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马里兰大学物理学家开发了一种强大的新方法来检测放射性物质

MEMS 来源:lp 2019-04-03 16:04 次阅读

马里兰大学物理学家开发了一种强大的新方法来检测放射性物质。利用红外激光束在材料附近诱发电子雪崩击穿现象,这项新技术能够从远处探测到放射性材料,该方法改进了目前需要与放射性物质紧密接触的技术。随着工程技术的进一步进步,这种方法可以扩大规模,用于扫描入境口岸的卡车和集装箱,为检测隐藏的危险放射性物质提供了一个强大新工具。研究人员在2019年3月22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描述了他们的概念验证实验。

传统检测方法依赖于放射性衰变粒子直接与探测器相互作用,所有这些方法的灵敏度都会随着距离增加而降低。该方法的好处是:它本质上是一个远程过程。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它可以从足球场那么远的距离探测到盒子里的放射性物质。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出衰变粒子时,这些粒子将电子从空气中邻近的原子(或电离原子)中剥离出来,产生少量自由电子,这些电子能迅速附着在氧分子上。通过将红外线激光束聚焦到这个区域,施瓦茨和同事们很容易地将这些电子从氧分子中分离出来。

从而在相对容易探测到的自由电子中播下了雪崩式的快速增长,电子雪崩可以从单个种子电子开始。因为放射源附近空气中含有一些带电荷的氧分子(即使是在屏蔽的容器外)它提供了一个利用强激光场播下雪崩种子的机会。电子雪崩是激光发明后的首批演示之一。这不是一个新现象,但该研究团队是第一个使用红外激光种子雪崩击穿辐射检测。激光的红外波长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很容易而且特别地将电子从氧离子中分离出来。在强红外激光场作用下,光束中捕获的自由电子会发生振荡,并与附近的原子发生碰撞。

当这些碰撞变得足够有能量时,它们可以从原子中剥离更多的电子。电子雪崩的一个简单观点是,在一次碰撞后,有两个电子。然后,再来一次,得到四个。然后整个过程级联,直到完全电离为止,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中的所有原子都至少有一个电子被移除。当激光路径上的空气开始电离时,它会对反射到探测器上红外光产生可测量的影响。通过跟踪这些变化,施瓦茨、米尔奇伯格和同事能够确定空气何时开始电离,以及达到完全电离需要多长时间。

电离过程的时间,或电子雪崩击穿,给研究人员一个指示,有多少种子电子可以开始雪崩。这一估计反过来可以表明目标中有多少放射性物质。丹尼尔伍德伯里(Daniel Woodbury)说:电离时间是检测初始电子密度最敏感的方法之一,我们使用的是相对较弱的探测激光脉冲,但它是‘啁啾’,这意味着较短波长首先通过雪崩的空气,然后是较长的波长。通过测量通过红外光的光谱成分与反射光谱成分,可以确定电离何时开始并到达终点。研究人员指出,该方法对放射性物质的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物理学家开出一种检测放射性物质的新方法,可以扩大到扫描入境口岸的集装箱——这为安全应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新工具。图片来源:USDA/APHIS

没有激光脉冲,放射性物质本身不会引起电子雪崩。同样,如果没有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种子电子,光靠激光脉冲是不会引发雪崩的。虽然该方法目前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但研究人员展望了进一步的工程发展,他们希望能使实际应用增强全球入境口岸的安全性。目前使用的是实验室激光器,但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工程师们也许能把这样的系统装进一辆面包车里。无论你在哪里停车,都可以部署这样的系统,这将提供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来监控港口活动。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探测器
    +关注

    关注

    14

    文章

    2657

    浏览量

    73323
  • 红外激光
    +关注

    关注

    0

    文章

    30

    浏览量

    7995
  • 放射性物质
    +关注

    关注

    0

    文章

    4

    浏览量

    2295

原文标题:太赫兹探测可远距离探测放射性物质,对人更安全、更高效!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锁相放大器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成为了物理学家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需求下,锁相放大器(Lock-InAmplifier,LIA)应运而生,成为现代物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的头像 发表于 02-11 16:35 70次阅读
    锁相放大器在<b class='flag-5'>物理学</b>中的应用

    马里兰大学王春生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水系锌电池的电解质设计

    ²⁺溶剂化壳层中水的还原引起,会生成氢气,加速Zn表面副反应;Zn沉积的非均匀则易导致枝晶生长,进而损坏电极界面。 成果简介 基于此,马里兰大学王春生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 Et(3
    的头像 发表于 02-10 10:19 154次阅读
    <b class='flag-5'>马里兰</b><b class='flag-5'>大学</b>王春生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水系锌电池的电解质设计

    魔角石墨烯,超流刚度首次测得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物理学家首次在“魔角”石墨烯中直接测量了超流刚度。超流刚度是衡量材料超导个关键指标。这是科学家首次在二维材
    的头像 发表于 02-07 11:14 102次阅读
    魔角石墨烯,超流刚度首次测得

    Litestar 4D:McCree莫克利曲线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土壤与作物科学系教授、教育物理学家,发表了题为“作用光谱,吸收和作物的光合作用的量子产率”的开创论文。这项研究同行的评议是关于植物光吸收的最详细的研究之,至今仍被参
    发表于 01-14 09:37

    FlexDDS NG多通道相位连续相干捷变射频源技术资料V1

    盛铂科技FlexDDS-NG是一种单台机箱最多可达12个通道相位连续直接数字信号合成器 (DDS)。其输出频率可达400MHz,该产品专为量子光学研究而设计, 是直接满足实验物理学家需求的下代波形发生器。
    发表于 12-24 13:32 0次下载

    一种降低VIO/VSLAM系统漂移的新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通过使用点到平面匹配将VIO/VSLAM系统生成的稀疏3D点云与数字孪生体进行对齐,从而实现精确且全球致的定位,无需视觉数据关联。所提方法为VIO/VSLAM系
    的头像 发表于 12-13 11:18 275次阅读
    <b class='flag-5'>一种</b>降低VIO/VSLAM系统漂移的<b class='flag-5'>新方法</b>

    无所不能的MATLAB|证明曲速引擎的物理学原理

    中随处可见,但这“科学”部分却始终无法实现。 据《大众机械》报道,“研究人员直对曲速引擎的概念很感兴趣,这概念由墨西哥物理学家明戈·阿尔库贝利于 1994 年首次提出。”“根据理论上的阿尔库贝利曲速引擎概念,航天器可以通过收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09:50 328次阅读
    无所不能的MATLAB|证明曲速引擎的<b class='flag-5'>物理学</b>原理

    FlexDDS-NG直接数字信号合成器(DDS)/波形发生器

    盛铂科技FlexDDS-NG是一种单台机箱最多可达12个通道相位连续直接数字信号合成器 (DDS)。其输出频率可达400MHz,该产品专为量子光学研究而设计, 是直接满足实验物理学家需求的下代波形发生器。
    的头像 发表于 11-28 15:00 289次阅读

    光电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物理学中的个重要现象,即光照射到物质表面时,物质会释放电子。这现象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1
    的头像 发表于 07-23 15:23 1688次阅读

    一种无透镜成像的新方法

    使用OAM-HHG EUV光束对高度周期结构进行成像的EUV聚光显微镜 为了研究微电子或光子元件中的纳米级图案,一种基于无透镜成像的新方法可以实现近乎完美的高分辨率显微镜。 层析成像是一种
    的头像 发表于 07-19 06:20 456次阅读
    <b class='flag-5'>一种</b>无透镜成像的<b class='flag-5'>新方法</b>

    维也纳大学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的数量级改进

    (陨石)、考古学和其他领域的分析研究都需要使用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确定样品的年龄、来源和其他历史印记。 其中关键的品质因数是同位素比: 同元素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5-20 06:32 321次阅读
    维也纳<b class='flag-5'>大学</b>: <b class='flag-5'>放射性</b>同位素分析的数量级改进

    基于轨道电润湿的液滴操控技术,有望用于新代数字微流控平台

    电润湿(electrowetting)现象于1875年由法国物理学家Lippmann提出,作为现有最成熟的液滴电操控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数字微流控、传热强化、淡水收集等领域。
    的头像 发表于 04-19 18:24 1979次阅读
    基于轨道电润湿的液滴操控技术,有望用于新<b class='flag-5'>一</b>代数字微流控平台

    使隐形可见:新方法可在室温下探测中红外光

    MIR振动辅助发光(MIRVAL) 来自伯明翰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利用量子
    的头像 发表于 04-19 06:31 381次阅读
    使隐形可见:<b class='flag-5'>新方法</b>可在室温下探测中红外光

    了解几位发明天线的先驱

    1864年左右,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了无线电理论。
    发表于 03-28 13:54 978次阅读
    了解几位发明天线的先驱

    什么是超快激光?超快激光的应用有哪些呢?

    激光的原理早在 1916 年已经由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受激辐射理论所预言。
    的头像 发表于 03-11 14:36 1901次阅读
    什么是超快激光?超快激光的应用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