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会落山,月亮也会消失,只有国家电网的电一直在夜晚带来光明。”6月24日23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22岁的吉合史古打开手机查看第二天的网课内容。作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过去他常跑很远去亲戚家里给手机充电。
此时,中国版图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萨哈勒村,太阳刚刚落下。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吾提酷·莫兰收拾好铡草机,准备去合伙人家里商量添置搅拌机的事。“4月,全村通了动力电。我们正打造‘最后一缕阳光’旅游品牌,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致富电通了,小康路就亮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无电到有电,再到因电致富,一盏盏明灯照亮“三区三州”、抵边村寨,也照亮了吉合史古、吾提酷·莫兰的心。“脚下有泥、额头有汗,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电线丈量天空。” 吉合史古写了一首诗。他说,有了电,孩子们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写字;有了电,大山里的人们可以看到更远的山、更高的天。
这些变化都源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力推动乡村电气化。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公司充分发挥电网基础作用和央企表率作用,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提升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电气化水平,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展现国家电网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推动农业生产电气化
为现代化农业添动能
筑牢乡村振兴电气化基础,建设坚固耐用、灵活友好、智能互动的新型农村电网,是推动建设现代化农业、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产业融合的有效支撑。近年来,公司加快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推进东部地区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电网提档升级、西部地区乡村电网完善。
巍峨的大山上,一条狭窄的碎石公路蜿蜒而上。公路的尽头,是泥泞、坑洼的泥巴路。一辆电力运输车深陷其中,退不了,也进不去。车的前方,10名供电员工正负重前行。他们抬着一根重400公斤的电杆,喊着“哎嗬哎嗬”的号子,踩着泥浆,步履艰难地一步步向前挪动着。这是5月9日,四川凉山供电公司对阿月村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的一幕。
阿月村共有村民1114户,收入主要靠种植蔬菜、水果等,近年来又相继建成大规模养殖场。该村原由凉山供电公司10千伏城区线路供电,位于线路末端,线径长、负荷重,存在低电压情况,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电质量。
为了解决阿月村供电设备老旧问题,提升村里的供电质量,凉山供电公司将阿月村纳入“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项目。在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凉山)共产党员服务队和凉山供电公司青年志愿者的努力下,5月9日15时,30只新电表及600余米下户线安装完成,30户从大山里新搬来的村民家中全都通了电。
“决不让一户村民掉队。”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牟杨说。“他们说到做到。”阿月村一社社长蒋剑英说。
“哪里没有动力电,我们就通到哪里。”为解决农村偏远及贫困地区供电问题,公司大力实施电网补强三大专项工程,增加偏远地区变电站布点,缩短供电距离,综合治理低电压。吾提酷·莫兰正是这项工程的受益者。4月23日,萨哈勒村电网竣工送电,吉根乡实现动力电全覆盖。通电这天,吾提酷·莫兰特别高兴。早在2014年,吾提酷·莫兰就发起成立了哈什哈苏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大网电后还购入了1台10千瓦的铡草机。但由于缺少动力电,花大价钱购买的先进设备却没有用武之地。现在,动力电进村,吾提酷·莫兰的铡草机终于派上了用场。
“十三五”以来,公司共投入8000亿元,增强农村电网保障能力,基本消除了低电压现象,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9.82%、99.8%。此外,公司还完成6.6万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和7.8万个自然村通动力电工程,受益农村人口1.6亿人。现在,电在农村生产生活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乡村产业电气化
助力农民致富奔小康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这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一份重要文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好新时期电力服务“三农”工作,公司坚持“乡村振兴、电力先行”,通过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提高农村供电服务水平、推广电能替代技术、促进特色用能项目建设、推介新型用电产品等方式,提升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电气化水平,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眼下正是蔬果销售旺季。在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寿山寺乡翟庄村的蔬菜大棚里,种植大户王文贤轻轻按下按钮,电动卷帘机缓缓将草帘卷起,智能喷灌设备自动开启运行,电子显示屏上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等数值一目了然。如今,先进的电气化设备已成为村民的好帮手。
“以前,几个人拖不动草栅帘子,现在用智能温控系统,按几个按钮就解决了。这些都离不开供电保障。”种植户王海龙说。近年来,馆陶县大力发展黄瓜主导产业,打造“馆陶黄瓜”品牌。2019年,馆陶黄瓜在第四届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大会上成为主角,丰富了京津冀地区菜篮子。
翟庄村是远近闻名的千棚之镇,也是名副其实的电气化村。目前,动力电通到了田间地头,带动了馆陶特色产业发展。“大棚内浇水、控温、开关电动帘等操作省时、省力、省钱,200多个大棚同时用电,电压也不低。” 王文贤说。
在农业种植方面,公司近年来推广农田机井电排灌、农业大棚电保温、电动喷淋等技术,推动打造2万个共1万亩电气化示范大棚。2019年,公司还在山东寿光、浙江安吉、湖北潜江三个县(市)开展试点项目建设。国网山东、浙江、湖北电力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及产业发展布局,围绕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乡村供电智慧服务4大领域,共实施了41个电气化项目,争取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12个,形成各类标准规范、作业手册等20个,研发技术产品17项。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指导乡村电气化建设、打造惠农富民项目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真金白银的惠农富民项目不仅富了农民,还美了乡村。6月23日,沿着狭窄崎岖的山村公路,放眼望去,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合镇关岩村漫山遍野的翠绿茶园很是壮观。
大山深处的关岩村,平均海拔600多米,土壤富含硒。茶园规模850亩,大小茶厂40多家。然而,800多人的山村,贫困户却占三分之一。
原来,村里缺乏深加工技术、自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种植户把刚摘下来的鲜叶卖给收购商,每公斤鲜叶只能卖5元。回忆过往,村支书汪云清一声叹息。
2017年,张家界供电公司驻村帮扶,决定从茶叶加工抓起。“首先建一个制茶车间,引进电气化生产线,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村民增收长效机制。”该公司驻村干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铖昀说。
现在,走进村里的茶叶加工车间,一股茶香扑鼻而来,一条崭新的茶叶加工线正在运转。经过杀青、揉捻、做形、烘焙、提香等步骤,一片片新鲜的茶叶卷曲成形。
张铖昀介绍,供电企业投入75万元,实现茶叶生产线自动化、电气化。自4月11日生产线投入运行以来,共加工鲜叶1.4万公斤。“煤改电”后,生产每公斤茶叶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9克。
正在车间忙碌的种植户夏昌红说,家里种了4亩茶园,过去卖鲜叶,价格压得低,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如今,采摘的鲜叶直接送到村里的加工厂,一公斤能卖到50多元,比原来多了10倍。“打造自己的品牌,卖出更好的价格。”汪云清说,生产线电气化后,不仅产量提上去了,还减少了燃煤带来的污染。接下来,村里将对茶园实行规范化管理,推出特色旅游项目,把产业做大做强。
多年来,公司结合地区产业特色,推动典型区域及行业电能替代项目建设,强化乡村特色产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电气化技术和服务产品研发,加快推动电能向制茶、制陶、煎饼加工等领域渗透应用,把地方特色和土特产品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截至目前,公司因地制宜推广电气化温室大棚10.5万个、农产品电烘干设备3.01万台套、电制茶设备2.09万台。
为提升用能效率,公司主动服务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充分发挥电网企业专业优势和客户经理团队力量,提供能效分析、节能咨询以及供电供冷供热一体化等多元化综合能源服务,积极引导帮助园区内用电企业、乡镇企业直接上平台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降低用能成本。
推动农村生活电气化
促乡村发展提质升级
5月1日,地处黄河河谷地带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骆驼泉景区游人如织。红色的丹霞山、绿色的黄河水、清澈见底的骆驼泉,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游客多,我们的收入就多。这得感谢电气化改造把这里变成了全电景区。”正在农家院里忙活的街子镇三兰巴海村村民韩阿卜都说。
“做饭不用柴,烧火不用煤,村民们告别了以前烟熏火燎的生活,房屋干净了,心情愉快了,只要插上电就能全部搞定,大大提升了游客的观光体验,村民和景区的收入也都有了很大提高。”谈起电气化改造,骆驼泉景区负责人韩乙四哈滔滔不绝。
骆驼泉是青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集文化休闲、民俗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区。过去,景区使用燃煤、柴薪、燃油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能源,不仅造成景区内环境污染,还存在火灾隐患。“景区采取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将传统的燃煤锅炉、农家柴灶等改造为电加热、电制冷,广泛使用电炊具、新能源汽车。”循化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马吉德说。2019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全力推进骆驼泉景区用能方式转变,开展全电景区项目调研考察工作,建成了青海省首个全电景区,并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
“骆驼泉全电景区是循化县清洁能源建设示范项目,在助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引领示范的重要意义,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马吉德说。
以促进电气化助力农村生活方式向绿色生态、环保节能方向发展,公司积极稳妥推进乡村散烧煤替代,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以来,公司实施乡村电能替代项目4.5万个,用电量334亿千瓦时,减少散烧煤187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330万吨,建成全电景区(街区)384个。
为进一步助力农村生活现代化,公司扎实做好北方地区“煤改电”工作,高质量完成重点区域0.7万个企事业单位、528.5万户居民“煤改电”任务,实现重点区域平原地区“无煤化”。同时,公司在南方地区稳步推广电采暖,试点在乡村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推进智慧车联网向农村延伸。据国网营销部负责人介绍,到2022年,农村地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将达38.5%,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
在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半壁店村,村民们都知道那个“冬暖夏凉”的房子在哪,还有村民说自己用房子外墙上露出的太阳能充电线给手机充过电。但很少有村民知道,这里展现的是北京市探索未来绿色智慧乡村课题的试验成果。
“冬暖夏凉”的房子有名字,叫“零舍”。2019年年底,第六届全国近零能耗建筑大会上,有12个项目获得“近零能耗建筑”标识牌。“零舍”是其中唯一一座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专家认为,“零舍”是具有未来首都乡村特色的绿色建筑。“零舍”有一个玻璃屋顶,覆有一层彩色光伏发电薄膜,不仅具有很好的透光性,还能发电。此外,房顶的瓦也是光伏发电瓦,房子外壁有一处墙面采用柔性光伏发电板建造。“零舍”的自产电与国家电网并流,产电量在抵消日常用电之外,还会有富余。据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林绍福介绍,这种自产电模式如果能在乡村形成规模,可以产生稳定的电能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未来还能卖给电网企业为居民带来收入。该村还铺设了150平方米太阳能智慧路面,为周边路面照明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公共设施供电。
如今,太阳能热水器、电炒锅、电磁炉等家用电器在乡村已经非常普及。公司正大力推广全电厨房、新风空调等智能家居设备,同时健全农村地区网格化、片区化供电服务模式,打造“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建设,筑牢推动农村生活电气化服务强前端。电气化正悄然改变着农村的生态环境与农民的用能习惯。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供电服务从满足基本供电需求,向更加注重服务品质转变。
为适应农村用电新要求,公司近年来强化乡村“互联网+营销”服务,开辟“网上国网”乡村振兴栏目,创新技术应用,充分发挥能源数据资源优势,推进农网配电自动化,推广停电范围自动分析、精准通知到户、故障报修进程可视等智能化、精准化、互动化服务,为乡村电气化提供支撑保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公司紧紧围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目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担当作为,持续推进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就,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交出优异答卷。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