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家公司比全球最大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鸿海(Hon Hai)更能代表这个全球化时代。鸿海又名富士康科技集团(Foxconn Technology Group),这家公司成功的秘方包括:在中国大陆设立巨型工厂,利用充足的低成本劳动力供应和邻近的供应商集群,依赖自由贸易以及全球对大众市场设备似乎永不满足的需求。
过去15年,富士康拿下了相当大份额的为苹果(Apple)、戴尔(Dell)、华为(Huawei)等品牌生产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各种订单。与广达电脑(Quanta Computer)、和硕(Pegatron)、纬创(Wistron)等来自***的竞争对手一道,富士康引领着一场无止尽的竞赛,目的是让制造过程更便宜、更快、更高效率。
本周二(6月11日)对富士康将是历史性的一天,该公司将首次举办法人说明会。作为世界最大的苹果iPhone组装商和中国最大的私营雇主,富士康在新北市土城区举行的法人说明会的议程是如何应对扑面而来的生存挑战。
当务之急是解释,在45年前创立鸿海的企业界大亨郭台铭(Terry Gou)辞任董事长、进军政界竞选***总统后,富士康将如何运营。
但更大的问题是,富士康计划如何应对来自政治和人工智能的两大威胁,这些威胁有可能破坏目前主导消费技术供应链的几家***电子制造服务公司的商业模式。
富士康被卷入了美中之间不断升级的贸易战。随着特朗普(Trump)政府内部比较鹰派的官员寻求让两国科技行业“脱钩”,曾是全球化旗手的富士康正遭受冲击。但该公司也在努力适应人工智能的冲击,后者正引领一项市场转变:从以往推动其增长的大规模生产转向更小众、利润率更高的产品。
鸿海股价在过去两年里下跌了51%,至上周五的每股71新台币,反映出市场对这些挑战的担忧。郭台铭上周警告称,贸易战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一场“海啸”。
随着美国政府上月把针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提高至25%,并将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列入黑名单,***代工制造业的高管们投入紧急行动,要把至少一部分生产迁出中国大陆。
这是一场困难重重的尝试。麦肯锡(McKinsey)高级合伙人林康隽(Jean-Frederic Kuentz)表示:“快速复制我们在中国的生态系统是近乎不可能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足够的人力。其次是(没有现成的)供应商网络——显示屏制造商、模压公司、组件制造商。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麻烦。”
人工智能给市场带来的变化,给该行业带来至少同样严重的颠覆性冲击。科技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占富士康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出货量下降4.5%,至13.9亿部,今年将再下降3.1%。
专家们认为,即使在5G商用的支撑下明年恢复增长,智能手机也将风光不再。富士康投资的中国语音识别初创企业思必驰(AISpeech)的联合创始人俞凯表示:“就如今智能手机上的许多功能而言,你很快就会不再需要这类功能。其中一些将被智能扬声器取代,还有一些被家用电器替代,其他则被汽车上的应用取代。我们甚至可能会看到设备概念变得过时的那一天,也就是你通过语音或图像识别与你所处的环境进行互动。”
智能扬声器等一些由AI驱动的新的细分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汽车业、医疗服务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也在提供越来越多的回报。但分析师们表示,这些细分市场规模太小,技术要求太高,很难让台资企业迅速取代目前来自其IT产品的收入和利润。
瑞信(Credit Suisse)亚洲科技业研究部主管马尼什?尼坚(Manish Nigam)表示:“目前,你拥有总量超过20亿部的大众市场产品。一些新产品的规模将只有数万部。只有可穿戴设备将会达到数亿部的规模。眼下没有新的大众市场产品,所以代工制造商之间会有合并。”
分析师们表示,对规模的关注——让富士康及其***同行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前几个技术周期做得风生水起的战略——现在使它们更加难以调整。
另一位科技业分析师表示:“随着惠普(HP)、IBM、戴尔(Dell)、苹果送来大批量订单,这些台资企业从未真正分散业务,涉足小批量但利润率高得多、技术门槛也高得多的产品。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真的完全错过了。所以现在局面复杂得多,因为在那些有增长的细分市场,受益的并不是电子制造服务行业的现有企业。”
一些专家认为,该地区一些在10年前被富士康抢走大部分IT业务的代工制造商,最终可能成为新的细分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作为例子,他们指出了新加坡的伟创力(Flextronics)和万特电子(Venture),这两家公司都有可观规模的为医疗行业制造电子硬件的业务。
思必驰副总裁柳如峰表示,传统的电子制造服务公司基本上缺席这些新领域。思必驰与制造商合作,为其语音识别应用开发硬件解决方案。
他说:“制造智能扬声器的硬件制造商往往是已经在制造传统扬声器的公司,例如TCL等。主要是中国公司、而不是***的大型电子制造服务公司。就白色家电而言,主要是传统的白色家电制造商在做智能产品。”
至于车载电子产品(一个技术门槛较高、但利润率也较高的细分市场),柳如峰表示,华阳(Huayang)和博泰(Botai)等中国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处于领先地位。
许多***大型代工企业正在艰难应对这些挑战——适逢美中摩擦可能给利润率带来额外压力,迫使一些企业重新思考自己组织运营的方式。
与富士康实力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和硕已将部分生产从中国迁至印尼。该公司正在越南建设一家工厂,并考虑在印度设厂。高管们告诫称,这种分布于数千公里范围且跨越边界的业务足迹,将显著改变生产的成本架构。
和硕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童子贤(Tung Tzu-hsien)表示,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提供像前些年的中国那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庞大的劳动力群体,能够为企业输送数十万的工人,得到数代官员支持的连贯政策,以及大量邻近的组件制造商。
他说:“这不会再出现在其他任何地方。我们下一步会搬到哪里?我不知道。或者继续搬迁将不再流行,而是由自动化和机器人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的面貌?”
2018年第四季度,苹果iPhone第三大组装企业纬创的智能手机业务所贡献的收入比例降至15%,不到一年前的一半。今年3月,纬创董事长林宪铭(Simon Lin)表示,他预计智能手机收入将在当前的较低水平企稳,但与此同时该公司正在印度建设一家智能手机工厂。有投资者问,如果智能手机业务拖累利润,纬创为何不逐渐退出这块业务?林宪铭表示,该公司对于进一步的资本投资将极为谨慎。
纬创的一位投资者表示:“他们就像车头灯照射下的小鹿。”
富士康的情况有所不同。多年来,郭台铭不断再创其商业帝国。从生产电视机塑料零部件起步的他,不仅将业务拓展到游戏机、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还向上游拓展到制造利润率更高的组件。富士康还在10多年前进军汽车电子产品领域。
几年前,郭台铭开始认真研究自动化。在富士康位于中国大陆的巨大厂区发生一系列年轻打工者自杀后,感到震惊的他在2011年承诺在几年内在富士康工厂部署多达100多万台机器人。
尽管富士康距离那个目标仍很遥远(分析师们估计,富士康目前在中国大陆工厂配备的机器人数量不到2万台),但郭台铭的自动化努力是一项更宏大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去年在上海上市的旗下企业——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Foxconn Industrial Internet),该集团正试图融合机器人、数据分析和物联网,让其工厂革命性地提高效率,而且还可以向其他企业销售。
富士康把这些生产线称为“关灯工厂”,意思是不再需要依赖人类为各种问题操心,如工具磨损或生产线事故。在富士康位于深圳的大型工厂,这一概念在其中一条生产线最为先进,该生产线因此被列入世界经济论坛(WEF)“灯塔”工厂名单,示范制造业的未来趋势。
但业内专家表示,迄今为止,郭台铭的“灯塔”不过是一项实验。一名分析师表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组装业务。”富士康的一名前高管希望利用新技术将库存降至零。但他补充称,进展非常缓慢,因为客户需要分享有关客户需求的敏感数据,而他们都不愿这么做。
这个计划还有一个问题: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的一家领先公司,这是中国政府加速本土科技行业发展的计划。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去年为该公司在上海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安排了快车道。
一位***银行家表示:“我们认为,作为交换,郭台铭肯定向中国领导人承诺了某些事情,包括帮助推动大陆科技行业。”
在中美技术和贸易争端升级的背景下,这样的印象没有帮助。富士康已经比多数公司更直接地暴露于贸易战的“战火”之下,因为该公司对中国大陆押下最大赌注。在富士康100多万名员工中,大约90%位于中国大陆。该公司是中国最大出口企业,占中国去年总出口的4.2%。
郭台铭似乎深切意识到这些风险。在最近几次演讲中,他的态度出现摇摆,一会儿建议***科技行业在中美之间斡旋,一会儿敦促***组织岛内企业移师美国并重建供应链。
那些只是竞选演讲。富士康的投资者很可能会要求郭台铭的继任者采取更明确的立场。
-
富士康
+关注
关注
7文章
1124浏览量
59499 -
代工
+关注
关注
0文章
16浏览量
10044
原文标题:富士康迎来最严峻考验
文章出处:【微信号:robot-1hjqr,微信公众号:1号机器人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