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深圳举行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刘慈欣的出现,让科幻迷们为之倾倒。他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一个世界级水准,奥巴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小米创始人雷军等都成了他的粉丝,他所著《三体》《流浪地球》在内的多部作品还被争相购买影视版权。
刘慈欣带动了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和阅读的热潮。与之相辅相成的另一个趋势是,中国的科幻影视产业也正在崛起。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提出,仅2018年上半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就已接近100亿元。
科幻产业将迎来“黄金十年”吗?哪种前沿技术最具有想象力?在本次大会期间,刘慈欣接受南方+采访。
中国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科幻影视大国
记者:有人预言中国科幻即将进入“黄金十年”,您如何看待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如何?
刘慈欣:中国科幻产业的前景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谈,一部分是科幻文学,包括小说创作、出版等;另一部分是科幻影视。
就科幻文学而言,我个人认为它的前景并不明朗。除了《三体》这样的科幻作品,目前国内还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科幻作家的群体也很小,真正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全国不过二三十人。受众群体很小,长期阅读科幻文学的读者数量不多。科幻创作整体情况和十年二十年前没有很大区别。
科幻影视方面,我倒是很乐观。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科幻影视即将迎来大的发展,虽然中间会有曲折、挫折,但它肯定会成为繁荣的产业。中国可能会成为继好莱坞之后的第二个科幻影视大国。
科幻影视的发展首先是市场需要,美国大片的成功说明我们需要这样的影视,也说明我们有巨大的观众基础。再者,我们的科幻影视发展建立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基础上,它为科幻影视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大国,科幻影视也肯定会繁荣起来。
科幻作品影视化的繁荣对科幻文学将有一种带动作用,引起人们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培养更多的科幻读者,两者相辅相成。
记者:有人提出,目前中国影视行业对于科幻题材又爱又怕,有“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您怎么看?
刘慈欣:科幻影视的投入一般比较大,中国影视体系对国产高成本科幻电影的经验比较少,观众会有怎样的反馈还是一个谜,因此这类项目的风险比较大。尽管如此,目前国产科幻片创作者们正在努力,也必须经过市场的考验。2019年可能会有一批成品和观众见面。
人工智能发展到所谓的“威胁”,还隔着很多技术障碍
记者: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取得巨大突破。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一些“人工智能威胁论”。对此您如何看待?
刘慈欣:人工智能是人类第一次制造出一个在智力上和自己相当,甚至比自己强的它者,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是最具有想象力的技术。
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从前从来没有过的。但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的智慧、智力,造成威胁,现在看来很不确定,而且还很遥远。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威胁论”可能是媒体舆论夸大的。从人工智能发展到强人工智能,成为所谓的“威胁”,其中隔着很多技术障碍。
记者:有人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让我们失去工作,还会给我们失去人存在的意义,您有何想法?
刘慈欣:如果人工智能一旦到来,全面取代我们的生活,我们是无力应付的。大多数人只是弱小的个体,没有办法抗拒时代的潮流。我们寄希望于整个社会产生能够适应人工智能的体制,改变人类政治、经济中很多根本的东西,比如分配制度、工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主要依靠这些来应对人工智能。芬兰已经在进行这样的社会实验。
科幻创作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记者:科幻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吗?
刘慈欣:科幻作品首先不是直接反映现实,而是超现实。它不像主流文学,直接反映社会。不过科幻和社会进步有直接关系。
在处于快速现代化进程、并且现代化达到一定规模的国家,科幻文学往往容易发展起来。在一些落后国家,即使产生很多优秀科幻作品,但很难得到承认。比如我见过越南、埃及、菲律宾一些优秀的科幻作品,但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除非到了美国,用他们的语境进行写作。从这一角度来说,科幻创作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记者:有人对一些中国科幻作品的“家国情怀”进行批评。您对此怎么看?
刘慈欣:科幻在之前的时候一直被当做工具使用,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梁启超也写科幻,但往往是空想,没有实现的途径。
鲁迅先生后来对科幻提出新的定义:把科幻做成向国民普及科学的手段和方式。这是科幻第二个工具化的开始,这种对科幻的“工具化”到了上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在那之前,科幻就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科幻才被当做文学,而不是工具。今天的科幻文学是大众文学当中的一种,我们不妨赋予它各种功能。但它的最终使命在中国被过分强调。我想说的是,科幻就是文学中的一部分,科幻的目的就是科幻本身。
坚定的世界观对于作家而言,并不是好事
记者: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您有坚定的世界观吗?
刘慈欣: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可能有核心观点,但是我有意使自己的世界观处于飘忽不定的状态。
拥有坚定的世界观对于作家而言,并不是好事。尤其是科幻作家,面对宇宙的探索,如果给出坚定的答案,写出来的作品就缺乏活力,显得刻板。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是恒定不变的,您对此怎么看?
刘慈欣:我认为人性不是恒定的,而是一直在适应环境的变化。未来技术所造就的环境,会极大的改变人性。当人和机器真正地结合,当机器在生物学上和人联系起来,人本身的生物属性被改变时,人性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深圳是中国最具创新色彩的城市
记者: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曾说,最好的科幻作品都是对于人类未来的警示和寓言。您认为,科幻作家是处于对人类未来的真正恐惧而创作,还是纯粹为了好看?
刘慈欣:我个人而言,就是为了好看。大众文学创作要求矛盾冲突,但科幻文学是小众文学,光明的未来在里面并没有,所以它不可能成为主流。
在警示未来方面,科幻可能是走在科学前面。但这并不是它写作的初衷和目的。我热爱科幻文学,但我从来不会把它提升到那种不切实际的高度。不要夸大它的作用。
记者:您对于深圳科技创新的印象如何?您认为深圳在科幻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刘慈欣:深圳是中国最具创新色彩的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具有科幻色彩、未来感的城市。现在中国的科幻中心,包括产业中心、科幻活动、读者群、作家群体开始向深圳、上海等城市转移,深圳有可能会很快成为中国的科幻之城。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6711浏览量
237232 -
智慧城市
+关注
关注
21文章
4243浏览量
97037
原文标题:刘慈欣:深圳是中国最具创新色彩的城市
文章出处:【微信号:mfg2025,微信公众号:智能制造】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