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佛念研究所的时候,有一位室友是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那时在MIT念博士,他的父亲则是GE喷射引擎(Jet Engine)部门的工程师。有次聊天问起他父亲手上的工作项目是什么,他说GE内部的数学模型发现,从1950年代设计的J79(国军在79年断交时第一次想买F16,美国建议用老式的J79发动机来降级,避免刺激中共,结果国军嫌它太老,就不了了之)到当代(1980年代末期)的F101和F110,所有的性能进步,似乎都来自于新材料,设计上的改动完全没有帮助(为了适应新材料所作的设计改动,算是材料的功劳),所以GE启动了一个研究计划,要分析到底真是如此,还是模型有问题,他的父亲就是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
我后来没有机会追问,所以这个研究的最终结论为何,我也不知道。不过现代机械性能的进步,大半来自材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材料性能的进步,除了本身配方的演进之外,工艺上的处理也有很大的贡献。
在材料的强化处理中,最老的之一就是预力处理,而且应用相当广帆。不过随着工业和材料的不同,英文上的用词也不一样,例如Autofrettage或者Prestressed,所以一般人不会联想在一起。然而它们的物理原理,其实是共通的,所以我在这里一并讨论。
我所知道最早的预力处理,是所谓的Prince Rupert’s Drop(鲁伯特之泪);它的制造很简单:把熔融的玻璃掉下一滴到水里冷却,就自然形成一颗玻璃泪珠。这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很自然地被玻璃工匠偶然发现(据说最早发生在荷兰),到17世纪初期,传到Prussia,然后又被Prince Rupert带进英国。
Prince Rupert并不是卖首饰的,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子伯爵,对科学很有兴趣。Prince Rupert’s Drop的意义也不在于形状美丽,而在于它的奇异力学性质:虽然是用普通玻璃制成,却可以承受铁锤的猛力敲击而不碎,所以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科学界。17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基本上都研究过这个现象,但是因为研究机械预力必须以断裂力学(Fracture Mechanics)为基础,它的机制一直到1920年才被完全了解。
要用钝性压力打破Prince Rupert’s Drop,必须用上液压机
简单来说,玻璃是一种很硬但是很脆的材料,它的破坏过程虽然以纳秒(Nanosecond)计,但是仍然分好几个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冲击波在表面创造裂纹,其后裂纹才逐步传播扩散。
那么Prince Rupert’s Drop是如何阻止破坏呢?答案在于迅速冷却所产生的预力。淬火过程中,玻璃的表面很快冷却,于是先收缩随即固化,然而内部暂时还处在熔融膨胀的状态,所以固化的表面积是基于高温膨胀的体积而得的。等到内部也慢慢冷却,开始收缩之时,表面却早已固定了,于是内部和外部的分子与分子之间的间距都不等于室温下的常态,所产生的强大分子力就是所谓的预力。内部的分子要求表面再挤一挤,表面的分子却要求内部站宽一些。
换句话说,Prince Rupert’s Drop的表面层一直承受着来自于自身内部的紧缩压力。
当玻璃遭受钝性(这里的钝性假设在于破坏力只到达表面,如果破坏力能深入内部,例如子弹或者锥形锤,那么预力就没有保护作用)外力击打的时候,所谓的裂纹就是表面的分子被冲击波完全分开;但是Prince Rupert’s Drop的表面分子原本就很挤,任何裂纹的形成,都必须先克服来自内部的紧缩预力。这种分子力在微观下是非常强大的,结果是裂纹很难形成,那么自然就没有后续的传播扩散,玻璃也就完整无缺。
20世纪的科学家明白了这个原理之后,很快就有了工程上的应用,也就是所谓的强化玻璃(Strengthened Glass)。用快速冷却很难生产出所需的特定形状,所以工艺上转为化学方法,例如把制成的玻璃板泡在钾盐之中,让钾原子慢慢渗透进入玻璃表层,取代原有的钠原子。因为钾原子比钠原子大一点,所造成的表面层同样是很挤的,结果是同样的紧缩预力。汽车和飞机的挡风玻璃都是如此制成,然后再夹上柔性材料,避免在外力过大,玻璃碎裂之后,破片飞出伤人。电视和手机的玻璃面板,也同样是经过预力强化处理。康宁的Gorilla Glass(大猩猩玻璃),基本上就是精益求精的强化玻璃,在配方和生产工艺的细节上,经过多个世代的修改,但是其基本原理,还是如上所述。
在土木工程上,水泥同样有容易裂开的毛病,所以也就同样可以用预力来强化。例如水平方向的水泥结构,在承重之后会有向下弯曲的趋势,所以上半部被挤压,而下半部被拉伸;一般是在水泥结构的下半部加上钢筋来抗拒这个拉力,但是水泥本身基本没有抗拉的能力,结构稍微弯曲之后就会裂开。照理说,钢筋是有弹性的,承重离开之后会恢复原状;然而水泥的裂纹却不会消失,结果是雨水和氧气得以接触到内部的钢筋,使之开始生锈,长久下来,整个结构就会弱化、甚至坍塌。
解决的办法是把钢筋稍微拉长,利用它的收缩弹性来产生压缩水泥的预力,那么任何拉力就必须先克服这个预力,才能产生水泥的裂纹。这个方法叫做Prestressed Concrete(预应力混凝土),普遍使用在各种大型工程,尤其是桥梁上。实际应用上又分两种:先张法和后张法,其差别在于拉长钢筋是在水泥固化之前或之后来做的,物理原理则是完全同样的。
另一个预力强化的重要应用,在于炮管的制造。火药产生强大的膛压,如果炮身不够坚固,就会炸膛,而炸膛的过程,也是从内表层的裂纹开始。小型火器的身管口径小、曲率大,天生就比较不容易炸膛,再加上对价格比较敏感,所以可以不做预力强化处理。但是大口径火炮就不一样,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军炮,从6寸炮开始,如果不做好预力强化,对己方人员的危害就比对敌方还大。
最早的炮管预力强化技术比较原始粗暴,叫做Built-Up Gun(多层迭加炮?)。它先把炮管分成3-5层(最内层叫做Lining,最外层叫做Jacket,中间的叫做Tube,由内而外分成A、B、C,B Tube又可以是Hoop或Wire,详见下文),分别制造,这其中外层的内径总是比内一层的外径稍微小一点(而且其实不是完全均匀的,除了Lining的内径之外,都是炮口端口径略小;这是为了避免内管跟着炮弹一起发射出去)。然后从最内层开始,先把外管加热到400°C左右(这里的考虑重点是要有足够的受热膨胀,但是又远低于熔点,不影响钢材的力学性质),因为膨胀使内径暂时略大于内管的外径,因此可以套在一起,再让它们一起冷却,然后再加下一层外管,周而复始。因为外层希望内层紧缩些,因而产生的预力同样可以起防止裂纹之效。
在1892年,英国海军采用了新一代的发射药,叫做Cordite,其能量密度有很大的飞跃,所以对炮管的抗压能力也有了更高一级的要求。当时的炼钢技术,不足以产生足够强度的钢管,即使用了既有的多层设计,炮管仍然无法承受那么高的膛压。于是英国人把B Tube改为用承受着拉力的钢丝缠绕而成;钢丝因为晶体结构方向和缠绕时的高拉力,可以产生更大的紧缩预力。当时日本海军对英国人亦步亦趋,所以也引进了这门特别技术。其他的海军,包括德、法、美、俄等等,则选择对传统的钢套技术做继续改进,例如把B Tube分成若干段,以方便做额外的强化处理,这些段落叫做Hoop,他们的海军炮就叫做Hoop Gun,而英日用的钢丝叫做Wire,所以他们的炮叫做Wire-Wound Gun。
上图是美国海军16寸50倍径Mark 7舰炮(用在Iowa级战列舰上,是美国最后的大口径舰炮)的身管部件,由上到下分别是Lining、A Tube、构成B Tube的Hoops和Jacket
到了1920年代,一方面由于炼钢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因为前面提到的对断裂力学和预力理论的突破,Hoop Gun的抗压能力达到了Wire-Wound Gun的同一级别。这里的技术细节在于Hoop和A Tube都可以先做Autofrettage(身管自紧,详见下文)处理,而其在应用上的后果是性能进步了,价钱却保持在显着低于钢丝的等级。英国海军那时很缺钱,所以只好从善如流,花了几年额外的时间来重新开发Hoop Gun。而英日之间的关系已经没有3、40年前那么好了,所以日本人没有拿到新的技术,只能继续发展他们的Wire-Wound Gun,一直到大和级的18寸主炮,仍然用的是钢丝预力技术。
在国外的军迷圈子里,有一个传说,说钢丝炮虽然抗压能力强,但是轴向的强度弱(因为一圈钢丝和另一圈钢丝之间,显然是没有任何强度可言的),所以用久了之后,炮身会因为重力而弯曲,射击精度也不佳。我找不到任何实证,所以这有可能是当时Hoop Gun拥护者脑补出来的Urban Myth(现代传说);Hoop Gun真正的优势,应该还是价钱。
二战后,航母取代了战列舰在舰队中的核心地位,大口径海军炮的发展也就因而结束。现代最先进的身管火炮是中口径炮,例如155毫米榴弹炮和120/125毫米坦克炮。这些口径不须要用到多层结构,前面提到的身管自紧技术已经足够了。所谓的身管自紧,是先把炮管适当加热,然后从管内施加高压;因为这个压力受钢材层层阻挡,越往外越弱,所以可以控制为只超出内层材料的弹性极限、产生压缩形变(所以内径会增加,一般在6%以下)。一旦压力被解除,结果同样是内层的原子挤在一起,承受预力,可以抵抗裂纹的产生。
最早这个身管自紧技术用的是液压油来产生高压,后来进步为改用口径超出炮管原内径的固态硬杆强行穿过;共军似乎是在80年代才从西方引进这项硬杆自紧技术,然后消化吸收改进;俄国因为没有引进新军工技术的机会,在这方面可能已经落后于中方。
-
新材料
+关注
关注
8文章
386浏览量
21311 -
能量密度
+关注
关注
6文章
287浏览量
16494
原文标题:【科普】材料强化的奇妙工艺:预力处理
文章出处:【微信号:guanchacaijing,微信公众号:科工力量】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