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要在自动驾驶的历史进程上打一个元年标记,那一定是2016 年。
这一年,通用汽车斥资十亿美元收购了无人驾驶技术创业公司 Cruise Automation;Uber 花费 6.8 亿美元收购了无人驾驶卡车创业公司 Otto;高通斥资 390 亿美元收购自动驾驶芯片制造商恩智浦;英特尔也公开表示,将向无人驾驶汽车领域投资 2.5 亿美元,开发车用芯片和车用软件……
这一年,自动驾驶领域资本澎湃,互联网巨头和传统车业霸主纷纷入局。
也是同一年,自动驾驶领域的玩家们非常默契地立下了一个共同的flag——宝马、沃尔沃、福特都在相继宣布,要在2021 年至少实现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商用落地;那些不甘示弱的后来者,如今年推出 Apollo 自动驾驶软件开放平台的百度,也宣布要在 2021 年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落地。
新老玩家似乎都卯上了这个关键之年。
(吴甘沙 图|极客公园)
距 2021 年只有四年之时,极客公园前沿社携十位企业家会员一同走进「驭势科技」,与其创始人兼 CEO 吴甘沙进行了一场高浓度的近场研究,共同推演探讨自动驾驶在2021 至2031 年之间的自我实现,以及智能驾驶对整个交通和出行产业的巨大影响。
为什么是 2021?
当所有人都在说着 2021 年实现自动驾驶时,却少有人给出一个答案。
(正在试验的自动驾驶汽车 图|视觉中国)
这更像是一种较量。在 2016 年,传统汽车制造商纷纷表明要在 2021 年推出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后,从算法、芯片、平台再到整车,2021 年的量产落地成为这些参与者的一种自我设定。
根据莫顿定理,当所有人都在推动某件事朝某个方向前进时,事情的发展就不会太偏离预计轨道——这也被称之为事件的「自我实现」。
不久前,谷歌waymo 开始在亚利桑那州的公路投放没有配备安全驾驶员的自动驾驶汽车,这无疑又是一针强心剂。伴随着自动驾驶领域内一波又一波的融资,路测和公告,2021 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摸爬滚打一年多的吴甘沙和余凯看来,这似乎没那么乐观。
谈起 2021 年自动驾驶的「自我实现」时,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有些无奈。很多投资人常常打电话追问他:哪里又有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闹市区做过实验了。余凯往往回答「是是是,这个确实快了」。但他一直心存疑问,现有的技术和政策都不允许城市中的自动驾驶实现。
技术层面,自动驾驶并没有做到 100% 的安全上路。「这么复杂的系统,你是没办法保证他没有 bug」,吴甘沙说。再聪明的人工智能算法也存在边界,而自动驾驶要面对的,是开放、动态的现实环境。
加之人们的认知特性,「机器犯了一次错误他就不信任机器了,人犯一次错误你还能相信他」,自动驾驶落地远比想象艰难,所有玩家都还存在着技术或资本壁垒。
吴甘沙以特斯拉自动驾驶的多年路测试验为例:即使特斯拉造车多年,但在 2016 年,仍然需要技术人员每 3 英里接管一次,目前所谓的自动驾驶仍然无法完全「自动化」;近日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在加州的「自主运行」,其实也是在固定的两个地点进行摆渡运动,每过一段时间,仍需要技术人员进行调试。
「这个玩意儿真不如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什么两台沙发加四个轮子,现在说什么发动机不要了就装点电池就行了,其实都是简单化」。除此之外,各地区对于自动驾驶相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似乎也还不够明晰。
从2021 年开始,再给自动驾驶十年时间——比多十年的技术突破,多十年的商业化落地、多十年的市场教育和心理准备。这更符合吴甘沙对自动驾驶的预期。「(我)对 2031 重新做一个解读,20,两个零,就是零等候零事故,31 就是道路的停车空间减少三分之一,出行的物流成本降到三分之一,」吴甘沙说。
被自动驾驶重构的城市
今年初的一则新闻如此:上海一位女士把车停在了商城的停车场后,回来时居然记不得车位,直到数月后在工作人员清理停车场时才找回车辆,数月的停车费高达数千元。
(汽车电动化是实现自动驾驶必须跨过的一道基础门槛 图|视觉中国)
这种搞笑的新闻暴露了当前城市设计中的人性缺失——汽车反而成为中心,大量空间被交通道路、停车位挤占和制约。北京目前有接近 600 万辆汽车,但只有 200 万个注册停车位可供使用;早晚高峰期,城市内的拥堵情况更是不足为奇。
与占据大量城市资源形成对比的是,目前的车辆使用时间占比只有 4%。在这 4% 的使用过程中,还要面临堵车、交通事故等情况;在非使用时间,车辆停放也会占据大量的城市空间,每量车在处于「服役」情况下至少需要两个停车位。
在吴甘沙看来,城市的时间和空间都将被自动驾驶汽车重构。自动驾驶的环境下,对车道的需求必将减少;城市无人驾驶的私人化和公交化将改变我们的出行习惯,未来出行将是门到门;这也意味着地理区位对人类的需求扭曲将被大大被缓解,不再需要考虑学区房或市中心,房价下降将是必然的趋势。
(图|网络)
如果未来所有的车都是智能化、联网化的自动驾驶,排除人的干扰因素,拥堵、交通事故将变得罕见;出行效率的提高换来人们时间的解放,更低的能耗以及车辆的减少。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到 2031 年,如果人类 95% 的出行将由智能驾驶车辆完成,那么汽车总量将下降 80%,从 2015 年的 2.47 亿辆降到 2030 年的 4400 万辆。
除了对城市的时空重构外,自动驾驶节省出来的时间、空间、金钱,都可以创造出的额外的消费能力。甚至有人和吴甘沙说,无人驾驶推广后,酒类消费会提升 30%。
「小」产业中的大赢家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和进步,出行交通会成为越做越「小」的产业。
(驭势科技展出的自动驾驶汽车 图|驭势未来)
在「小」字背后,是出行产业的大变局。传统的生产和盈利模式将发生改变,竞争求生的出口会越缩越窄。
传统汽车行业里,单台车的利润大多归于车厂,其次是提供底盘电子控制动力的一级供应商,比如德尔福;下面是提供零部件、芯片的二级供应商,像 Mobileye 这类提供视觉芯片的厂商就属于二级供应商;以此类推,每一级的利润会逐层减少,但每层之间都会有稳定的生存空间。但在未来,这样的传统盈利结构将被瓦解。
自动驾驶时代,「汽车」成为一个」软硬结合「的产物,甚至基于软件服务上的更新迭代要远比硬件要求更多更高。这意味制造厂商从一次性交易走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转变。「汽车事业部会由利润中心变成用户中心。」汽车制造的总体层级不会变少,但整体数量的下降,也意味着「拿大头」的争夺将愈加明显。
在新的赛场里,自动驾驶的「造车」玩家已然割裂成两个团体:第一类是互联网造车;第二类是传统汽车厂商造电动车。
对于传统车厂而言,「自动驾驶」无疑是维持自身发展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这是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赢利点的新机会。
据预测,到 2031 年,「出行即服务」的 TAAS 汽车将有 2600 万,占据总汽车保有量的一半以上。而据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 (MaryMeeker) 发布的报告,传统汽车一辆车赚 1400 美金,单车全生命周期 14 万英里,1 英里赚 1 美分;但是通过自动驾驶汽车同等比例来计算的话,1 英里赚 1.2 美元。无论是传统汽车厂商还是互联网造车企业,都需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抱团结盟而非对立,也在成为新老玩家共同选择的前进方式。就在前沿社「自动驾驶」近场研究前不久,地平线与英特尔达成合作,加之此前的博世和奔驰、福特和奥托立夫公司 (AUTOLIV),这些联盟的背后,是各家公司希望借助彼此的优势进行互补,以期尽快抵达」自我实现「的那一天。
对于在微软研究院 AI 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吴甘沙而言,算法是他的优势。从年初的广州白云机场无人摆渡车,再到杭州来福士广场用无人车接送顾客至停车场,吴甘沙旗下的驭势科技正在低速固定场景自动驾驶领域稳步向前。
这些试验阶段的成功并没有让吴甘沙太过于乐观——当产业链条的价值开始逐渐显现时,竞争才真正开始变得残酷。
-
百度
+关注
关注
9文章
2242浏览量
90159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782文章
13596浏览量
165850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