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生产离不开视觉技术的辅助。比如摄像头监控到工业生产流程,如何识别这些特殊场景的内容就成了难题。
举个例子,港口装配的摄像头偶尔才能捕捉到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像,在若干遮挡物的干扰下,可能根本无法识别出特殊人员的出现。如果机器不能及时预警,监控员很可能就会忽略掉,所谓的安保也就成了漏洞百出的“筛子”。
再比如,运用计算机视觉算法来识别火灾等灾害的特征,难以“防患于未然”。当摄像头监测到大量烟雾的时候,很可能灾情已经难以控制了。只有在烟雾刚刚似有若无的时候就发现它,AI才有可能真正发挥价值。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工业场景对AI的要求经常是“巧妇要为无米之炊”。需要在数据匮乏的情况下,起到技术支撑体的作用,成为人类操作员的“最佳辅助”。这可能吗?
我们与开发者们聊了聊,发现这样的“送水人”还是真实存在的,米文动力就是其中的一个。
有过AI开发经验的朋友会知道,场景定制化的AI功能开发,往往需要有适合自己开发任务的主板。没有强健的体魄支撑,再聪慧的大脑也带不动啊。而米文动力所做的是,就是在“飞桨”等深度学习开发框架上,定向开发出多种离线深度学习算法,加上英伟达的GPU硬件,打造出适合工业场景的计算平台。
一方面,针对工业场景中数据稀疏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算法开发。比如针对我们前面提到的火焰烟雾的及时识别,米文一方面四处“点火”,主动创造训练数据;另一方面则通过运动检测来增强数据,把深度学习无法正常工作的场景中的数据进行扩容,从而让系统能够进一步分析和训练算法。
另外,结合工业场景数据采集难、终端实时计算的特殊需求,打造了边缘计算+云端的计算平台。像是在轮船、吊车等一系列大型工业设施上,米文对硬件部分做了针对性调整,让视觉终端可以在高温高湿有震感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软件部分则借助GPU的强大算力,远程完成模型更新与数据获取,降低了工作人员到现场取数据的频率。
这一系列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让AI能够真正变成人类操作员的“眼睛”,从高强度、高风险作业中解放出来。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惊叹于开发者们的创造力?普通人眼里一样的“AI”俩字(母),在他们手中却能变幻出这么多奇思妙想。
除了上述几个代表型创新,我们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现场,还看到了帮助京东方植物工厂育苗的AI,浦发银行的首位AI员工,以及帮助基层医生看CT的AI……
在这些创造力的迸发背后,或许可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过去,我们总觉得AI距离普通人很远,那些真实可用疗效好的AI,到底去哪儿领?
也许最核心的关键词应该是——AI开发者。
他们带给AI的并不仅仅是一两个爆款应用,随着AI的持续深化,开始指向更为复杂精细的行业需求,能够连接原始产业与AI能力的角色,唯有这些胸有丘壑的开发者才能触达。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0280浏览量
268529 -
视觉技术
+关注
关注
0文章
87浏览量
13504
原文标题:这苦逼的物联网行业,我竟坚持了这么多年
文章出处:【微信号:MyRFIDWorld,微信公众号:RFID世界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