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真正需要担忧的是,在类脑智能领域呈现出超越人脑时,人类是否还会是地球的主宰?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同伦理道德是人类文明数千年发展的重要稳定器,人工智能伦理将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基石。”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表示。(发言全文见文末)
李彦宏认为,当前,人工智能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变革力量。“机器将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有可能帮助甚至部分代替人进行决策。”他还建议,明确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强化领军企业担当,加快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落地,加强国际交流,引领行业发展,凝聚全球共识。
正如李彦宏所说,我国要抓住人工智能的战略发展机遇,但也不能忽视目前存在的问题。
未来,或许我们真正需要担忧的是,在类脑智能领域呈现出超越人脑时,人类是否会失去部分控制权?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类脑智能
截止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过370亿美元。其中,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56亿美元左右。
在下一阶段,得益于技术持续进步和商业模式不断完善,全球人工智能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快速释放,带动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30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60%。
人工智能已不再是只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花架子”,而是在工业、农业、金融、商业、教育、医疗、公共安全、军事等领域有实在且多样化的应用,甚至具备突破性能力的“超能”。
“智能+X”逐渐成为创新时尚,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引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重塑产业格局,不仅对传统行业产生重大的颠覆性影响,而且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
不过,人工智能虽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至今仍无一个通用智能系统能够真正接近人类水平。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这制约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全面推广。
这些瓶颈与机器学习本身的缺陷相关:
机器学习不灵活,需要较多人工干预或大量标记样本;
人工智能的不同模态和认知功能之间交互与协同较少;
有监督的深度学习不具备通用性;
机器的综合智能水平与人脑相差较大……
要突破这些瓶颈,需要新一代的智能技术革命,类脑智能正是人们的期待所在。
类脑智能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借鉴脑神经结构及信息处理机制,实现机制类脑、行为类人的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它在信息处理机制上类脑,认知行为和智能水平上类人,目标是使机器实现人类具有的多种认知能力及其协同机制,最终达到或超越人类智能水平。
当这种情况变成现实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经典美剧《西部世界》对此有所反映,它改编自《侏罗纪公园》作者迈克尔·卡莱顿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机器人主题公园技术失控的科幻故事。
在第一季中,公园中搭载超高人工智能的仿生人记忆不断被“重置”,使得他们所有的体验都是“第一次”,直到其中一位机器人一点点打开自己的“记忆”,他们所有“人”开始觉醒、逃离、反抗。
他们开始觉得自己有自由意志,却又时常怀疑这一点——人类也一样,也许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自由。
事实上,也许《西部世界》并不是关于「我们如何走近AI」,而更像是举起了一面镜子来反射人类意识、以及是什么在驱动我们。他给人的启发是,我们都在寻找那个丢失的“我自己”,或者寻找那个“尚未到来的”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我与我的生活”。
类脑智能将成为弱人工智能通往强人工智能的途径。
强人工智能观点就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
目前类脑智能取得的进展只是对脑工作原理初步的借鉴,未来的机器智能研究需与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深度交叉融合,结合“硬技术”和“软设计”(算法)的突破。到那样一个时代,寻找到自我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意味着什么
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个会做饭的机器人?会动手术的仿生手?还是会下象棋的电脑?事实上,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渗透还远远不止这些。
“大至火箭发射、太空探测、国防装备,小至手臂机器人、汽车喷漆、无人驾驶汽车、看病诊断、天气预测,包括机器人足球赛等等,无不和智能科学息息相关,它已经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科院计算所主任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史忠植曾经这样说。
未来在交通方面会更加智能化,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先进的运输管理模式。一个成功的智能交通系统,要做到人、车、路整个大系统的协调,通过搜集信息来计算:路能容纳多少车,客流量需要多少车,车怎么发挥最大的效益,最终做到有人必有车,有车必有路。
智能家居系统,则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人性化、主动管家式的服务系统。当主人外出时,可以命令各种系统自动工作,比如关掉冷气、音响和电视机的电源,接电话自动留言等。当主人回家后,可以发出指令,打开空调,调节室内光线,开启自动做饭系统做饭、煮咖啡等。
不少科学家目前还在构想未来的智能化厨房,它将通过互联网与超市相连。用扫描仪记录冰箱中食品的条形码,将信息送入计算机;当食品快用完时,它就会自动打出订货清单,通过互联网送到超市,商店则会及时发送当天订购的货物;如果储存的食品将要超过保质期,冰箱还会自动发出警告。
医学方面,机器可以代替专家看病。世界上第一个专家系统DENDRAL是化学分析专家系统,于1968年研制成功。9年后,我国也有了第一个专家系统——中医关幼波肝炎诊断治疗程序,这也是国际上第一个中医专家系统。
当然,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应用还远远不止这些。
最近,苏格兰的一家假肢制造公司推出了一种每根手指都装有电动机的人造手,能够帮助患者抓取东西、操作键盘等。
此外,将微型智能机器人应用在体内手术上,不用开颅,开一个小口,把机器人放进去,到指定的位置疏通血管或者切除病变组织;或是把胶囊形状的图像探测机器人吞入腹中,消化道的图像就可以显示出来,达到检查消化道的目的。
随着科学家们对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科学家断言:机器的智能会迅速超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霍金的智能之和。
到21世纪中叶,人类生命的形式也许会发生变化。智能芯片的植入将增强人类的思考能力,并且开始向一种新型的人/机复合智能形式过渡。
未来:智能实现“心想事成”
“人工智能发展到高级的阶段,就可以真正实现‘心想事成’。比如,你想知道我在想什么,立即就可以通过脑电波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中科院计算所主任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史忠植说。
未来,生物智能的体积可以很小,与生物体同质,能够植入人脑,成为人机共生体,这样就真正出现了人机共同思考的时代。不过,史忠植强调,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包括通过脑科学和智能科学结合探讨人的本质、思维过程等。
他指出,智能技术、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结合,研制具有生物特征的智能机,将是21世纪高技术革命的突破口。智能技术革命是实现人工智能的转换与利用,将开启并创造人类智能社会后文明史。
事实上,我们发展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让机器成为人类得心应手的助手,成为人类团队的后备力量。在一项工作中,人类进行高级决策,把体力上和低级脑力上的劳动交给机器来处理,人机合一,提高效率,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便利。
人工智能将成为人们生活上的好帮手。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2文章
47457浏览量
239081 -
无人驾驶
+关注
关注
98文章
4079浏览量
120660
原文标题: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文章出处:【微信号:jingzhenglizixun,微信公众号:机器人博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