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0年前,2005年的今天Google官方博客用简单的几行话发布了一款新产品——Google Maps。如今,10年过去了,无论你是不是Google Maps的用户,电子地图都不同程度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当Google Maps刚刚起步的时候,工程师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由于人们每天都在不断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自然希望能找到最佳路径,Google Maps想把这件事变得容易些。
虽然听上去轻松,但这个星球上有无数个A点,也有无数个B点,当人们不断在Google Maps这里找最优选择时,Google Maps其实也闹了不少笑话。
曾经有一段时间,如果你在Google Maps里查询从美国到欧洲的路程,Google会叫你横跨大西洋。如果你选择从纽约去巴黎,Google Maps会推荐你先横跨美国来到西雅图,然后横渡太平洋登录日本转到中国,接着继续跋山涉水横穿亚欧大陆抵达巴黎,而且全程只需要519个小时。
当然,现在的Google Maps已经不会用这种傻傻的方式去规划路线了。为了防止再被用户“笑话”,它选择直接告诉你“我没法计算从旧金山到巴黎的路线”。
其实,在Google Maps发布三个月之后,Google地球也发布了。通过Google采购的一系列卫星图像,你在这上面甚至可以鸟瞰校园的大体形态。说到Google卫星地图,这其实也是一个挺“奇葩”的产品,因为它不但拍到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卫星影像,甚至还有谋杀案现场。
两年之后的2007年5月,Google街景也来了,通过Google的街景拍摄车,它可以提供水平方向360°、垂直方向290°的街道全景,人类从此又多了一种查看这个世界的方式。
和Google地图和Google地球比起来,Google街景为Google惹来的麻烦就太多了。由于Google的街景小车总是在街道上晃悠,所以它自然引发了多个国家政府对隐私的担忧。具体到个体公民来说,Google街景小车既在美国拍摄过房屋边上的***女子,又在巴西拍摄过路上的尸体照片,甚至还因为疑似撞死一头驴而引发一场误会。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可能引发人们不适的场景外,Google街景其实也拍摄了不少震撼的场面。像来自澳大利亚、夏威夷以及菲律宾海域的珊瑚礁以及生活在其中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通过架在火车上的街景相机视角来领略世界遗产阿尔布拉/贝尔尼纳铁路的沿线风光,以及著名的亚马逊河域森林等等。
在移动方面,虽然Google Maps在2005年4月就推出了移动版,但这10年来它一样在不断前进。2012年10月,Google Maps在App Store发布了独立的iOS地图应用,而苹果在剥离Google Maps后自身的地图服务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被吐槽的体无完肤。2013年6月,Google又高价收购了Waze来弥补自身地图服务实时性方面的不足。
10年的时间可以很短暂,也可以很漫长,即便到现在我偶尔还会想在那个没有电子地图的年代,初来到陌生城市生活的人们是如何规划出行的。虽然我不知道那时候的答案,但我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生活反正是离不开电子地图了。未来10年,Google Maps要继续带着用户去探索那些未曾踏足过的领土,希望你我都能保持好奇心。
2005年2月8日,Google地图正式发布。
2005年4月,Google地图在美国范围内支持手机。
2005年5月,Google 地球正式发布,用户可以通过这个软件免费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晰度卫星图片。
2007年5月,Google推出街景服务,支持360度全景图像。
2008年6月,Google Map Maker正式发布,让用户在Google地图和Google地球中使用Google Map Maker进行地理数据编辑。
2009年10月,Google地图新功能:Turn-by-Turn导航发布。
2010年9月,街景服务已遍及七大洲。
2011年9月,Google收购餐厅点评服务Zagat,并整合到Google地图中,帮助用户寻找附近最佳的地点。
2012年6月,个人街景采集器Trekker背包发布,让用户看到更多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领会那里的美景与风情。
2012年12月,Google地图APP登录iOS平台。
2013年,6月,Google收购社交导航公司 Waze,帮助人们找到聪明的路线。
2013年11月,Google的工作人员在背着 Trekker来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2014年8月,Google收购卫星公司Skybox Imaging。
它诞生之初,就像一本活的地图册,只是不必翻页。当时的在线地图行业领导者MapQuest提供了各种可以打印的方位列表,但谷歌却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将导航路径叠加在地图上面。不仅如此,谷歌地图还可以直接在网络浏览器上加载地图,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探索整个世界。关键在于,使用这项服务不必安装专门的软件,整个过程也不必刷新,这种技术在当时堪称空前。
2005年,没有人能够真正参透网络地图的潜力,也没有人知道它会在未来的网络生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更没有人知道谷歌会与苹果合作将这款产品引入用户的智能手机(尽管双方的合作已经破裂)。
虽然如今的谷歌地图已经拥有10亿多用户,成为了仅次于搜索引擎的谷歌第二大资产,但在十年前,不可能有人预见到这一切,谷歌自己也不例外。
在谷歌地图诞生十周年之际,Re/code与多位从一开始就参与这一项目的人士进行了沟通,回顾了这样一款革命性产品的诞生历程。
始自Slashdot
直到2005年2月8日,都没有人想到谷歌会推出地图产品。但还是有一位聪明的谷歌观察家在网上猜对了这款服务的网址,并把它发到了网络论坛Slashdot上。
Slashdot上的很多评论都令人记忆深刻:“竟然可以用鼠标在地图上拖拽来改变展示效果,太酷了!”“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牛的网页应用了!”
但Slashdot的用户还是提出了一些不满:这款服务只提供了美国及其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地图,剩余的地方都是蓝色的海洋……
但那一片茫茫蓝色恰恰昭示着谷歌绘制世界地图的野心——随着该公司逐步添加卫星图像和街景照片,它的功能一直在不断扩充。到那时,它还将通过与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城市之间达成的直接协议获取最先进的数据,摆脱对传统数据提供商的依赖。
没用的项目
谷歌地图从一开始就在互联网上推动“位置”这个概念。你或许对谷歌处理争议地区的立场有所质疑,也可能不喜欢它的界面改版——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地图之所以发展到今天,都要感谢谷歌的巨额投资和勃勃野心。
尽管如此,谷歌并不是第一家进军网络地图行业的公司。事实上,该公司在这一领域算是后起之秀,很多对手当时早已掌握了先发优势。
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当时负责一款名叫“Search byLocation”(按地点搜索)的产品,该服务2003年9月作为谷歌实验室的一个实验项目推出,那或许也是谷歌第一个与地图有关的项目。
简单来说,你可以输入关键词以及地址或邮政编码,谷歌便可找到与之匹配的网页。
“那其实是个没用的项目。”泰勒说。
按照谷歌的设想,Search by Location最典型的用法就是帮用户搜索帕罗奥尔托附近的咖啡厅。但泰勒记得,SunMicrosystem已经将自己的地址写在其所有的网站下方,而且把自己的产品用咖啡来命名(最著名的就是Java)。所以,整个的设想都被打乱。
“一天到晚连一个用户都没有。”泰勒说。他后来担任过Facebook CTO,目前是办公应用开发商Quip的CEO。
通过授权Yellow Pages信息,最初的产品精确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却远未达到谷歌员工的预期,而现任CEO拉里·佩奇(LarryPage)感觉尤其如此。
于是,谷歌开始从公司外部寻找灵感和人才。就在该公司上市前夕,他们于2004年展开了三笔规模不大的收购,收购对象分别是Keyhole、Where2和Zipdash。这三笔交易是在佩奇和现任美国联邦政府CTO梅根·史密斯(MeganSmith)的领导下完成的。
收购趣闻
Keyhole在这三笔交易中的规模最大,但具体价格一直没有披露。彼时,这家创立仅3年的公司拥有30名员工,他们以69.95美元的价格出售一款企业级卫星地图软件。这项关键技术可以将卫星图像拼接成大幅世界地图,然后将其切割成数百万块,这样一来,用户便可鸟瞰地球,然后定位到具体的地点。
关于Keyhole的收购,史密斯等人还透露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事情发生的那天是个星期一,时任谷歌CEO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正在跟他的管理团队开会。
当时任职于史密斯手下、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科技投资人的克里斯·萨卡(ChrisSacca)描述道:“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我们正在开会讨论Picasa的收购问题,当时还很年轻的阿德里安·格雷厄姆(AdrianGraham)放了一些幻灯片,阐述了如何整合Picasa。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完全走神了。那是42号楼的一间会议室,里面有一台登山器,为的是让谢尔盖更好地利用开会的时间。”
“他把笔记本电脑给几个人看过之后,那些人都说,‘哦,天呐,给我看看。’而当时正在演讲的那家伙开始冒汗,谢尔盖终于站了起来,拔掉了投影仪,然后说:‘这东西很酷,我们应该买下来。’然后,他把自己的笔记本插到投影仪上,向我们展示了Keyhole。房间里的高管都大声说出了自己家的地址,为的是从太空定位到自己家里。”
史密斯说,她记得布林在那次会议上抢风头的事情。但在她看来,那笔交易其实是时任谷歌工程高级副总裁维尼·罗森(WayneRosen)提出的。根据史密斯的回忆,罗森当时说:“如果我们的使命是让全世界的信息有用且可访问——那这就是真正的世界。”
但当时,那笔收购却并非一帆风顺。除了谷歌的收购要约外,Keyhole还在考虑是否接受多家大型风险投资公司的注资。
Keyhole前CEO约翰·汉克(JohnHanke)回忆说,谷歌的愿景是免费对所有人开放,满足人们的各种目的,这一点对他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对于动辄要花费数千美元才能得到高清卫星图像的科学家来说,这样的服务的确意义非凡。
另外,当时是2003年4月。该交易谈判时,美国正在入侵巴格达。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巴格达的景象,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了解那里的人们,那该有多好?你会发现世界有多么小。”史密斯回忆说,“当时的风险投资家都说,‘做一家大公司吧。’而我们却说,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他方面——包括和平。”
谷歌董事会一致通过了收购计划,Keyhole也接受了要约。
濒死体验
作为谷歌地图的最大功臣,Where2Technologies在被收购前几乎要破产。彼时,在线地图行业龙头是MapQuest,它其实就是一个方位列表,在每一个转角处都放置了一个小巧的方块。简斯·拉斯姆森(JensRasmussen)和拉斯·拉斯姆森(LarsRasmussen)这对丹麦兄弟创办了Where2,他们希望用地图作为核心元素,让人们随意放大缩小。但这个理念却并未获得人们的认可。
“我还记得,当初有很多批评者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创业领域。”拉斯·拉斯姆森回忆说,“他们说,人们每周都用不了几次地图。”
但如今,如果每天不用几次网络地图,很多人肯定会迷路。
当雅虎地图增加了Yellow Pages条目后,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退出了与Where2的融资谈判。
“他们一夜之间彻底放弃了交易,你可以想象,这简直就是当头一棒。”拉斯·拉斯姆森说,“其他原本对我们感兴趣的风险投资公司听说此事后也都纷纷撤离,从此再也没有人跟我们接触。”
彼时,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拉斯姆森兄弟彻底绝望了,由于签证问题,他们在澳大利亚开发Where2,与之合作的两位工程师是诺尔·戈登(NoelGordon)和史蒂芬·马(Stephen Ma)。由于没有资金支持,这家创业公司处于崩溃的边缘。
“我并不是说红杉资本做了错误的决定。”拉斯·拉斯姆森回忆说,“他们认为,在我们的开发完成前,机会将会消失,所以才撤出。”
但或许还有其他选择。谷歌当时还没有自己的地图产品,所以红杉资本帮助Where2团队联系了谷歌联合创始人佩奇。
“3天后,我们跟佩奇见了面。”拉斯·拉斯姆森说。
那个澳大利亚的小团队当时已经开发了一款桌面应用,但佩奇认为未来在网页上。所以,在两次会面之间短短3周的间里,这4位工程师开发出了一款现代化的网页应用——所有数据都在后台调用,不必通过刷新获取数据。
(几乎就在同时,谷歌内部的一支团队其实也为第一版Gmail开发了类似的技术,但他们彼此并不认识。他们当时开发的技术后来被称作AJAX,对整个网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火枪手
2004年,只有3名员工的创业公司Zipdash正在开发一款移动交通应用——事实上,由于他们还没有注册,所以连“公司”都算不上。
他们当时的构想很超前。但Zipdash只支持Nextel手机。该公司创始人马克·科拉迪(MarkCrady)自己花了数千美元从旧金山湾区的出租车公司购买了交通数据。在原型应用中,他已经能够实时测算交通延误时间,而一旦人们开始使用这款应用,Zipdash也将整合他们的用户行为,从而提升精确性。
这其实与Waze非常相似,后者2013年被谷歌斥资10亿美元收购。科拉迪表示,当时的那笔交易至今给他留下了一个伤疤——Zipdash只卖了200万美元。但他赶在谷歌IPO之前加盟,所以还是获得了不菲的财务收益。
科拉迪讲了一个他与梅根·史密斯会面的有趣故事:“有一次,梅根问我们有多少用户。我说,‘两三百。’她说,‘单位是千?’我们当时显然满足不了谷歌的胃口。”
Zipdash最终加盟了谷歌,科拉迪和他的小团队也参与到后来的移动版谷歌地图的开发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最初显得毫不起眼,但Zipdash还是开辟了自己的一番天地。Where2开发了网页版谷歌地图,Keyhole开发了桌面版谷歌地球,而规模最小的Zipdash开发的移动版谷歌地图反而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产品。如今,他已经拥有10亿多用户。科拉迪2009年离开谷歌,目前正在从事一个本地活动列表项目。
加盟谷歌
在谷歌,Keyhole、Where2和Zipdash团队都算是空降到山景城的,他们被告知把自己当初开发的产品设计成谷歌风格的服务。他们可以从内部招募人才,但却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取胜。
Where2团队把一些Windows电脑拼接在一起,凑成了地图拼贴。作为兄弟二人中的“谋士”,简斯·拉斯姆森(JesnsRasmussen)想出了用图钉来指示地图上的位置,而没有效仿雅虎地图中的红星。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精确显示一个地方,又不至于覆盖地图上的内容。
简斯非常重视细节,专门利用图钉和阴影的效果来营造3D地图的感觉。但如果你离近来看,会发现谷歌地图上的图钉阴影最初是相互交叉的,重叠部分的阴影还会更暗一些,有点像是文氏图的交叉效果。
简斯笑着说,在现实生活中,“你没法把同一束光遮挡两次。”他对目前正在从事的项目讳莫如深。
与此同时,Keyhole获取高清卫星图像的计划则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原因是这类数据的价格非常昂贵。汉克想先从城市开始,并且准备了一份文稿,专门向佩奇、布林和施密特解释成本结构。
结果,布林对汉克说:“我们为什么不一次性全都干了。”
汉克说,他当时大吃一惊,但那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那个项目花了数百万美元,谷歌也专门提供了一条高速宽带接口,从科罗拉多的供应商那里获取数据。
但在一段时间内,他们的这番野心并没有引发外界对谷歌地图产品的足够兴趣。
做大规模
起初,谷歌地图和谷歌地图移动应用的流量令人失望。以当今取得的巨大成功来看,人们起初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些产品的存在。
由于谷歌地图提前在Slashdot上被披露出来,使得它上线后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发布第一天,它的地图浏览量就超过1000万次。
但在此之后,他们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恢复到第一天的流量水平。谷歌地图团队认为他们的产品好于竞争对手,很多人也都认同这一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真的会去使用这款服务。
最终促使谷歌地图流量不断攀升的是两件事情:谷歌地图增加了来自Keyhole的卫星数据,让人们可以从天空俯瞰自己的住所;泰勒在第二个圣诞节期间带领团队重写了所有代码,加快了谷歌地图的运行速度。另外,谷歌早早地推出了地图开发者工具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使得外部开发者可以充分利用这项服务。
自那以后,谷歌地图的增长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到2006年底,距离这款服务发布不到2年,谷歌地图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地图服务提供商。很快,它在谷歌内部的流量便仅次于Google.com,位居第二。
移动版谷歌地图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第一版最初只兼容几款手机,而且并不包含交通数据。它并没有吸引太多的下载量,即使下载了这款应用的用户,使用的频率也很低。科拉迪回忆说,当他们开始支持黑莓后,移动版谷歌地图才开始真正腾飞。
但科拉迪表示,即便是在那时,包括时任谷歌CEO施密特在内的一些人仍未完全预见到它的全部潜力。在谷歌内部,尼克什·阿罗拉(NikeshArora)等位高权重的人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来开发一个移动集市,专门从事彩铃等内容的支付和交易。但那个集市并未推进下去。
2006年1月,雅虎推出了一款名为“雅虎Go”的产品,将搜索、新闻、电邮、天气、交通等众多产品整合到一起。科拉迪回忆说,施密特要求移动团队开发一款杀手级应用来对抗雅虎。
“从一开始就有很多人说,‘你需要找一款杀手级应用。’而我们当时正在开发各种炫酷的功能。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杀手级应用。”科拉迪说,“我们正在开发杀手级应用。”
与苹果交易
今天看来,地图的确是移动平台的杀手级应用。由于手机可以实现定位,所以你可以自己驾车到从未去过的地方,还可以轻松寻找附近的咖啡厅,确定附近的路况,甚至使用Uber专车服务。
除了谷歌地图外,百度、微软和雅虎也在过去10年推出了自己的地图服务,苹果最近也加入战局。但移动应用10年前并不存在。
被iPhone预装为默认地图应用对谷歌而言是一次重大的进步,但早在苹果2012年推出自家地图应用之前很久,苹果与谷歌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有了嫌隙。
在2007年发布iPhone前,苹果便让谷歌秘密加入进去。苹果希望这款产品可以预装一项移动地图应用,所以需要谷歌的帮助。但他们并不信任谷歌自己设计的用户界面,只希望使用谷歌的数据和技术。所以,在严格的保密措施下,苹果和前Zipdash团队共同合作完成了iPhone地图。
科拉迪回忆说,这两种家公司的文化从一开始并没有多少共同点,但随后,苹果对谷歌的Android项目感到不满。
科拉迪表示,苹果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包括禁止谷歌在地图上使用双击放大功能。“这实在令我很苦恼。”他说。另外,苹果也没有与谷歌分享iPhone用户的活动数据,使得谷歌在估算流量时无法包含这一庞大的用户群。
双方的矛盾越结越深。最初的协议使得谷歌成为iPhone的独家地图服务提供商,但当苹果向第三方应用开放平台后,这一协议不得不重新谈判。谷歌再次要求获得用户活动数据,但苹果始终不肯松口。
马克表示,事后看来,谷歌与苹果在地图业务上的关系表明,就算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这种极具远见的梦想家,也没有意识到地图的潜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双方的关系早已不再融洽,谷歌似乎早就应该制定B计划。但实际上,当苹果2012年用自家地图取代谷歌地图时,谷歌却似乎有些措手不及,浪费了3个月的时间。)
街景诞生
2007年5月,谷歌再度展现出非凡的能力。该公司从斯坦福招募了一支3D扫描研究团队,而且收购了斯坦福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Thrun)的创业公司VuTool,后者可以利用固定在车顶的摄像头拍摄照片。谷歌内部团队利用“20%时间”与这些外部人士展开合作,为谷歌地图引入了一项最为独特的功能:街景。
谷歌工程总监卢克·文森特(LucVincent)当时正在从事谷歌图书项目,并为街景团队提供帮助。文森特回忆说,该团队早期买了一些二手雪佛兰Astro,每辆大约5000美元。
街景团队都会坐在这些载有设备的车里,在山景城和帕罗奥尔托四处取景。他们开得很慢,尽量避免图片模糊。令人尴尬的是,车顶的激光发射器上清楚地印着制造商的名称——SICK(有病)。
抛开这些玩笑话不谈,谷歌地图当时的确引发了很多隐私争议。几年后,人们发现谷歌工程师操纵街景取景车抓取周围住户的WiFi数据,并将其传送回谷歌的服务器。谷歌在全球各地遭到了起诉和处罚。
即使是在最初,也有很多人因为在卫星图像上看到自己的住所而感到气愤,现在又有了街景图像。最终,谷歌同意对街景图片中的车牌号和人脸进行模糊处理。由于WiFi事件和其他隐私担忧,谷歌街景并没有在德国等地取景。
但这并不意味着街景这个项目遭到了压制。在谷歌地图覆盖的200多个国家或地区中,它目前已经可以覆盖其中的65个。如今,街景取景车拍摄的照片甚至可以创建和验证谷歌地图的基础数据。借助机器学习技术,谷歌现在可以十分精确地识别建筑物的图片,以及路牌和交通信号。
地面实况
谷歌地图这番回顾的最后一段内容,多年以来一直不为人知。
2007年发生了两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TomTom收购TeleAtlas,诺基亚收购Navteq。这两家全球最大的地图提供商突然间有了新东家,但这些东家对谷歌却未必友好。谷歌意识到,必须要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命运。
谷歌内部的“臭鼬工程团队”开始研究应该利用哪些数据开发自己的地图?谁拥有这些数据?以及谁会出售这些数据?在很多情况下,谷歌都必须与各个城市直接展开接洽,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详细数据——他们称之为“地面实况”。
当时负责数据获取项目的梅根·奎因(MeganQuinn)表示,该团队意识到,“地面实况”不仅可以将其从传统的授权协议中解放出来,还能提供一些新的功能,包括开发自行车导航和步行导航功能——老牌导航企业当时都没有提供此类服务。
所以,谷歌决定推进这项计划。“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奎因说,“绘制世界地图的挑战在于,你永远不能停下脚步。世界一直在不断变化。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与谷歌的模式有些背离,因为你无法采取投石问路的方式。”
谷歌组建了一个在世界各地拥有20名全职员工的团队负责搜集地图数据。特龙还开发了一套专门的工具和服务来整合所有数据,最终通过印度的一个庞大运营团队将所有信息集合起来。
当他们完成了第一步,汇总了美国的地图数据后,奎因向所有谷歌员工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邀请他们在上面寻找自己的故乡、大学及其住过的所有地方。每当有人找到问题,她都送给对方一块亲手烹制的巧克力夹心饼干。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做饼干。”目前担任KPCB合伙人的奎因说,“我在家里做了7000块巧克力夹心饼干。”
虽然自主开发的地图最终或许仍然无法消除所有问题,但奎因回忆说,那对谷歌来说的确是一个重要时刻。
结语
谷歌地图的早期历史到这里已经回顾完了。当初的多数创业元老都已经离开,但他们都将谷歌地图视作其职业生涯中最充实、最成功的项目。每当听到这款产品的漏洞,或者有人提出不满时,他们仍会亲自了解细节。
在谷歌,文森特的重点仍是成像,但他现在已经开始使用谷歌的两颗自有卫星——那是谷歌2014年斥资5亿美元收购Skybox时获得的。
Keyhole团队成员在谷歌任职的时间似乎最长。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汉克和布莱恩·麦克柯伦登(BrianMcClendon)仍是谷歌地理定位(Geo)系列产品的重要高管,另外一名联合创始人齐凯·奥哈扎马(ChikaiOhazama)则是谷歌风投的常驻企业家。去年末,在大规模的管理层重组中,谷歌地图团队迎来了新的负责人——简·菲茨帕特里克(JenFitzpatrick)。
如今,地理定位已经成为谷歌的主要产品部门。“地面实况”项目仍在推进,谷歌还开发了一些工具,可以借助用户的直接贡献更新地图数据。该部门仍在展开各种收购,最近几年的收购对象包括Zagat、Waze和Skybox。街景将科罗拉多大峡谷和威尼斯运河也包含进来。不仅如此,地图项目还为谷歌最具野心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奠定了基础。
-
谷歌
+关注
关注
27文章
6141浏览量
105080 -
电子地图
+关注
关注
0文章
28浏览量
10887
原文标题:【DIGITIMES Research】谷歌野心再增10亿移动用户
文章出处:【微信号:DIGITIMES,微信公众号:DIGITIME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