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人生出口
很多人非常想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迫切到一定程度甚至会找算命先生。如果并不是想得到一个精确结果,这事儿其实并没有想的那么难。程序员的人生看起来五花八门,可以是Windows系,可以是Android系,可以是iPhone系等等,但如果为之做点抽象,那就会发现人生出口的类别其实不多,接下来我们就结合例子来看看程序员的人生中最可能的几个出口。这些出口里有大部分人的未来景象。
1 成就超一流高手
袁峰先生是《Windows图形编程》一书的作者,也是一位纯粹的程序员。从袁峰先生公开的简历(www.fengyuan.com)来看,袁峰先生从1993年加入HP一直到现在在微软从事CLR的开发始终是在编程第一线。在他的Blog上可以看出清晰的技术路线图:Printing →GDI/GDI+ → XPS →WPF →Parallel Computing → Debugging → Performance → CLR。
考虑到袁峰先生是78年入学的大学生,今年估计已近60岁,我们可以想象在剩余的职业生涯中,袁峰先生应该会一直从事编程工作。这也就意味着袁峰先生的职业生涯以编程开始,以编程结束,是非常典型的纯技术流的程序员:一生中不涉其他,唯有编程。
如果你很仔细的读过《Windows图形编程》,你就会对袁峰先生在技术上的造诣佩服的五体投地,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可惜的是,随着技术更迭,这本书里讲的很大一部分东西已然失去了现实意义,所以大概是买不到了。
这是程序员比较典型的一个出口,其特征是走比较纯粹的技术路线,其要点是技术上要能达到一定高度,最终成为顶级程序员。常说的CodeGuru和架构师都可以归在这一类别下,虽然这两者间还是有差异。走这条路时最怕陷入平庸,那样的话高不成低不就,很容易被新入行者超越。一旦成为技术路线上的低值人群,那就有被提前淘汰的风险,同时几乎必然会转变成失意者。
2 积累、爆发、开始创业
与袁峰先生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大家很熟悉的求伯君先生,这两个人虽然八竿子打不着,但参照意义其实很强。
袁峰先生1982年本科毕业,而求伯君先生1984年本科毕业,可以讲他们是同龄人。袁峰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求伯君先生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可以讲两个人起点、天分估计也差不多,但两个人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
求伯君先生在1994年前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程序员,这段时间里他和袁峰先生非常类似,其中值得写入软件开发史册的事情是几乎一个人完成了DOS下的WPS。
在这个时间段上,求伯君先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产品上应该都是超绝的高手。这点可以从小米CEO雷军先生的回忆上看出来:
1990年初,我在一个朋友那用了WPS汉卡,当时就被震住了。界面易用美观,更强的是打印结果可以先模拟显示出来。署名是香港金山公司求伯君,觉得这个“香港”软件写得真好。
1994年求伯君先生创立珠海金山电脑公司,自此人生路径与袁峰先生开始有绝大分歧。在这之后,求伯君先生更多的是以企业家,而非是程序员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直至2011年求伯君先生宣布退休,退出公众视线。
求伯君先生的履历昭示了另一种程序员的道路,即以技术和热情创造辉煌产品,再以产品为创业基石。
IT行业本来就是个智力密集型的行业,想想创造一家水泥公司和软件公司的差别可以更好的理解IT行业与传统行业间的这种差异。互联网、云计算的兴起使创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理论上讲只要能做出优秀的产品并找到风险投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开始创业。虽然创业并非是这本书主要探讨的内容,但在当前的形势下创业确实也是少部分程序员的一个人生出口。
3 转向管理之路
由程序员而管理者是一条非常常见的道路,很像是程序世界里的学而优则仕。
现在很多软件企业中的中级管理人员(包括部门经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里70后、80后比较多,他们大多在2000年之后毕业。
这部分人员中的很大一部分走的是这样一条道路:在毕业后往往会从事3~5年的编程工作,接下来由于工作表现不错,同时也具备比较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于是开始肩负起部分管理工作。一旦开始从事管理工作后,接下来在工作中管理的成分越来越重,和程序的距离越来越远,已经算不得是纯粹的程序员了。从时间开销的角度看,他们同PPT打交道的时间稳步上升,而直接同编译器打交道的时间则稳步下降,并有变0的趋向。
这条道路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每个程序员只要往四周一看,就都可以看到这条道路上的人。好奇者可以问问身边的中层管理人员,看看是不是这样一个成长故事。
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需要爬的是另一种梯子,比如从项目经理到技术总监再到CTO。当然每一层的选拔都会卡死相当一部分人。某些前行无路的人往往需要做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安全的维持现状,要么冒点险切换公司。
在很多技术路径较短,不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里,为了收入的提升这往往是一条必走的道路,所以可以讲这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人生出口。但很多人所认为的“程序员30岁前需要向管理转行,这碗青春饭没法持续吃下去”,并不永远正确,在很多场合下这类选择反倒相当于自废武功,使自己管理上没什么成绩,技术又荒废了,这点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进一步提到。
4 维持原状的老码农
维持原状的含义是加入程序员队伍后,工作内涵并无实质性变化,只是体现为一种简单的重复---这是与第一种程序员不同的关键,第一种程序员要不停的有技术上的深化和提高。
这类程序员所做的工作的表象形式会有所不同,比如可能今天做的是处理服装公司的网页,明天处理的则可能是化工厂的网页,但实质上各种工作本质上差别不大,从技术上看,没有层级差异。
下面走到这条道路上的程序员的常见经历:姑且把这个程序员成为X,他大学毕业后,加入一家对日外包类公司。接下来他工作的公司和地点就不停的变化。去过苏州、南京、北京、上海,由于总是不太如意,迫于经济压力也曾经到过日本,做过派遣社员,但当无法被派遣出去时,无奈之下就又回到了国内。
在不停的迁移过程中,工作内容变更的比较频繁,横跨多个领域,比如:银行、证券、GPS等。但从层次来看,基本上是在应用层打转,工作内容也趋于简单化,基本上是在设计好的文档指导下做编码。由于自身能创造的价值没有显著突破,作为结果收入、职位基本上改善不多。挣扎10年之后,他很苦恼,因为自己做的事情,毕业生往往也很快就可以做,而生活的压力却在不停的随着年纪的增加而增加。
上述这样的经历应该并不特殊,在很多人的身上应该都可以看到类似的人生轨迹。差别只是X可能是公司A,具体到某个人可能是公司B;X可能去的是华东,具体到某个去的可能是华北。这类程序员如果不退场,不升级,那接下来的生命中工作和生活只会以某种模式继续重复。如果运气不好,甚至可能会失业。
更可怕的是到一定年纪后,很大一部分这类程序员会发现自己连退场的资格也没有,因为除了会写程序,并不会做其他的事情,与此同时房贷、家庭却成为一种长久的负担。这个人生出口虽然很让人叹息,也没人愿意选择,但它确实存在,并且很多人可能一不小心就走到了它的面前。
本书更主要的目的真的不是让人成为辉煌伟大的人物,我也不认为任何一本书有这样的能力。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尽可能帮助初入行者不要走到这条道路上来,毕竟一旦走到这条道路上来,人生就过于凄惨了。
5 提前退场、向代码说再见
对于喜欢闲聊的人,有时候会在闲聊中发现些让人吃惊的事情。很久以前一个房地产中介在听说我在软件公司工作后,告诉我:我也曾经是做软件的。我很惊讶的问他,怎么就不做了,却跑来做房产中介,这不是自废武功么。他回答我:做程序员太累,没前途。
在那之后,接下来这些年里,身边断断续续总会有人退出程序员这个行业。有的去销售电子产品,有的去做公务员,去做纯黑盒的测试诸如此类。2013年最吸引大家眼球的退场事件是新浪架构师徐佳在奋斗数年后,告别PHP,告别互联网开始卖水果。
据说徐佳先生因此而焕发了青春,但我个人并不看好这类选择,也不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提前退场大多时候是对之前选择的一种否定,从人生整体收益的角度看,大致上是亏了,至少亏掉了做程序员那几年的时间。
这类事情一旦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层次上,那就没有是非,只有个人选择,所以本书中不从这个视角考虑问题,而主要从功利且现实的角度来考察这类事情。
虽然退场大多时候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并不怎么好,往往是无奈下的选择,但这确实也是程序员群体的一个人生出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程序员
+关注
关注
4文章
949浏览量
2975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