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月18日,有一家名叫“摩尔诺伊斯”的电子公司在美国加州悄然诞生。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工程师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公司的名字,就是两人的名字组合。
诺伊斯和摩尔
看到“摩尔”这个名字,大家是不是会想起什么?
没错,戈登·摩尔,就是摩尔定律的发明者。摩尔定律的历史地位,不需要我再解释了吧?
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实际上,在当时那个年代,罗伯特·诺伊斯的名气比摩尔更大一些。著名科学家、晶体管发明人威廉·肖克利,曾经痛骂八位硅谷奇才为“叛逆八人帮”。咱们的诺伊斯,就是八人帮的“带头大哥”。而摩尔,是剩下七位小弟其中之一。
叛逆八人帮
这八位天才当时是肖克利的员工,后来集体叛离了肖克利,联合创办了影响全球半导体工业走向的传奇公司——仙童半导体。
(关于这段历史,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仙童传奇)
仙童半导体
仙童半导体创办的11年后,这八个联合创始人因为厌倦了投资人的控制和约束,纷纷离职创业。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摩尔诺伊斯电子公司。
公司创办不久后,两位创始人发现,摩尔诺伊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More Noise(更多的噪音),不太好听。于是,他们决定换个新名字。
他们想到了英文单词Intelligence(智慧),而且,这个词和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很相似。于是,他们决定把公司名字改成——Intel。
没错,它就是现在的全球芯片巨头,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及服务器CPU制造商,美国英特尔公司。
后面的总部大楼,就是以罗伯特·诺伊斯的名字命名的
英特尔公司成立之后,主要研发的产品是存储器。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主要是因为戈登·摩尔的主意。
早期业界使用的是磁圈存储器。这种存储器虽然原理简单,但工艺非常复杂,机器难以生产,需要手工制作。这样一来,成品的质量不太好,而且体积非常大。
摩尔就想着,用三极管的原理来制造存储器,一定会造出更好的产品。
摩尔和诺伊斯在观察自己的产品
于是,英特尔公司就以存储器作为创业方向。
果然,没过多久,英特尔就生产出了新型存储器产品——64K的双极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代号 3101。这款产品,比传统磁圈存储器存储量更大,体积反而小很多,并且制造成本也要低很多。
英特尔 3101
产品推向市场之后,因为物美价廉,很快得到热销,帮助英特尔在成立第二年就获得了盈利。
这里需要提一下,也就在这年(1969年),另一家公司悄悄成立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也来自仙童半导体,之前担任销售部主任,名叫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AMD(超微半导体)。
杰里·桑德斯
虽然英特尔的3101获得了成功,但好景不长,更多的半导体公司开始崛起,竞争越来越激烈,英特尔的份额开始下滑,营收也遇到了瓶颈。
于是,英特尔被迫加紧开发新的产品线,向微处理器市场发展。
1971年,英特尔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处理器——Intel 4004。这款处理器片内集成了 2250 个晶体管,能够处理 4bit 的数据,每秒运算 6 万次,频率为 108KHZ。
Intel 4004
Intel 4004的推出,正式拉开了微处理器时代的大幕。
1974 年,英特尔又推出了Intel 8080,其性能是 4004 的 20 倍。
Intel 8080
采用了8080处理器的Alltair 8800,是最早的个人电脑型号之一。正是这款电脑,让当时一位叫比尔·盖茨的年轻人如痴如醉地爱上了IT。
随后的几年,巨大的竞争压力让英特尔的业绩不断下滑。在此情况下,摩尔接替诺伊斯,开始担任CEO。
与此同时,另一位传奇人物进入了公司最高管理层,担当起拯救英特尔的重任。
他就是一代管理学大师——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
安迪·格鲁夫
格鲁夫出生于匈牙利,是犹太人,受过纳粹迫害,后来移民美国。早在仙童的时候,格鲁夫就已经追随摩尔他们,是摩尔的学生兼助手。
屌丝青年格鲁夫
相比于诺伊斯的粗放风格,格鲁夫的管理水平明显更加精细和有条理。在他的努力下,英特尔公司渐渐稳住了阵脚,并且进入了上升期。
格鲁夫、诺伊斯、摩尔
1978年,英特尔生产出了著名的16位8086处理器。它是史上第一款x86处理器,后来也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平台,意义非凡。
Intel 8086
1981年,当时的行业***IBM公司为了尽快推出PC产品,没有采用自研芯片,而是选择了英特尔的8086。这无疑给了英特尔巨大的商机,帮助它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
IBM首款个人电脑——5150
然而,为了能够成为IBM的合作方,英特尔也付出了代价。它不得不答应了另一个附件条件,那就是必须授权给AMD,允许其成为8086芯片的第二供应商。并且,必须将自己的设计和代码都开放给AMD。
这给了AMD非常巨大的帮助。
虽然AMD诞生时间和Intel差不多,但创始人桑德斯是一个销售出身,公司的技术实力显然不能和拥有摩尔、诺伊斯这样顶级工程师的英特尔相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AMD只能靠模仿能力和更低报价,抢得一些市场份额,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结果,IBM用心良苦的“撮合”,不仅帮助AMD活了下来,还迅速壮大,积累了日后和英特尔对抗的本钱。
其实英特尔当时并不傻,它也知道这是养虎为患。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强势的IBM,它只能妥协。
时间继续推移,1982年,英特尔搞出了和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PC处理器80286,用在IBM PC/AT上。
1985年,IBM的挑战者开始出现,康柏公司(COMPAQ)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IBM PC兼容机。
康柏的IBM PC兼容机
此后,兼容机厂商们像雨后竹笋一样涌现出来。
这些兼容机厂商,为了和IBM PC兼容,基本上都是用的英特尔处理器。
风水轮流转,逐渐“硬气”起来的英特尔,开始对AMD翻脸了。
1986年,英特尔上市。同年,为了不让AMD继续染指自己的80386,英特尔开始毁约,拒绝向AMD透露386处理器的任何技术细节。
撕逼大战由此开始。
1987年,AMD以违约为由一纸诉讼将Intel告上了法庭,Intel随即反告AMD侵权(涉及Intel的287 FPU)予以还击。此后,AMD再告Intel垄断市场,而Intel再次反诉AMD侵权(涉及AMD旗下的AM486 IP)。
就这样,官司打了八年。
虽然最后AMD打赢了官司,但错过了CPU发展的黄金时期,也被英特尔甩开了差距。
反过来看英特尔,日子并没有过得更好。
为啥呢?因为新的“野蛮人”来了,那就是——日本人。
二战之后的日本,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迅速崛起,逐渐开始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进入80年代后,日本开始对美国展开全方位的经济攻势,其中就包括半导体行业。(众所周知的日美***,就是那个时候)
当时,日本公司的半导体产品质量远远超过美国,而且在资金方面也得到基金、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所以优势非常明显。
1980年,日本公司的半导体内存只占全球不到30%的销售量,而美国公司占60%以上的销售量。而仅过了五年,日本在半导体内存的制造和销售上就彻底超过了美国。
1987年的全球半导体公司排名
在巨大的冲击之下,美国半导体公司纷纷倒闭,英特尔也无法独善其身。
1982年,英特尔解雇了2000名员工,还让IBM以2.5亿美元购买了自己12%的债券。即便如此,颓势还是没有止住。
在英特尔生死存亡之际,就有了那段格鲁夫和摩尔之间著名的对话——
1985年的一天,格鲁夫来到摩尔的办公室。
望着窗外,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被裁,董事会请来一位新老总,你觉得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摩尔回答:「他会放弃半导体内存。」
格鲁夫想了一会,说:「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来做这件事呢?」
于是,在那之后,英特尔彻底放弃了半导体内存业务,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微处理器上面。
正是这次壮士断腕,把英特尔从死亡线给拉了回来。
1987年,格鲁夫被任命为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兼CEO。他开始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1989年,英特尔推出了80486处理器,获得了市场的欢迎。凭借它的出色表现,英特尔的业绩超过了所有的日本半导体公司。
80486的问世,标志着英特尔结束了过渡期,成了标准的微处理器制造商,也使英特尔雄居全球半导体生产商之首。
进入90年代,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崛起和风靡,进一步带动了PC和微处理器的发展。
格鲁夫和比尔盖茨
格鲁夫和乔布斯
1993年,英特尔公司推出划时代的奔腾(Pentium)处理器。
“奔腾一代”
Pen就是5,tium是元素的结尾。
奔腾一代其实就是586。格鲁夫认为,公司应给这一新款CPU注册新商标,以保护公司对它的垄断。所以,586就改名成了“奔腾(Pentium)”。
但是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大家仍然习惯性地把英特尔的处理器称为x86系列。
不管怎么说,奔腾就奔腾吧,这个“奔腾”确实开启了英特尔的“奔腾”时代。
90年代,关于工作站和CPU的竞争非常激烈。
其中主要的竞争者,是SUN、SGI、IBM、DEC和HP这五大厂商,此外还有摩托罗拉。这些竞争者全部采用的是RISC-CPU架构(RISC,简单指令计算机),而英特尔和AMD公司,采用的是CISC-CPU架构(CISC,复杂指令计算机)。
虽然RISC速度更快,当时更被行业看好,但格鲁夫领导下的英特尔,依然坚持以CISC-CPU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
最终,英特尔凭借巨大的研发投入,还有兼容性和量产速度上的优势,战胜了其它对手。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自己的领先地位,还将公司业绩推向了新高。
1999 年,英特尔的市值达到了惊人的5090 亿美元。
同年,它推出了全新的赛扬处理器(Celeron)。
两年后,推出了Itanium处理器。这是一款64位服务器处理器。
凭借Itanium处理器的优异表现,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彻底超越RISC处理器的代表——SUN公司。
2006 年,英特尔推出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平台,宣告处理器正式进入双核时代。
2008 年,酷睿(Core,俗称“扣肉”)处理器诞生,拥有超线程技术,性能远胜AMD等竞争对手。英特尔在高端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
2009 年,英特尔又马不停蹄地推出了四核处理器。
2011 年 3 月,英特尔第一次采用了i3、i5 和 i7 的产品分级,划分出了低、中、高端清晰的市场策略。
这样的市场策略获得了成功,英特尔的处理器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垄断优势。
就这样,经过了跌宕起伏的半个世纪,英特尔终于成为全球IT行业的巨无霸。
但是,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市场和需求也在变。这些变化发生得实在太快,英特尔根本没有办法反应过来。
首先是和老冤家AMD之间的相爱相杀。
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英特尔都以碾压性的优势在吊打AMD。(英特尔一度被称为牙膏厂,因为AMD产品不给力,英特尔也不愿意频繁推出新产品,所以就故意隐藏实力,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推出性能稍好的处理器)。
但是,2017年,AMD突然推出了Ryzen处理器,性能猛涨,价格超低,获得市场的疯狂追捧。这让英特尔措手不及,疲于应对。
Ryzen(锐龙)处理器
短短两年不到,PC处理器市场格局大变,AMD和Intel的市场份额几乎相同,两家公司又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
除了老对手之外,更可怕的是新对手。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PC没落了,PC处理器也没落了。谁崛起了呢?移动设备,还有它背后的移动处理器市场。
手机芯片
英特尔如日中天的时候,眼睁睁看着移动处理器的市场发展壮大,却没能引起充分重视。
当年第一代iPhone曾经想让英特尔提供处理器芯片,结果傲慢的英特尔竟然拒绝了苹果的请求。
等到后来反应过来的时候,机会早就被别人抢走了。
英特尔曾经推出XScale移动芯片,但是失败了
英国的ARM公司,凭借ARM架构处理器更低的能耗,顺势成功崛起,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移动芯片市场份额。
除了外患,还有内忧。去年,成立刚好五十年的英特尔,竟然发生了CEO因为办公室恋情而请辞的事件,无疑是雪上加霜。
前任CEO 柯再奇
今年,英特尔依然是坏消息不断。因为在5G基带芯片上的表现不佳,苹果公司放弃了在这个领域上和英特尔之间的合作,转投高通的怀抱。而英特尔也随即发布公告,宣布退出5G基带芯片市场。
这意味着英特尔放弃了很大一块的5G蛋糕。
如今的英特尔,不禁让人有一些惋惜,甚至是心疼。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诞生过无数家公司。这些公司里,有资格称之为伟大的,凤毛麟角。但是,毫无疑问,英特尔公司是凤毛麟角之一。
它不仅推出了无数的经典产品,创造了无数的业界第一,更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引领了全球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
垄断PC时代的Wintel联盟
如果英特尔就此倒下,那真的是太可惜了。
不管怎么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英特尔能像33年前那样再来一次断臂求生,也许更加辉煌的明天还在等着它呢。
让我们祝它好运吧。
-
amd
+关注
关注
25文章
5429浏览量
133855 -
英特尔
+关注
关注
60文章
9874浏览量
171344 -
存储器
+关注
关注
38文章
7444浏览量
163544 -
摩尔定律
+关注
关注
4文章
630浏览量
78910
原文标题:行业 | 此文告诉你英特尔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文章出处:【微信号:wc_ysj,微信公众号:旺材芯片】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