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浩浩荡荡的数字化潮流,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数字化转型是科技企业才该考虑的事情,作为传统企业只要“安分守己”就够了。
这样可真是大错特错,实际上不止是科技公司,许多我们印象中的“传统行业”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
今天钢铁大大就带来几个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案例,帮助大家开拓数字化视野,并从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数字化思维与能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定义,星巴克都属于典型的“传统行业”,用四个字来概括他们的主业,那就是“餐饮”和“零售”。
这样的业务搭配,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但很少有星巴克这样,扎根传统行业的同时,还能保持自身的话题流量,仿佛永远都不会过时。星巴克是如何做到的这一点,又是如何与数字化转型联系到一起的呢?
星巴克对数字化转型的尝试,开始于移动支付领域。2009年,星巴克推出第一款手机APP,消费者直接扫描APP的二维码就可以完成支付,这在当时是十分新颖的消费方式。
随后,星巴克不断完善并推广移动支付业务,至2015年,星巴克仅第四季度的移动支付额就达到了10亿美元。
图 | Pixabay
2015年,星巴克提出“忠诚优先”的概念,针对APP页面和功能进行了大幅改进,其中,最重要的更新是将积分页面隐藏,转而呈现至“收件箱”中。在收件箱中,用户开始收到促销和活动等的相关信息。
星巴克还同时推出了Mobile Order & Pay,顾客可以在全美所有店面实现手机下单、店内取单的无缝体验。
这些体验的推出,意味着消费者和星巴克的交互不再局限于店面内。通过不断充实APP功能,星巴克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进一步优化了促销信息推送,每名用户都可以享受到1对1的个性化内容,为星巴克逐渐扩展的产品线带来了销售机会。
图 | Pixabay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星巴克免费的网络服务。2010年,星巴克与AT&T公司合作,在门店提供免费登录的无线网络服务。
这不是普通的免费WiFi,而是星巴克提升服务附加值的一个新举措:顾客只要在星巴克店内,就可以免费登录一些付费的网站,例如免费登录华尔街日报浏览新闻、免费观看最新影视预告片等。
图 | Pixabay
为进一步提供更丰富的店内体验,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星巴克重新整合了资讯内容资源,推出星巴克数字网络服务。搭建起六个频道,包括新闻、娱乐、健康、商业与职场、地区新闻动态以及星巴克市场活动,全部提供免费在线服务,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星巴克的理由。
在一部分人的印象中,银行业一直十分稳定,转型升级的事情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其实,这种思维是错误的。
在过去10年里,以移动支付技术为代表的各种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银行业必须改变思维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只有实践数字化转型,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图 | Pixabay
移动端业务的出现,使用户对银行网点的覆盖需求大大降低,许多大型银行已经开始裁撤网点。同时,一些网络巨头和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直接提供网上支付交易服务,掌握了零售客户更为全面的交易数据,设计出受欢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新业务的出现对银行业影响也并非只是负面,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银行逐渐正视金融科技。
一方面,众多传统银行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图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其所用;另一方面,很多传统银行选择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加强市场地位。
图 | Pixabay
经过高新科技的改造,许多银行的营业网点已经完全变了样子。原本防护严密的柜台,变成了更加亲和的开放空间,人工智能技术变得更加常见,甚至已经有许多机器人业务员“转正上岗”,给客户带去了全新的服务体验。
大数据技术则被广泛应用到分析客户偏好和评定客户风险方面,通过数据分析,银行可以设计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根据客户的真实风险进行精准定价,令其在如今的金融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图 | Pixabay
更重要的是,当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取得更精准的风险评估能力时,它们可以将服务拓展至那些原本被忽视的客户群体,广大小微企业将会是受益者,从而对实体经济形成有力支持。
无论是耕耘传统业务的零售餐饮,还是看起来稳如泰山的金融行业,其实都面临着市场变化带来的考验,如何在新时代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已经是深入各行各业的共同问题。或许,数字化转型正是解答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
而且无论是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在转型过程中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是同样旺盛且急迫的。时代在变化,企业在进步,作为职员也需要不断拓展数字化视野,建立正确的数字化思维,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助力公司数字化转型。
同意钢铁大大观点,欢迎分享文章!
以上文章所用图片皆来自网络资料;如需转载文章请在微信后台留言!
原文标题:【数转视野】不只是科技企业 传统企业更需要数字化转型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大联大】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大联大
+关注
关注
4文章
539浏览量
8770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