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商业、智能城市、消费者应用和生活里的普遍使用和应用——这是IBM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inni Rometty提出的计算三定律之一“Wtson定律”。
这之后,人们将这一理论简单解释为“万物皆可智能”。可以说,即使Rometty没有提出这一定律,这一观点也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一个普遍共识。然而或许是行业有些过于“野蛮生长”了,某些细节方面出现了“偏差”,譬如关于“智能”的商业理解与落地。
风口已至,“智能”标签随处可见
人们常常能听到这样一个观点:“懒惰”是科技进步的最大推动力。从某些角度而言,这个说法并没有错误,诸如汽车、外卖APP、互联网等科技产物出现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懒惰”因素的存在。再深一步挖掘,“懒惰”的最终本质是人们对“便利”的追逐,所有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实现便利的生活、高效的工作等。
可以注意到,以往人们想要的“便利”多是基于机械工程来实现,而在深度学习算法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当下,这一“便利”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现在的他们期望用AI来实现那些以往只能存在于影视剧或想象中的便利,实践他们对于“智能”的认知。
譬如汽车,它的出现是人们对于出行便利的需求,眼下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而在基本出行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想要获得更进一步的便利,比如从方向盘上解放双手等等,由此催生出了“自动驾驶”这一蓝海市场。
围绕自动驾驶,英特尔曾联合一家研究公司发布报告,预计该市场的规模将在2050年达到7万亿美元,另有研究公司表示全球自动驾驶汽车销量将在2035年达到1200万辆。需要注意的是,自动驾驶对安全性的高要求使得AI技术在这一市场的落地和商用是缓慢的,相较之下,诸如手表、电视、冰箱等更容易成为AI落地的载体,且市场份额不比自动驾驶小。
反映到市场端,人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消费级产品带上了“智能”标签,相比于以往传统产品带给了人们较为新颖的体验。只不过在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一些弊病也开始显现。
市场涌动,“智能”乱象渐生
近几年来,智能产品大批量涌现,且更新迭代迅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以智能家居市场为例,有数据显示该市场的整体产值将在2020年突破万亿元,其中智能硬件的产值或达6000亿元,智能家电产品市场约4万亿。由小及大,智能产品的市场可见一斑。
然而,伴随着智能产品一起到来的,是来自市场、用户的一系列有好有差的评论,这之中反映了一些当前智能产品市场的乱象。
· 挂羊头卖狗肉,以“智能”宣传“伪智能”
就目前而言,关于“智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在AI出现之后,人们在两者之间划上等号。带着“AI”的眼镜再来看市场,人们会发现不少“智能”产品实际上只是“伪智能”产品。
打开某宝或某东平台,搜索“智能”两字之后,形形色色的各类智能产品铺面界面,包括智能手表、智能台灯、智能马桶等等。在详细的介绍中,这些产品无一不将“智能”作为宣传重点之一,但细细斟酌之后,这些所谓的“智能”距离实际意义上的“智能”还有好一段距离。
以某智能台灯为例,它这样介绍“智能”:使用XX智能家居APP可以对台灯进行智能控制,实现灯具的远程开关、亮度调节,定时和倒计时设置,帮助进行作息时间及作业时间管理,让生活更轻松。
乍一看,这个“智能”的控制方式的确有别于传统方式,且功能上也更为贴近人性化。但一一拆开来分析,可调节亮度灯泡、定时和倒计时设置早已是成熟的技术,且完全可以以按键或屏幕的形式集成于台灯本体上,这里所谓的“智能”也只是将这些功能按键集成于一个APP中,并接入网络实现远程控制。这就是“智能”吗?不免太简单了些。
按照这一逻辑,产品只需要能够联网,并可以用手机、电脑远程控制,它就能被称为“智能产品”,这未免牵强了点。这背后反映的问题是,这些产品没有将精力用对方向,相比于远程控制这类颇有些无关痛痒的问题,诸如起身自主唤醒亮灯、进出家门自主开关灯这类需求更需要被满足,这些就需要用AI算法等智能化手段来实现。
· 画蛇添足,以“智能”过度包装产品
相比于那些求“智能”而不得的产品,有些产品则是在智能的实践上“用力过度”。
以智能语音技术为例,目前的市场中,它是运用最为广泛、落地最为成熟的AI手段之一。有数据显示,全球智能语音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8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227亿美元。
这之中,智能家居是一个典型落地场景,里面充斥着千千万万种智能产品。值得深思的是,这千千万万种智能产品都需要搭载智能语音技术吗?或者说,所有的产品都需要能够被智能语音技术所“支配”吗?非也。
在智能家居环境中,智能音箱是最为常见的人机交互入口之一,也扮演着“总控制台”的角色。通过语音唤醒音箱内搭载的智能助手,人们只要简单以语音下达指令,即可实现音乐播放、开关窗帘/灯等操作。但是,人们需要通过语音问询智能音箱来获知电饭煲煮饭还需要多久吗?在现有电饭煲已经能够提供预估时间、煮完自主发声提示的前提下,除了方式新颖,这一不具备实际效益的功能只会变得黯然失色,颇有些“画蛇添足”的意味。
的确,家居环境中存在千千万万的产品,而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模块,这些产品就能够具备“智能性”。但于人们而言,有些产品的功能属性已经形成固化,往往不会再产生新的需求,在操作模式上也不需要再“多此一举”,兼之智能属性带来的高价格,这样只会让人们产生不满情绪。如此一来,所谓的“智能”并没有产生实际效益,反之造成了不良影响。
智能渗透生活,但也不是万物皆适用
截止当前,国家层面围绕人工智能已经出台了数份文件和指导方针,AI的未来发展不会遭遇太大的阻碍,它也将比现在更深的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2018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7.6亿美元,至2023年将增长至119亿美元。可以预见到,在现有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将相继在市场上涌现。
可以确定的是,AI是有市场的,智能化是人们所追求的。届时,产品中那些已被挖掘和未被挖掘的需求将一一被智能手段所解决,“伪智能”将渐渐退出舞台。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成本不断降低,智能技术这类资源也不应该被“浪费”,万物皆可智能,但也需要适度而行。
-
智能家居
+关注
关注
1928文章
9560浏览量
185094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7274浏览量
238464
原文标题:市场涌动,但也乱象丛生!是谁在过度包装“智能”
文章出处:【微信号:smartman163,微信公众号:网易智能】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