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车代替“轿夫”,但是催生了“拉车汉”这个职业;汽车代替了手拉车催生了“出租车司机”这个职业。一种技术的进步淘汰一部分职业的同时会催生新的职业,这是社会发展规律。
长久以来,美国都流行一种“反智”主义,其中一部分就认为机器代替人工会增加失业率,不利于公民的工作。然而,我们却发现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将自己的科技推到了一个巅峰的高度。
新技术的出现会催生出大量的新职业
很多人担心机器人代替人之后,工人如何生活,他们会失去工作。而事实上首先机器人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许多复杂的工作无法自主开展,因此大部分人的工作是无法替代的。
其次,机器人技术发展后就会催生出生产机器人、设计机器人、维护机器人的需要,这就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还有,机器人是需要人工编程或示教完成工作的,因此需要大量的编程人员和应用工程师等职业,这也是创造的新的职业。
所以技术的进步总会催生新的职业机会,同时激励人的进步,不必担心。另外,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有人不必工作,完全由机器人代替这不也是人们所追求的么。
其实机器代替人工的事情并非是现在才有,只是以后的人工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比之前更大的“失业”。因为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的发展而失业的人,称为“技术性失业”。其实也很好理解,技术性失业指的就是因为人类创造出来的技术革新而失业的情况。这个单词是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最初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如果不及时优化技能,就会产生技术性失业
最初的技术性失业是起源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原本的人工纺织转变为机械纺织,虽然当时的失业者有所增加,但是也只是局部的问题。随着机械的导入,节省了劳动成本,棉布等纺织品实现的低价供给,加大了棉织品的市场流通,改变了当时人们的消费习惯。(比如内裤作为一个新商品开始普及)因此也诞生了许多新需求,而为了满足这些新需求,需要工厂进行生产,这些新工厂的雇佣也就很好的填补了因技术革新而导致的失业缺口,达到了一种平衡。同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革新点事重工化学领域。
从前两次产业革命来看,因为人类的技术革新,提高了现存产业的效率,消费需求也更加扩大。然后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大,导致新产业的出现,因技术性失业的劳动者以劳动转移的方式解决了再次就业的问题。所以,目前为止的技术性失业还未有较大规模的问题。
今后的技术性失业会成为大问题吗?
从1990年一直持续到今日的情报通信技术可以说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但是第三次产业革命有很大的可能无法用前两次的经验来解读。从目前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消费需求并未有大幅度的增加,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加节约了劳动力,人员有减少的趋势。以美国为例,中间层以事务性劳动的就业人口,已经面临着失业的危机,而就业形势将出现“两极化”:低工资的纯体力劳动;高工资的纯脑力劳动。但是,脑力劳动中例如会计或者律师助手等职位,有可能会被机器设备代替。
按照一般的市场原理来看,经济萧条时期会出现裁员,经济繁盛时期雇佣也会增加,一增一减从理论上来讲,市场可以自己调节。可是现如今这样的情况将会有些不同:经济萧条时期出现裁员,在经济恢复期或者繁盛期许多企业选择的并非是“增加雇佣”,而是导入情报技术(AI、机器人等)。那么因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而失业的人,将会怎么办呢?其实现在也是很多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之一,未来大趋势已经如此,要想解决失业问题该如何做?
代替还是补足?
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必须终身学习
从经济学上来讲,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问题就是:代替还是补足的问题。代替是指“完全代替人类进行工作”,补足是指“人类与人工智能进行互相补足”。当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代替是悲哀,补足才是正道。但是,这样想还是有些简单,无论什么样的时代,都会存在无法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人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十年前国内很多人不会使用办公软件(word excel等),甚至出现了很多办公软件培训的公司,但是现在却很少了,原因就在于目前已经普及了相关的知识,而以前的教育并未接触到这个部分,所以会有一批人至今还是不会使用办公软件。
和人工智能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如果机器人取代了人类的部分工作,那么就需要人类去操作机器人进行处理一些事情,那么不会操作机器人的人无疑面临着失业的困境。再以电商为例,通过少数人的技术人员构造的电子商务系统就是一种补足。但是这种补足也逼迫很多实体店倒闭,对于这些实体店的人来讲,那就是“技术性失业”。如何避免?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是职场人士的必然选择。
-
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10文章
28141浏览量
205999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6734浏览量
237257
原文标题:大量的工作被机器人替代,电气工程师的春天要来了?
文章出处:【微信号:GKYXT1508,微信公众号:工控云学堂】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