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达30亿美金,要做谦卑的产业赋能者。
36氪获悉,AI芯片公司地平线宣布获得近6亿美元B轮融资,由SK中国、SK Hynix以及数家中国一线汽车集团(与旗下基金)联合领投。本轮融资后,地平线估值达30亿美金。
参与本轮融资的其他机构与战略合作伙伴包括: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旗下泛海投资、民银资本、中信里昂旗下CSOBOR基金和海松资本等。同时,本轮融资还获得了包括晨兴资本、高瓴资本、云晖资本和线性资本等现有股东加持。
这也是继2017年下半年获得由Intel领投的超过1亿美金的A+轮融资之后,成立仅三年多的地平线再次获得重量级投资。至此,全球三大半导体企业中有两家(Intel、SK Hynix)成为了地平线战略股东。
地平线于2018年开始产品落地,全年营收数亿元,在外界关注的AI芯片公司如何商业化的问题上,地平线似乎也交上了第一份不错的答卷。
近日,36氪专访了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聊了下地平线最新的进展和2019年规划,地平线的商业定位,规模商业化策略,落地场景的选择逻辑,以及行业格局,AI芯片公司如何突围等核心问题。
落地首年:芯片出货量达数十万,营收达数亿元
地平线自2015年成立起,即瞄准于做边缘人工智能芯片和计算平台,场景聚焦于智能驾驶和AIoT边缘计算(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成立前三年主要是技术积累和产品研发阶段,从2018年起,开始产品化落地,2019年将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
2017年12月,地平线大规模流片并发布了首批人工智能处理器——专注于自动驾驶的地平线“征程”系列处理器,与专注于AIoT边缘计算的地平线“旭日”系列处理器。
2018年,地平线将其技术先发优势进一步落地为产品,依托软硬结合人工智能处理器技术,相继发布了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地平线XForce边缘AI计算平台。
地平线的产品落地情况如何呢?
余凯告诉36氪,2018年是地平线产品落地首年,AI芯片产品的出货达到几十万量级,全年营收达数亿元。
在智能驾驶领域,地平线与全球四大汽车市场顶级Tier1s和OEMs均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生态合作伙伴包括奥迪、博世、长安、比亚迪、上汽、广汽等。地平线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已向世界一线Robotaxi厂商大规模供货。
在AIoT边缘计算领域,地平线旭日系列处理器已合作20多家领先的设备供应商。依托内置地平线旭日处理器的智能摄像头产品,其AIoT解决方案已助力多个国家级开发区智慧安防、智慧交通建设,多个智慧社区、智慧楼宇项目,并助力SK电讯、百丽国际、永辉超市、龙湖地产等零售领域合作伙伴实现智能化升级。而不久之前,搭载地平线终端完整语音方案的小米AIoT领域重要产品——小爱触屏音箱正式发布,则标志着地平线智能语音技术在国内市场实现重量级合作落地。
谈及2019年地平线在产品和商业化上的预期进展,余凯表示,地平线在车规级人工智能处理器产品上,将有突破性进展,同时,第二代AI芯片产品将全面量产出货。预计芯片整体出货可达百万量级,整体营收会有数倍增长。
地平线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商业定位:做谦卑的产业赋能者,不做设备商,不做集成商
地平线将2019年定义为地平线规模商业化的元年,要如何实现?商业定位是?
“地平线的定位是做谦卑的产业赋能者角色,不做设备商,不做集成商”余凯反复向36氪强调这一商业定位。
所谓产业赋能者,即地平线不做Tier1,不直接发展终端应用客户,而是基于自身的AI芯片产品和平台,发展行业生态伙伴,为Tier1厂商提供“算法+芯片+云”的完整解决方案,同时提供丰富的工具链开发工具、参考设计、模型和交钥匙方案,帮助Tier1厂商更好的服务客户。
以2018年推出的XForce边缘AI计算平台为例,地平线会与行业头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设备供应商合作,基于XForce在人脸、人头、人体监测和多人的人体骨骼点定位与单利分割上的算法能力,客户可以进行上层应用的定制化开发,应用于商场、交通、安防等多种场景中。
谈及这一商业定位的背后逻辑,余凯告诉36氪,一方面是维护合作伙伴的利益,有些技术型初创公司做成了集成商,可能会和客户变成了竞争关系。另一方面是看重AI芯片在更长远的周期,作为基础设施的优质商业模型,包括较高的利润和可标准化规模推广的特点等。
明确了商业定位,具体到落地层面,地平线是否会有阶段性重点和特别的策略呢?
余凯向36氪表示,智能驾驶和AIOT作为地平线的两大落地方向,特点不同。
智能驾驶是一个成长慢,但规模巨大的市场,在前装量产上会有较长的导入期。预计2020年、2021年,国内辅助驾驶汽车将开始逐步规模化量产,届时市场将会有显著的增长。而难度更大的自动驾驶领域,则将主要先在发展较快的海外市场落地。
AIOT边缘计算方面,以智能摄像头为硬件载体的解决方案,已经在智慧城市、智慧零售等场景大量落地,可以更快的规模化增长,在地平线的前期收入来源中也会贡献更大比重。
除了大力拓展行业生态合作伙伴,通过引入产业资本的方式,也成为地平线推进规模商业化的一个重要策略。
地平线本轮融资的一大特点是,产业资本成为主导。
世界500强企业SK集团,在半导体、5G网络、自动驾驶和智能城市等领域有着领先的产业布局,这对地平线AI芯片的研发、产品应用落地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都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此前,地平线已公布同SK在智慧零售、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
而数家国内头部汽车集团给予地平线上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则将为地平线在自动驾驶领域带来丰富的行业资源,推动地平线自动驾驶处理器的研发和应用落地。
地平线XForce边缘AI计算平台
独特点:软硬结合的产品研发策略,边缘计算的场景选择逻辑
相比于单纯做AI芯片硬件的公司,和单纯做AI软件算法及应用的公司,地平线的独特性在于,一直坚持软硬结合的产品和研发策略。
软件到一定阶段会遇到提升瓶颈,最终要靠硬件来解决,因为硬件计算能力会限制软件能力的发挥。“AI芯片,要从软件中来,到软件中去”余凯向36氪表示。
所谓“从软件中来”,是要根据AI软件算法的特点,去设计硬件架构。而“到软件中去”,是指硬件最终是要为软件服务的,同时,也需要软件去支持客户开发应用,“如果只做硬件不做软件,那给客户交付的就是一块石头”余凯表示。
因此,地平线通过软硬深度优化、协同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级性能,向行业提供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除了产品研发策略,选择什么场景落地也是一大重要的AI芯片企业商业命题。
地平线的选择是在终端边缘计算领域,将智能驾驶、智慧城市、智慧零售作为核心落地场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什么选择终端边缘计算领域?第二是在终端领域,为何选择智能驾驶、智慧城市、智慧零售这三个落地场景?
首先第一个问题,目前AI芯片的大应用方向分为云端和终端两类,余凯告诉36氪,地平线选择终端大方向,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AI芯片云端市场已经有英伟达这种头部玩家,当然不排除后续有其他AI芯片公司突破的可能,但是会非常艰难。第二,随着物联网、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未来智能终端的数量将会快速增长,大量的计算需求将会在终端爆发。同时,目前在终端领域还没有形成头部玩家,行业格局未定,有创业公司的机会。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地平线认为,未来计算一定是发生在数据爆发的场景里面,而现在数据大量产生和爆发的地方就是在城市。这个场景中包含了驾驶和交通、城市安防、家居社区等等,在这些场景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是自动驾驶,就如同是人工智能产业的珠穆朗玛,而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一路都会有收获,包括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能制造等等边缘计算应用场景。
所以,地平线在终端的落地场景目前整体来看是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方向是自动驾驶,一个是AIoT(包含智慧城市、智慧零售)。当然,地平线也在持续探索更多的落地场景,包括工业制造、物流、智能语音等,而未来是否切入,主要看相应应用是否处于爆发期拐点。
行业突围:技术、性价比、软件支撑、资本,是四大关键点
AI芯片产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快速崛起,大量实力玩家已涌入该领域。
国外包括英伟达、英特尔、赛思灵等老牌芯片巨头,谷歌、高通、苹果等头部科技公司,国内有华为、阿里、百度等科技巨头进行自研或投资收购、整合等。例如阿里收购了中天微,与阿里达摩院的芯片研发团队共同成立了“平头哥”公司,百度自研DuerOS智慧芯片、XPU等。
再看国内AI芯片创业公司,主要代表包括地平线、寒武纪、深鉴科技等,其中寒武纪主要做云端AI芯片和手机AI芯片,于18年6月完成数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达25亿美元。深鉴科技已于18年7月被FPGA巨头赛灵思以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总的来看,当前的行业格局是,云端AI芯片市场英伟达一家独大,终端AI芯片终端市场场景多样,多玩家并存,尚未出现绝对的头部公司。
对于AI芯片终端市场的行业未来格局,余凯认为,最后一定是少数行业领导者才能生存下来。AI芯片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壁垒极高。单款芯片至少需要数千万美元投入,研发周期至少3年,车规级甚至要到7年。
那终端AI芯片公司比拼的关键点有哪些呢?余凯认为主要有四块:
核心产品和技术能力。终端边缘计算,对功耗、冷却、散热、计算实时性等性能都有很高要求。
产品性价比。终端产品往往自身价格并不高,需要较低成本的芯片解决方案。
软件支撑能力。能够让行业客户快速、低成本、便捷的把AI芯片应用起来,降低使用门槛。
资本力量。AI芯片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需要经历较长周期的无收入、低收入阶段,需要大量资本支持。
在资本市场普遍遇冷、AI芯片应用市场尚未打开的背景环境下,地平线依然能获得大笔融资,我们试着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地平线成立3年,已成功流片和量产第一代AI芯片,并发布了第二代AI芯片架构,证明了其坚实的AI芯片技术、产品研发能力。
第二,从技术产品到商业化落地是一道深深的鸿沟,地平线基于软硬结合的产品策略,以及将自身定位于“产业赋能者”的商业模式,在18年获得数亿元营收,初步印证了其商业化能力。
第三,地平线持续获得明星资本的支持和背书。2015年10月,获晨兴资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线性资本、创新工场和真格基金投资;2016年4月,获得 Yuri Milner(DST CEO,曾投资facebook、阿里巴巴、滴滴等) 重量投资;2016年7月,获来自双湖投资、青云创投和祥峰投资的重量级投资并获得其它投资机构的追加投资;2017年12月,获得英特尔投资领投、嘉实基金联合投资的超1亿美金的 A+ 轮投资。
第四,AI芯片作为下一代基础设施型芯片,有望跑出新的芯片巨头玩家,潜力巨大同时壁垒极高,但市面上的创业公司优质投资标的极其稀缺,国内基本只有地平线和寒武纪。
放眼未来,地平线在目前30亿美元估值下,是否能继续突出重围,证明自身的高估值,我们可以期待2019年末以及更长时间周期,地平线交出的成绩单。
-
智能驾驶
+关注
关注
3文章
2464浏览量
48678 -
AI芯片
+关注
关注
17文章
1862浏览量
34931 -
地平线
+关注
关注
0文章
338浏览量
14920
原文标题:专访|地平线获6亿美元B轮融资,为何得到半导体巨头SK和一线汽车集团注资?
文章出处:【微信号:horizonrobotics,微信公众号:地平线HorizonRobotic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