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电路中,只有二种状态,要么是高电平,要么是低电平,在通电初期,这些输出状态是不确定的,为了使电路确定状态,必需使用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使一个原来不确定电平变高的叫上拉电阻,否则就是下拉电阻,上拉电阻就是从电源上接一只电阻到这个状态口上就可以了,(就是把高的电压加到这个点上去,这个点的电位就高了)下拉电阻的接法,从这个状态口接一只电阻到负极(或数字接地),因电路形式与类别不同,当输入端有信号,这种变化会反应到输出口,从输出口得到了一个状态,本来应该完成任务了,但这会儿输入口已没信号了,可输出端还是这个状态(这个人习惯不好,开门后总是不关门,加一只弹簧,(电阻)让它自己关门,)这时候也要用到上下拉电阻,这里有复位的作用。
上拉电阻如何拉高电平
假设端口用二只电阻来表示(等效),根据欧姆定律,其端口电压必为2.5V,将红色上拉电阻接入后,端口电压必然上升,这样就可以算出现在的端口电压了,1K与10K是并联关系,得出其阻值一定会少于1K,那么相当于1K与下面10K电阻是串联关系,流过他们的电流是一样的,于是10K二端的电压升高,端口电压也升高,具体大家可以自己算。
上图中红圈中那个电阻是下拉电阻吗?但是它没和任何东西并联呀,是在引脚和地之间直接串联的?
那个是用于电路启动的电阻,电路工作时建立自身的工作状态,并不是上拉或下拉电阻,类似单片上电工作,都要有个复位过程,但与复位有点区别,一旦复位后,这个电路就可以看作没用了,即使拿掉也不会影响单片机工作,而这个是一直是要接入的,对于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来说,只针对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其他都不算,在电路中,有时候有多余的端口没用,为了是电路更稳定工作,会接一只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具体还要看电路,不能一看到电阻的一只脚与IC相连,另一只脚与电源或地相连就认为是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
如图,IC内部有个等效开关,导通阻抗很小,关断阻抗很大;
比如上拉R=10KOHM, 内部开关导通阻抗100OHM的时候,输出电压就是是1/100的VCC,基本就可以认为是低电位。内部开关关断阻抗10Mohm的时候,输出电压就是999/1000的VCC,基本就可以认为是高电位。
上下拉电阻的作用:
1、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2、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