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和星巴克代表了一众焦虑品牌。
一周前,苹果CEO库克发了一封致投资者的信,其下调了2019财年第一季度营收预期,究其原因,“中国区销售疲软”。
近日,高盛将星巴克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理由是对其在中国市场的担忧,高盛同时还将星巴克的目标价从75美元下调至68美元。
创立初期就与格调挂钩的两大品牌,同时在中国市场折戟,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焦虑。
与中产阶级焦虑的碰撞
说起格调,这与创立初期的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你蒙上眼去喝星巴克、Costa等咖啡,其实是无法分辨品牌的,而星巴克似乎更加注重的是感受。正如星巴克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在自传《将心注入》中提到:“我现在几乎不能相信星巴克是在做咖啡生意了,它忽略了咖啡事业的真正意义。就像一道闪电直穿心灵,我全身都为之震颤了。”
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极简主义美学,为世人创造了不少经典作品。让人顿觉那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并砸在了乔布斯的头上。
星巴克的格调与苹果的美学对中产阶级有着极大的诱惑,而这里的中产阶级正如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副教授杨柳,在一次主题为《中国的这帮中产阶级,他们的存在感和优越感是怎么来的?》的演讲中所说:
“如今,中产阶级不再是由我们认为的财富、物质占有的多寡来划分,它更多的是由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以及心理认同,包括社会地位来划分的。”
这样的中产阶级,既不能直接生产产品,又不能有贵族或财产的依托,怎么办呢?他们特别容易产生心理焦虑,特别需要一种社会认同和尊敬。他们往往通过消费和占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本来获得优越感,来粉饰和体现自己的地位。
显然,商品已经变成了符号化,用符号表达某种价值来进一步吸引人们去消费。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获得其本身不可能拥有的意义和地位,这显然也是星巴克与苹果创造销量神话的出发点。
不过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轻中产人群研究报告中,有这样一句总结:“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大众生活成本高、压力大的现状更加突出,理性消费时代加速到来。在理性消费时代,消费者的冲动性消费频率较低,会合理规划消费支出,高性价比商品更容易获得其青睐。”
显然高逼格输给了理性消费、高定价和高焦虑。
玩命的竞争对手
以上也不是全部。
苹果与星巴克宿命相同的地方,还有两者都有“玩命”的竞争对手。苹果之于国产手机品牌,星巴克之于瑞幸咖啡。
玩命程度正如一些公开数字所说,成立于2017年10月的瑞幸咖啡,一年时间在中国开设了2073家商店,覆盖所有核心商业区,并计划在2019年开设2500家商店,总计多达4500家。截至2018年7月,该公司投入10亿元人民币(1.58亿美元)补贴和教育客户。
此外,按在2018年前三个季度,瑞幸咖啡亏损人民币8.57亿元(1.2855亿美元)。公开数字显示,瑞幸咖啡每杯咖啡平均价格为人民币10.21元(1.53美元),每杯平均成本(不包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人民币22元(3.3美元)。
(备注:据外媒报道,在星巴克发布2018 Q3财报后,世界十大投资银行之一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曾发布报告称,星巴克第三财季的下跌将是持续性的。瑞幸咖啡等竞争对手太强,可能成为星巴克最可怕的噩梦。)
几乎癫狂,据亿欧英文网站EqualOcea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投资银行已开始为瑞幸咖啡准备关于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文件。
而苹果这一侧,在中国区的第一大竞争对手便是华为,据一周前欧盟委员会的官网发布了《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来看,华为以113亿欧元的研发投入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五。苹果排在了第7位。“大力出奇迹”,高资本的投入带来众多创新,从跟随的模仿实现了独立了特色,并赢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许多机构的分析师开始探讨,这些很大程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品牌的危机开始显现。目前来看,星巴克和苹果代表了一众格调品牌的焦虑,但中国这块市场拿下也要拿,拿不下也要拿,毕竟市场规模太诱人了。(备注:据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消费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近三分之一,预计到2025年中国消费者将贡献全球奢侈品行业近一半的销售额。)
-
苹果
+关注
关注
61文章
24326浏览量
195440 -
乔布斯
+关注
关注
0文章
81浏览量
15159 -
星巴克
+关注
关注
0文章
9浏览量
2741
原文标题:苹果与星巴克的同种焦虑
文章出处:【微信号:TechSugar,微信公众号:TechSugar】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