等你手划开了,铺子里可能尽是些滋阴补阳的保健品。需要的早用完了,剩下的当然就是些用不上的了。
5)浪费严重
繁多的型号、规格非常容易造成库存结构严重的不合理。元器件的保质期并不长,库存时间过长往往导致产品报废,从而形成浪费。
显然尽可能地压缩型号、规格有利于降低采购风险、库存风险同时提高采购效率。研发的境界要做到“一枝独秀”或者“一束独秀”,千万不要“百花齐放”!
可以想象一下,苹果和诺基亚的元器件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哪个更好做?
有时,表面上看型号、规格的压缩可能会延长产品的开发周期,个别元器件的成本也会增加,但综合来看效益一定更好、更经济!
单运放、双运放、四运放的价格往往是一样的,I/O口多、内存大的MCU未必比少的、小的贵,又何必物尽其用呢?
贴片电阻5K/盘,与其用一半留一半浪费着,51K的电阻为什么不能用2个100K的电阻并联起来用?贴片电容又何尝不是这样?这是个画蛇添足的馊主意?
电压高一档、电流大一点的MOSFET价格可能会略贵一些,5A的电源IC也可能比3A的贵一些。但考虑到品种集中后单一型号的数量增加了,议价能力增强了,最终的成本未必上升。
我不是工程师,相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能否再挖掘一下呢?
如果这样了,我们的采购不会整天忧心忡忡、疲于奔命、抱怨不断:成百上千的型号、规格,昨天还在催货,今天就要取消订单。上午还只要10K,下午就成了20K、50K,而仓库里的那一大堆好不容易买来的东西还用不上。其实这也就是很多比较大的代理商一种操作手段吧,以一些需求量比较大的客户为理由给原厂下的订单超过客户的需求量导致代理商仓库库存滞留的问题,还有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操作,卖给其他也需求同样芯片的客户。总之而言市场混乱也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的。
型号、规格压缩了,元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强了。生产计划的调整、改变对采购的影响就会减小。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更能游刃有余,我们自己造成的“缺货”是不是会缓解?
东西芯城上线两个月以来真实的订单量确实也还不错,但是由于市场混乱的原因很多品牌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原厂的价格,导致很多客户都说国外的好像价格也不怎么样啊,其实不然,是因为中国地区的芯片需求量是全球是最大的市场,2017年芯片进口额占据全球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二,这就说明市场越大的话就会越来越混乱,导致很多不利的局面。像现在有些海外的货源都已经禁止出口了,但这也和中美贸易战有一定的关系,我们东西芯城因为是总部位于澳洲利亚,所以很多货源还算是比较稳定的,总体来说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东西芯城秉承助力发展中国电子科技发展的目标,会作出我们的贡献和努力。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文章
27380浏览量
21894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