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依然用旧工业时代生产“硬件”商品的思路去研发制造一辆汽车;而互联网车企是软件驱动硬件、数字化驱动硬件、用户驱动硬件,他们一开始的思路和决策模式就是要制造一台有生命的“智能硬件”。
今天聊一聊传统车企与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之间,在造车理念上的区别。
实际上,把车企分成这两类并不完全合适,因为造车新势力中,也有大量来自传统车企的人员;反之,传统车企也有来自互联网的人。这里只是为了好说明,而且并非所有的传统车企都那么传统,互联网车企都那么互联网。
传统车企和互联网车企之间各有优势,毋庸置疑,前者在汽车这个硬件的制造、供应链上有非常强的能力,但他们造车思维模式、用户体验思路上与互联网车企之间有极大的差异。至少个人认为,这种互联网的造车思维模式和用户体验模式是“智能汽车”好坏的分水岭。这种差异如同功能机和智能机之间的差异,如同诺基亚和苹果、小米之间的差异。
先抛个结论,他们的区别在于:传统车企依然用旧工业时代生产“硬件”商品的思路去研发制造一辆汽车;而互联网车企是软件驱动硬件、数字化驱动硬件、用户驱动硬件,他们一开始的思路和决策模式就是要制造一台有生命的“智能硬件”。
软件驱动硬件
举个特斯拉的例子(虽然它最近饱受质疑和做空危机,但我依旧很个人的觉得,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不扶持,那还扶持谁” ?)
特斯拉就是软件驱动硬件的车企。它而不是生硬地在车上去装一个车机中控大屏,就号称自己是智能汽车了。这一点有点像很多手机厂商在模仿iPhone,把iPhone的白带也模仿进去一样一样,以为在车挡风玻璃下的面板上,加一个Android pad就是智能汽车一样。
有几个购买了特斯拉的朋友都表示,买了特斯拉有种越来越值的感觉。原因是,购买特斯拉时,选装了autopilot,特斯拉会像我们的手机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次更新,而更新的方式是我们习以为常、非常的简单的OTA,而且每一次更新都会带来体验上的提升,比如最近的提升,特斯拉说是一次extremely update,让autopilot的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功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另外,还支持手机遥控后备箱,这个功能至少支持这么一个场景——我们在公司或在家里,快递到了,但因为有事不能或不愿下楼去拿快递,可以告诉快递小哥,到XX号停车位,把包裹放进后备箱即可。这样一系列的功能,可能在你最开始买车的时候并不能实现,但是每隔一段时间,比如每月小更新、没半年大更新你意想不到的功能,又或者这就是你曾经想要,本以为不花个钱自己改装下就不会实现的功能。这种超预期的用户体验,传统车企造的车,很难会有。买了特斯拉后,残值确实还是会像消耗品一样不断衰减,但是在用这台车的时候,特斯拉自动驾驶能力和其他智能化的能力,比如车灯效果、远程控制、手势交互、语音识别等功能,会像做互联网产品,预留一定的硬件空间,去不断迭代软件能力,用软件驱动硬件。而这样的汽车才是有生命力的、真正的智能汽车。
而传统车企做的车,尤其是过去,纵然你买了台ABB,比如车里的导航,估计到这台车退役,你也不会想着去更新;一些炫酷的车灯,一些远程遥控功能,根本无法在当时买的车上实现,要有的话,必须重新买一辆车,或者至少也要跑去4S店,让4S店重新改装、加装、升级。 这是一个多么操蛋的体验啊。当然,所谓智能汽车,也并不是简单地加一块里面可以下载、安装、更新App中控平板电脑。
用户驱动硬件和数据驱动硬件
用户驱动硬件,或者更确切地说,作为一家车企,你是不是一个用户驱动型的公司?这次我们从App的角度来看。
过去近20年左右的时间,车企几乎与他的用户失联,当然,可以将原因归为4S店模式造成的,因为车企将车造出来后,由他自己的销售公司(可以理解为全国总代理),快速批发给零售经销商(4S店),之后就再也和车企没有半毛钱关系了,后面的所有终端销售、服务、投诉、意见反馈统统交给车企的下家4S店来完成,4S店与购车客户产生亲密接触。而车企获得客户的信息和数据,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经销商,二是第三方咨询公司。前者任务上面说了;后者负责诸如满意度调查、市场调研、产品调研这些事情。所有的信息,几乎都是来自第三方之口,而非来自客户最直接、最真实的声音。作为曾经在某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呆过几年的我想说的是,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几乎所有4S店都存在大量数据造假的问题,原因很简单,4S店跟车企之间也一直在博弈,各种斗智斗勇。而第三方公司的调研,且不说福特的那句“你问客户要什么,他们会说要一匹更快的马”的问题,这种样本数据本身就不太准确,更谈不上海量用户行为产生的精准数据。
当然,这几年传统车企也觉悟了,开始要做用户直连,纷纷都推出了自己的车主App或者公众号。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强压4S店,务必让用户安装App、关注公众号。也且不说这里的注册用户,有多少是真实,多少是4S店造假。但仅仅做一个App就能与用户直连了吗?
再举一个蔚来汽车和其他传统车企App的例子来看。
我去年下载了蔚来的App,当时里面的内容还比较简单,但跟现在变化也还不太大。但从中可以看出蔚来汽车用户App与传统车企做的用户App有很大差异。
你会发现,蔚来App是明显的用户驱动型、社区互动型的产品。里面核心的五个Tab(去年似乎只有四个还是三个),分别是:发现、朋友、爱车、惊喜和我的。
里面的内容几乎全部围绕互动、活动、社区、社群、积分兑换(购买具有强烈品牌归属感的文化产品或黑科技产品)。蔚来,一开始是做用户,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做交易或者买卖。
而传统车企的App,你进去会窒息,因为你一进去就有一种强烈的要你不买点东西、做点服务就不行的既视感,满脑子都是强势销售的念头。这就是明显的销售驱动型的企业所做的App。要知道,基本上,车企的App都是销售公司市场部主导去做的,他们关心的只是我短期内短期内短期内能不能多卖车、多卖零配件。
不仅传统车企,也包括他们的经销商4S店。
之前做过一个4S店相关的产品,去跟4S店聊,问他们是否需要社区的功能,方便你的用户/粉丝之间进行互动。绝大多数经销商及经销商集团的回答是:别别别!我们已经被每年的315、时不时的客户投诉搞怕了。他们非常害怕在用户之间传播不好的信息。他们的思维是这样的。
除此之外,我想补充的是,为什么光做个App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做了一个用户直连App,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用户驱动的企业。
这就好比苹果,他是软件驱动、设计驱动的企业。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多数公司,设计部门设计出来的产品,硬件工程部门会各种刁难,说这个太特么难了,我实现不了,甚至还有一票否决权。而苹果,设计部门是有很大话语权的,是可以向工程部门施压,逼着他们去找更牛逼的新材料、更牛逼的供应商的。
而很多传统车企,IT团队基本就十几号人,App外包且不说,做完App,并没专业的、完整的团队去运营。要么运营这件事也外包给外部团队。
我很难想象,这些车企都要做用户直连了,但思路仍只到做一个App,然后向经销商下压任务、追求安装量这个阶段。连最基本的 、最直接的可以跟用户亲密接触的用户运营都不愿投入。而且,即便招了一批人投入运营,跟用户互动互动、做个优惠活动,用户驱动和数据驱动并没有实现。
App、管理系统记录用户与你接触的各类数据和信息反馈,关于车的问题、关于服务的问题等等,应该反馈给研发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如果真的要做的好,企业文化应该是用户驱动,而非生产制造驱动,或者销售驱动。也即,所有记录下来的用户反馈,要有一套完整的反馈、解决、跟踪机制。
之前后市场创业负责运营和客服团队,会要求客服的小妹妹们每天必须跟进用户反馈,跟产品、门店运用部门沟通,有权利紧逼他们去跟进处理,不管处理没处理完,都要再跟用户在线或致电说明。比如,这个月反馈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列入了改进清单,优先级如何,单个问题改进时间,整体改进周期,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的用户嘉奖等等。
再比如之前文章《聊聊车企+BAT合作以及造车新势力》也提过特斯拉的例子,假设故障灯亮了,你只要联络远程客服,授权特斯拉的工程师进行远程的全车检查,然后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帮用户解决,而不需要花上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去检查一个可能并不重要,或者简单的故障。 这样的好处就是,车企跟用户之间的沟通、连接会更紧密的;更早地发现一些可能需要召回的问题;更好地支撑、推动售后部门、研发部门去改进产品。
以上就是两类型企业的思维模型的差异。
-
互联网
+关注
关注
54文章
11080浏览量
102645 -
驱动
+关注
关注
12文章
1822浏览量
85135 -
智能汽车
+关注
关注
30文章
2760浏览量
107102
原文标题:传统车企与互联网车企造车理念差异有多大?
文章出处:【微信号:IV_Technology,微信公众号:智车科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