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算机服务于各行各业,担当各下游需求行业的重要工具,在技术上游电子元器件和通信的技术变迁中,计算机企业结合客户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和模式创新以获取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
2014-2015年在4G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下,我们可见基于流量数据等的各种模式创新型计算机企业的繁花似锦;而今5G建设在即,又一轮科技兴起的曙光已现。
▌计算机产业进入数据驱动发展时代
计算机是一个用数据解决问题的产业
计算机是一个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产业。产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围绕着数据:服务器(终端)—产生(收集)并存储数据;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数据的产生和传输,这也与智能手机终端的发展相得益彰。
同时,它也大大提升了数据中信息的占比:数据包含数字、文字、图片和视频;而信息是关于世界、人和事的描述,比数据更抽象,需要发掘,并非所有的数据都承载了有价值的信息。
现实中的问题早已不是公式能解决的,而需要去发掘数据信息中的相关性以不断消除不确定性。
人是通过逻辑推理实现,而智能化是机器利用大数据去发掘信息并做出认知决策,一方面需要大数据量积累到质变,另一方面需要数据处理的能力。云计算实际上是降低了产生(收集)并存储、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成本。
B端信息化落后于C端的必然性。
我国计算机行业公司升级变迁的路线反映出计算机用数据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程度,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或者说估值高低取决于它在这个产业进程中价值的延续性。
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数据的量不再成为问题,接踵而至的是发掘数据中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需求,更进一步的是认知这些信息中的相关性用以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需求。
过去几年是对C端共性价值信息发掘的鼎盛时期,低的成本能够较快被盈利模式创新所覆盖,而B端的个体差异化更大,发掘价值信息的成本较高且通用性较差,所以B端的信息化会落后于C端,而好在云计算的出现不断降低信息化的成本。
云计算降成本,标杆企业盈利加速数字化进程
云计算降低成本,推动B端信息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叠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C端的数据信息快速爆发至质变,众多互联网公司基于这些数据发掘价值信息提供给C端服务也强化了C端对智能终端的需求和依赖。
B端数据转化为价值信息的量还远远不足,对服务的选择也会更理性。
而云计算尤其IaaS的发展让B端企业大大降低了产生(收集)并存储数据的成本,SaaS也降低了软件服务商处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成本,这是推动B端用数据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当然IaaS厂商的盈利性是保障这一产业进程推进的基础。
标杆企业的盈利将加速云计算产业进程。云计算首先是一种模式创新,以一种集约化的方式提供计算的基础资源,然后才是融入其中的技术创新。
对于云计算尤其IaaS而言,资本是一大主要的壁垒,IaaS盈利的关键在规模效应,标杆企业的盈利证明了这种模式创新的可行性,也将有力促进资本的进一步投入和产业的发展。
亚马逊AWS快速成长,利润贡献显著。亚马逊的云计算业务AWS自2012年公布营收状况以来一直维持高速的增长,渡过了初期的投入后,近两年净利润开始爆发。
目前AWS在亚马逊的收入占比只有11.25%,但营业利润的贡献却接近60%。亚马逊也是率先实现盈利的云计算龙头企业。
阿里云持续高速增长,盈利状况快速改善。
成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是我国最大、全球第三大云计算企业,目前是阿里体系内唯一持续实现环比稳定增长的业务,成长最快的重要增长引擎。
目前阿里云虽然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盈利状况已经持续得到改善,亏损逐步收窄。
IaaS的发展降低了B端产生(收集)并存储数据的成本,必将促进B端数据量的快速增加,这将直接催生更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需求,因而SaaS的蓬勃发展也值得期待。
5G扩充数据来源,加速信息生成及传输
通信技术的发展让数据连接的群体和场景不断扩大。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上,大概每10年发生一次技术的升级变迁:
最初只实现简单的数据传输;从2G到3G,移动电话用户数快速增加,数据传输加速,信息负载量大幅增加,也实现了数据处理分析由通信功能向个人应用的跨越;
从3G到4G,更高的传输速率以及大幅下降的资费让数据信息获取的成本更低,个人应用服务的丰富程度也得到大力提升;
展望5G,更高的传输效率和更多的连接场景将推动数据处理分析实现更丰富的功能,推动个人应用向行业应用转变。
5G传输数据的速度和质量大大提升。
在性能方面,5G技术的用户体验速率将达到4G的十倍,单位面积能接入终端数也是以前的十倍,数据传输的时延大大减少。5G的应用有三个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通讯(mMTC)、高可靠低时延通讯(uRLLC。)
其中eMBB主要是传输速率的提升;mMTC和uRLLC则是针对行业推出的全新场景,推动5G由移动物联网时代向万物互联时代转变。
5G标准将定,产业进入全面冲刺。
现5G已经完成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根据3GPP和ITU公布的5G标准推进时间表,5GeMBB标准的完全确定(Release16冻结)计划在2019年完成。
全球运营商紧锣密鼓规划,我国三大运营商为抢占先机均已展开前期布局。
我国5G将于2019年底-2020年商用。
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设备商和三大运营商携手共同推进5G研发,现已完成5G技术研发试验的第一、第二阶段测试及第三阶段NSA(非独立组网)测试。
最近IMT-2020(5G)推进组正式公布的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的第三阶段NSA测试结果显示在NSA核心网、3.5GHz、4.9GHz、IoDT、R16测试中华为全部测试完毕。第三阶段SA(独立组网)试验计划在2019年初步完成。
按目前进度,预计5G牌照将在2019年下半年正式发放,2019试商用和2020商用可以如期展开。
三大运营商抢占先机布局,落定详细实施方案。
中国移动未来三年规划展开大规模网络测试,联合合作企业进行应用试验,力争2020年实现5G网络商用;中国联通宣布将加快5G关键技术研究,布局5G网络演进战略规划,不断深化物联网方面的技术积累,以满足其5G网络2020年商用目标;
中国电信则提出转型3.0,计划未来十年内分三步进行5G部署并全面开展5G相关研究和测试验证,争取2025年在6GHz以下首发5G。
▌5G时代潜在的新机会
边缘计算
4G催化了智能手机终端的发展,推动了个人应用的丰富,而5G将连接更多的终端,推动个人应用向行业应用转变。深入行业的数据采集终端将成为下一波数据大增长的受益者,而为应对爆炸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求,边缘计算应运而生。
边缘云或边缘计算,是一种在网络边缘或靠近用户接入点侧部署云数据中心的技术。
该技术将传统的集中式云计算能力下沉,让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侧获得计算、存储、网络、加速、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处理等能力,同时为第三方服务应用提供开放、开源的部署平台,面向用户提供种类多样的第三方服务,最终实现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高效服务分发。
边缘计算/边缘云是结合SDN/NFV、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并支撑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
车联网及无人驾驶
与5G结合是车联网发展必经之路。智能网联汽车是物联网主要业务应用之一,受限于现阶段的网络技术限制,我们仍处于无人驾驶的LV1阶段。无线技术是信息传输
中介,传感器收集的信息需要通过无线通信传到服务器或者其他终端,实现信息的交互,只有实现无线通信与GPS的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车联网。
高精度地图和全场景高精度定位是实现L4级别高度自动驾驶路径规划的前提条件。高精度地图可以为车辆环境感知提供辅助,提供超视距路况信息,并帮助车辆进行规划决策,在5G提供的高传输速度环境下,地图提供商可实现地图的时时更新,提供更精准的路况信息。
高精度定位将自动驾驶汽车的环境感知结果与高精度地图进行对比,得到车辆在高精度地图中的精确位置和姿态,为了满足车辆的高精度定位,往往需要多种定位方式,同时伴随的大量的数据传输和低延时的要求,当前的车联网无法满足。
智能医疗
通过将5G技术引入医疗行业,将有效满足如远程医疗过程中低时延、高清画质和高可靠高稳定等要求,推动远程医疗应用快速普及,急救,实现对患者(特别是边远地区患者)进行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
在5G时代,大规模医疗物联网生态系统,将覆盖数百万甚至可能是数十亿低功耗、低比特率的联网医疗和健康监测设备、临床可穿戴设备和远程传感器。届时,医生们可以依靠这套系统对病人的医疗数据实现定时收集,通过多种数据的累积分析,医生还可以借此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工业自动化控制,是制造工厂中最基础的应用,核心是闭环控制系统。在该系统的控制周期内每个传感器进行连续测量,测量数据传输给控制器以设定执行器。
典型的闭环控制过程,周期低至ms级别,所以系统通信的时延需要达到ms级别甚至更低才能保证控制系统实现精确控制,同时对可靠性也有极高的要求。
5G可提供极低时延长、高可靠,海量连接的网络,使得闭环控制应用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成为可能。
机器人控制
在智能制造生产场景中,需要机器人有自组织和协同的能力来满足柔性生产,这就带来了机器人对云化的需求。
5G网络是云化机器人理想的通信网络,是使能云化机器人的关键。
5G切片网络能够为云化机器人应用提供端到端定制化的网络支撑。和传统的机器人相比,云化机器人需要通过网络连接到云端的控制中心,基于超高计算通过云技术机器人将大量运算功能和数据存储功能移到云端,这将大大降低机器人本身的硬件成本和功耗。并且为了满足柔性制造的需求,机器人需要满足可自由移动的要求。
因此在机器人云化的过程中,需要无线通信5G网络具备极低时延和高可靠的特征。5G网络可以达到低至1ms的端到端通信时延,并且支持99.999%的连接可靠性,强大的网络能力能够极大满足云化机器人对时延和可靠性的挑战。
▌典型计算机公司后周期性显著,创新业务寻求新机
随着经济周期的更迭,部分公司会随着宏观经济当期变化而迅速反应,而一些营收规模较大的企业,如东华软件与东软集团,则具有明显的后周期性。
此外,用友软件因体量大在营业收入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近年随着云服务业务的不断拓展,其业绩保持高速增长。
▌从需求端寻找能逆周期子行业
A股计算机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行业内上市公司已形成完整的下游行业覆盖,形成以政府、金融、医疗、教育、电信5大主要下游行业。
从17年收入端规模来看,排在首位的是政府信息化,其次是金融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电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从17年利润端规模来看,金融信息化居首位,排在后边的依次是政府信息化、医疗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电信信息化。
抗周期子领域:医疗信息化——需求驱动、政策催化
随着2016年“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健康服务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已由2011年的24346亿元增至2017年的5159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34%,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也不断提升,从2011年的5.03%增长至2017年的6.2%。
随着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长,我国各级卫生机构及卫生管理部门的IT支出占卫生机构总费用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医疗IT投入规模占卫生机构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已由2008年的0.49%上升至2016年的0.82%。
由于公立医院非盈利性要求导致医院对支出刚性,医院基本上会保持收入支出平衡的财务结构。医疗服务行业具有民生属性色彩,相对宏观经济形势存在一定钝性,因此医疗信息化建设需求相对受到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
目前国家卫健委对医院信息化投入的指导意见为医院收入占比的1%~1.5%,具体的投入比例视国家对医疗信息化鼓励政策的强度而定。
从今年订单情况来看,前三季度行业订单总额达27.28亿元,已超去年全年订单总额,同比增速为87%,呈爆发式增长,增长主要来自于公/区卫端订单的加速落地。
18Q3公/区卫端订单总额5.55亿元,同比增长242.9%,远超三季度行业整体同比增速。今年以来公/区卫订单金额占比不断提升,18Q1/18Q2/18Q3分别为27.6%/38.4%/45.3%,体现了政策引导下公/区卫业务需求旺盛。
从16年Q1以来的行业订单区域分布情况来看,由各地卫生部门主导建设的实现医院外部连接的公/区卫平台已经进入加速建设期。
同时,招标单位逐步开始由完善程度相对较高的三级医院向二级医疗机构转移,订单分布区域从经济发达城市逐渐延伸至二、三线城市,山西、山东等其他地区订单占比不断上升,由2016年的38%提高至2018年前三季度的49%,医疗信息化建设需求进一步下沉。
医疗信息化行业抗周期性凸显。从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历年关系来看,2014年开始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互联网医疗进入爆发期,医疗信息化作为互联网医疗的关键环节迎来高速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医疗信息化建设在以上海、浙江为代表的发达区域率先开展,随后不断向其他沿海较发达区域扩张。
在此期间,以上海、浙江为主营地区的卫宁健康与万达信息最先高速发展,2015年医疗信息化相关营业收入分别为7.53亿元、5.79亿元,同比增长53%、30%。行业上市公司中创业软件、麦迪科技随后也实现加速增长,2016年医疗信息化相关营业收入分别为4.81亿元、2.41亿元,增速分别为31%、19%,而GDP现值在2014-2016年增速稳定在8%左右,行业受政策驱动影响因素较大而受整体经济影响较小。
医疗信息化行业17年以来来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推动,高景气度经久不衰。从16年年底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后,相关的政策不断落地,先后出台《“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
本轮政策里面对医疗信息化行业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政策属于卫健委在2018年8月份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到2019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3级以上,即实现医院内不同部门间数据交换;到2020年,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即医院内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并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与《通知》目标相比,我国目前2340家三级医院的电子病历评级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评级在2级以上3级以下。
如果政策全面实行,按照每个三级医院软件平均投入500-1000万元,以17年底卫健委公布的2340家三级医院的数量测算,将为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带来约100-230亿元的市场空间。
而根据IDC预测数据,2018年国内医疗信息化软件和服务市场空间为109.2亿元,《通知》所带来的升级改造需求为目前行业需求的2倍,将推进19~20年整个行业的需求爆发。
抗周期子领域:云计算—技术驱动、需求释放
2017年4月,工信部印发《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2019年要将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从2015亿元扩大至4300亿元。云计算服务在国内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不断攀升,开始全面推广,已初步形成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为主的公有云IaaS服务提供商,用友网络、广联达等企业提供的SaaS服务提供商。
据智研咨询统计,2016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为6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而我国公有云计算市场规模为170亿元,但增速为66%,远超全球增速,体现了我国公有云市场前景广阔,行业发展动力十足。
近年来,云计算业务需求呈爆发态势,体现出远超行业的成长性:
(1) 传统IT架构初始投入大、维护成本高,一般而言为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所使用,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原因使用传统IT架构较为困难,使用订阅模式的云计算则可以帮助节省成本;
(2) 全球经济中互联网化的占比越来越高,据IDC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IT支出5800亿美元,公有云规模为624亿美元,占比达10.85,而我国IT支出606亿美元,公有云市场规模为20亿美元,占比为3.3%,远低于美国,表明我国公有云计算拥有广阔的投入需求。
IaaS厂商作为云计算最底层的服务商,其收入的增长印证了国内云计算市场需求的蓬勃发展。
以阿里巴巴为例,作为国内云计算基础设施IaaS最重要的提供商,公司2018财年(2017.4-2018.3)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101%,连续三年的翻倍增长体现出行业非常强劲的增长动力,同时也为SaaS大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比海外云计算巨头亚马逊,国内云业务有望迎来业绩加速期。亚马逊AWS业务自2014年公布以后,近年来一直维持高速发展,营业收入由2012年19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175亿美元,CAGR为55.83%。
2018前三季度云计算实现收入182亿美元,同比增长48%,已超去年全年总额。相较于成熟的零售市场,云计算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依靠强大的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将加快业绩高速增长。
我们相信国内基础服务器资源的门槛被打破后,丰富的应用创新将纷至沓来,SaaS领域也同样如此。
-
云计算
+关注
关注
39文章
7835浏览量
137506 -
数据驱动
+关注
关注
0文章
127浏览量
12353 -
大数据
+关注
关注
64文章
8894浏览量
137495
原文标题:计算机行业2019年度投资研究手册
文章出处:【微信号:AItists,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学家】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