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短视频唱了主角戏,带来了很强的用户拉升效果,以及漂亮的存留成绩。而自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流量“颓势”尽显,用户新增成绩不佳情况下,普遍的用户流失率77%-90%,季度流失95%,用户存留成了最大的问题。而在APP平台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了解用户”,二是内容优化。虽然“流量”唱衰,但是人工智能增势明显,在中国各垂直领域有很多优秀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例如:旷视科技、商汤科技、极链科技等,AI+促进单一的技术输出转变为深度的产业合作。
AI助力,更了解用户
对于各种APP应用,用户流量流失严重的情况,是源于同质化产品过多的原因。而平台早已过了创意创新就可以支持自身存活的阶段。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到超市购买商品时,大多数商品的可供挑选品牌应该不超过10个。而APP商城当中,任意输入关键词,可供选择的应用都不会低于10款。这就需要对用户更加了解。
关于AI更多的是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反馈,例如:电商平台对用户消费习惯的分析,从浏览、品类、消费、售后、再消费等几个方面的数据获取,转而是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主要体现在帮消费者过滤掉大概率不会选购的商品,从而促进消费行为的产生。
再或者是视频平台的沉浸式体验,相信短视频用户会深有体会,“刷”抖音,刷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而综合视频平台,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平台的订阅用户的比例越来越高,订阅收入逐渐超过广告收入。但是订阅用户可以带来的利润非常有限,也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后所带来的压力。而AI助力可以有效的实现广告的软植入和趣味植入,视频内容越来越多。AI营销模式逐步被更多的流量主所认可,未来的视频平台,会成为广大品牌商集中展示“秀技术”、“秀创意”的集中地,低成本的植入也会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进来。
“微”、“轻”发展趋势
轻资本、重细节、小而美。我们来总结一下短视频发展迅速的原因,和综合视频平台对比看。最大的区别在于“内容”上更加短小。盈利方面都有广告板块,短视频的广告也更短小,并且广告主的企业规模也更小,所以吸引了更多的“小型”玩家进来参与,以游戏、金融为主力。
再从资本和运营角度讲,各领域的头部平台已经形成,对比”BAT”大投入、大产出的经营模式,这是其他平台不好去效仿的。“小本生意,小本经营”,利润决定规模,烧钱的方式已经意义不大了,而更需要投入点依旧是用户体验、售后以及更多的细节。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各个领域都有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头部平台的头部资源更丰富,比如全球最大的手机企业苹果,从用户体验到售后服务都很好,创新设计方面也在引领潮流。字节跳动的头部效应也十分明显,从今日头条优质的内容资讯类做起,进而进军视频类的抖音,以及教育、社交等多领域,形成互为引流的局面。
互联网行业寒冬将至,已经发生,资本趋于理性,在烧钱补贴的模式下倒下的平台不在少数,而资本更希望看到的是清晰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轻资本运营,保障良好的盈利状态,是目前朴实无华的吸引投资者的最好方式。而对于用户存留来说,起初可能只有一个点在吸引用户,而“一招鲜、吃遍天”的模式已经在互联网时代不再发生,为了更为长久的用户存留需要将更大精力投入到做内容上。
创新起步,从点做起
对于450万款APP来说,塔尖位置可能占据了80%以上的用户,甚至更高。而对初创的公司和平台来说想要分一杯羹,是不容易的。加之各种小程序的开源平台越来越多,头部平台的用户粘性变得更加坚固。巨头已经将目光放在了二线以下城市,某宝“聚划算”反击战就是个典型案例。
与其正面面对巨头,不如选择为大佬“做小事”,比如智能穿戴市场、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领域。比如在穿戴和家居领域还缺少一个“中台”而这个中台可能是很多点,移动端的app控制器、PC端的设备管理中心,智能音响基于自然语言的交互操作能力。
或是走到小城市去,很多省份都在推各种智慧理念,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为了打造区域具有普惠价值的智慧生态,从技术输出打造多场景应用的平台。比如:医疗领域区域内就诊服务平台;交通领域地铁、公交一卡通平台;智慧城市多场景综合平台等。当地政府都有很多优质政策引入,目标用户也很明确(即本地市民)且用户存留间接有了保障。
综上:
面对网民数量增速放缓,1.保持优质的内容产出;2.短、小、精是发展趋势;3.轻资本运营和良好的盈利模式;4.清晰用户需求;5.从点做起,做场景。可能将会是下一阶段获取“流量”的办法。
-
互联网
+关注
关注
54文章
11117浏览量
10305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