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是人工智能重要应用领域,影像辅助诊断、电子病历、医疗大数据等智能化医疗手段和技术的应用已在国内各大医院初露锋芒。
在上海,包括第十人民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综合性医院,从去年起纷纷引进人工智能技术。
医疗人工智能究竟能给传统的医疗行业带来哪些改变,是否又会冲击医生的职业?
12月14至16日在沪召开的“首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上,大会主席、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方向主要有三类:疾病筛查、病灶勾画、脏器三维成像,帮助医生提高早诊率、减少误诊率。
但他表示,这一技术仍然面临着诸多瓶颈,如数据的稳定性有待提高、AI产品仍迟迟未拿到国家药监部门颁发的证件等,同时还涉及到医学伦理等问题。
上海多家医院已应用AI技术
对医疗人工智能领域而言,近年可谓利好政策不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国务院日前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发展智能医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恭伟在大会上表示,中国已跻身于全球六大“数字健康创新中心”之列。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医疗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影像和虚拟助手,为医院提供效率提升工具。
在上海三甲医院,近两年AI应用也日趋增多,尤其是在AI随访、AI读片、AI肿瘤诊断等方面。
如在去年8月,“沃森肿瘤智能联合会诊系统”在同济大学癌症中心、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全面临床启动,“沃森”是IBM公司研发的医疗人工智能,此前已在14个国家进行临床应用。
医生向“沃森医生”输入患者基本情况和癌症分期、局部复发、化疗方案、病理分期、癌症转移等情况后,只要十多秒,“沃森医生”就会给出治疗方案,包括推荐使用方案、可考虑使用方案、不推荐使用方案。
今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团队与阿里健康人工智能实验室共同研发的“瑞宁助糖”人工智能医生也引起了全国关注。
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正式在日间手术病房上线AI随访助手,它可以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将医务人员从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
7月,智能移动艾菲仕远程医疗机器人系统首批在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投入使用,可实现远程诊疗与培训。
大会主席、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认为,人工智能为医生带来更多自由和可能。
专家:仍面临发展瓶颈
刘士远表示,当大数据遇到人工智能,最有希望突破的是医学影像领域。
“AI+医学影像”,是将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领域不断取得的前沿性突破技术,应用在医学影像领域,从而达到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率的目的。
刘士远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方向主要有三类:疾病筛查、病灶勾画、脏器三维成像,并已覆盖乳腺癌、心血管、皮肤癌、肺结节等许多病种。
“AI能帮助医生提高早诊率,减少误诊率,这在肺癌筛查、骨折、视网膜病变和病理诊断等领域都有实际应用的例子,还有医学多维测量,多维定量是精准医学的前提,能精确了解病变特征、病灶等。”刘士远说。
但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刘士远也认为,医疗AI影像产品目前也存在诸多难题,首先现在的影像AI产品大多是基于单病种图像标注形成的模型,尚没有符合临床实用场景的产品,再加上AI产品往往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病种,难以覆盖全部医学影像问题。
他还指出,AI带来的医学伦理的问题也很多,“如果在AI随访过程中出现误读、漏读而造成患者病情延误等严重后果,相关责任该由谁来承担,AI研发企业、医疗机构或医生。”
刘士远同时强调,AI是一个全新的医疗管理范畴,对其如何定义、如何分级、如何测试等都是不明确的,目前国家药监部门还未对AI产品颁发相应的注册证,临床上都是以科研合作的形式开展应用,对于拿到注册证后,产品如何进入商业模式、如何收费等仍然都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但对于“AI产品能否取代医生”,他则指出,从原理上来看,AI大数据、记忆和计算能力会超过人类,机器确实可以代替人类一些重复性、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但是神经网络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机器不可能替代人类,而人类的伦理、表情、沟通等能力也不会被机器取代。
-
医疗
+关注
关注
8文章
1824浏览量
58777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7314浏览量
238613
原文标题:【AI】医疗人工智能初露锋芒,专家:是医生助手但仍面临发展瓶颈
文章出处:【微信号:gh_211d74f707ff,微信公众号:重庆人工智能】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