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类的疑难杂症,医生操纵机器人伸出手臂进入患者体内,简单几个动作,完成肿瘤切除等高难度动作……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细节,而是发生在各地医院中的真实场景。
应用于不同科室手术机器人、各类AI医疗系统,以及直接面向患者的康复陪伴机器人,近年来在我国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如何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完善保护措施及应急措施、在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背景下得到长足的发展,都是我国医疗机器人发展面临的挑战。
“医疗机器人是颠覆性的技术与产品,目前国际前沿发展趋势是医工交叉、工科为先。把在工科上面取得的技术成果嫁接转移到医学临床上,有的医生学工当工程师,有的工程师学医又到医院当医生,这样往往有利于高端医疗器件的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产手术机器人走进临床
1999年,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开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获得欧洲CE认证,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款手术机器人的诞生。2000年7月,“达芬奇”系统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成为全球首套可以正式应用于临床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而中国内地医院则在2007年引进了第一套“达芬奇”系统,据《健康时报》报道,截至2017年底中国内地“达芬奇”系统已累计装机69台,平均每台机器人每天能完成一到两例手术。
“达芬奇”系统固然先进,但实际上,国内所进行的手术机器人研发,已呈现差异化追赶态势。
2010年,由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联合研制的“妙手A”系统研制成功。与“达芬奇”系统的全科模式不同,“妙手A”系统是国内首台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在当时打破了国内相关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妙手’系统起步就比较早,我们最早时做了显微外科、小型化的微创,思路上是想走与‘达芬奇’系统完全不同的路径。(当时)市场对‘达芬奇’系统全科化的模式更为追捧,但是技术上本质是相通的,只是模式不一样。”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在近期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举办的论坛上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道。
王树新介绍,2014年“妙手S”系统研制成功,是国内最早进行临床的手术机器人系统,“之后以专利授权的方式转让给了企业,目前在科技部项目的支持下,正在开展产业化过程”。
“无论从技术、产业转化,国内单位目前做得都很好,特别是国家近几年加大对高端医疗器械支持的力度”,王树新向记者介绍,国内医疗机器人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不过,对于医疗机器人的临床应用,现阶段还有广大患者对其应用的意义、安全性方面提出疑问。“实际上手术机器人的作用,不是替代医生,而是减小不同医生间技术的差异性”,王树新为记者说明。
“目前‘妙手’系统在临床上已经进行过103例手术,患者其实更倾向于接受高精尖的机器人。”对于这其中的原因,王树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机器人可以针对某项适应症提升手术质量,但机器人仍是受医生控制去操作,“实际上会使手术做得更好”。
“医工结合”或是趋势
追赶世界先进,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还欠缺什么?在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举办的论坛上,与会专家多次提到“医工结合”这一概念。
“医疗机器人是颠覆性的技术与产品,目前国际前沿发展趋势是医工交叉、工科为先。把在工科上面取得的技术成果嫁接转移到医学临床上,有的医生学工当工程师,有的工程师学医又到医院当医生,这样往往有利于高端医疗器件的发展。”王田苗认为。
王田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内外医疗机器人发展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面向临床痛点需求的重要领域,例如微创手术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肿瘤诊断放疗机器人等。另外一个趋势则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包括软体检测机械臂、基于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的医疗临床交互、精细灵巧微操作执行器等。王田苗认为,基础原创研究差距及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化发展,是目前中外医疗机器人领域能体现出的差距。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各高校正逐步开展医工联合方面的探索,纷纷成立医工交叉学科研究所。但技术与产品的转化,并不只是进行医工联合探索这样简单。
“我们全链条(的)有机协调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共同来推进。”王树新认为,除了技术,投资对于医疗机器人的发展作用同样重大,而医疗产品的投资周期往往很长,投资者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特点。
王田苗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款医疗机器人从研发到真正应用到临床,整个发展过程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一定要围绕新技术发展趋势,以国内目前临床迫切需求的痛点领域作为突破目标。”
与此同时,王田苗认为,要按照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品质服务,并加快资本的介入,给新技术更多的途径和通道,来加快高端医疗产品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降低成本是关键
决定某一型号医疗机器人能否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最关键要素是什么? “市场。”王树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以目前全世界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据其国内之前的代理商复星医药(600196,SH)披露,2017年该型手术机器人在内地及香港的手术量超过2.8万台,同比增长约46%。
而据去年的报道,北京、贵州、河北等多个省份21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达成了总金额超过6000万美元的采购意向。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主任顾汉卿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型医疗器械的使用往往并不在患者医保报销范畴,尽管这些器械在节约治疗费用上有很大好处。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送根认为,对于目前更多的国产创新型医疗机器人,除了进入临床前需要长期进行高投入,在注册、生产、经营、配置许可方面对团队也还存在着较大的考验和挑战。
王树新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手术机器人目前在国内临床需求已经很大,如何服务到基层医院,降低成本是关键。在他看来,基层医院对手术机器人的需求甚至比发达地区三甲医院更迫切。
-
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10文章
28079浏览量
205779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89文章
46608浏览量
236941
原文标题:离医疗机器人普及还有多远?专家:要“医工结合”让工程师学医
文章出处:【微信号:tjrobot,微信公众号:天津机器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