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发科用一颗天玑9200,颠覆了我们对手机芯片“能效比”的认知。 联发科天玑9000这颗芯片的推出,可以说是手机芯片赛道中近年来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联发科第一次站上了高端旗舰移动芯片市场,并且还一战成名,站稳了。 天玑9000系列以及多款落地的终端机型都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而这些产品背后的硬核技术也令不少人对联发科这家公司刮目相看。 今天,联发科不仅以38%的市占率站上了全球智能手机SoC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更是通过技术创新走在了移动芯片赛道的前列。
这也令行业和消费者都非常期待联发科的下一款重磅旗舰芯片会有怎样进一步的突破。 就在昨天,联发科总经理陈冠州登台正式发布了天玑9200这颗新旗舰移动芯片,联发科多位高管也就天玑9200的众多硬核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解读。
从中我清晰地抓住了三个关键词,就是“高性能、高能效、低功耗”,这也是联发科芯片的核心优势。 而这三个词,其实可以理解为极高的“能效比”,联发科芯片通过能效比优势在性能释放、游戏体验、影像拍照、多媒体音视频、移动通信等五个对手机体验影响最为关键的领域进行了深入赋能。
在智能手机市场遭遇前所未有挑战之际,联发科选择用硬核技术创新来实现突围。毫无疑问,联发科没有单一追逐参数或跑分,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全场景体验的提升上,他们想给用户带来“从量变到质变”的体验。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陈冠州公布数据称,全球每年有超过20亿终端设备搭载联发科芯片。与此同时,vivo、OPPO、小米、传音、华硕、荣耀等多家手机头部厂商高管在发布会上发表演讲,有的还透露了搭载天玑9200的新旗舰手机即将发布的消息。
这不禁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天玑9200能够带给顶级旗舰智能手机怎样的体验升级?智能手机的体验“天花板”又在哪里?深入天玑9200这颗SoC的核心特性,我们尝试找到答案。
01. 170亿晶体管4nm工艺加持 打破手机芯片“能效比”天花板
众所周知,出色的芯片性能是一切体验的基础,在智能手机的功能极大丰富的今天,手机如何“吃的更少、干的更多”?既要性能又要续航成为了影响体验的“送命题”,令不少厂商吃了苦头,也让“能效比”这个词成为了芯片圈关注的焦点,甚至没有之一。
这次天玑9200得益于制程工艺、芯片架构以及算法的升级,在峰值性能及能效比方面都有出色表现。 在架构工艺方面,天玑9200采用了台积电最新的第二代4nm工艺,集成了170亿晶体管。 在半导体行业中,台积电一直是先进工艺的代表,大多数顶级的芯片产品均采用了4nm工艺,而联发科这次采用的是更进一步的第二代4nm工艺。 在二代4nm工艺基础上,联发科采用了创新的芯片封装设计来增强散热能力,根据实验室数据,CPU的峰值性能功耗相比上一代降低了25%。
在CPU方面,天玑9200采用了ARM最新的Cortex-X3超大核,其主频为3.05GHz,更强的峰值性能,可以更好地应对瞬时高负载场景。 综合下来,天玑9200的CPU单核性能提升了12%左右,而多核性能提升幅度为10%。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CPU的性能核心全部支持纯64位应用,相比传统32位,压缩性能提升92%,解压缩性能提升幅度也有80%。
联发科一直是移动芯片64位应用的行业先行者,这一点坚持至今,收效明显,目前主流App几乎全部支持64位,更高的应用运行效率,实打实地给消费者带来了体验的升级。 GPU方面,天玑9200搭载了新一代11核GPU Immortalis-G715,这颗GPU最大的亮点在于能效比的提升,其在性能提升32%、浮点算力翻倍的基础上,实现了惊人的41%的功耗降低,可以说是“鱼和熊掌兼得”了。
要知道,对于移动芯片来说,15-20%左右的性能提升已经非常不易,而联发科却做到了32%,并在能效比上进一步提升。 这样“跨越式”的能效比提升,给游戏应用的体验留出了充足的提升空间。 如今AI能力已经是旗舰移动芯片颇为重视的一环,这次在APU方面,天玑9200集成了第六代AI处理器APU 690,这代APU采用了混合运算+智能神经网络的架构。
在衡量AI性能的经典测试ETHZ 5.0中,APU的AI性能提升了35%,而在视频超分应用中的能效比提升超过45%,还是颇为亮眼的。 在上述一系列CPU、GPU、APU峰值性能、能效比大幅提升的基础上,手机的日常体验也有了直观改善。
日常浏览、微信、视频录影等日常使用场景以及游戏重载场景中,功耗节省在15%-2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使用的热点场景中,功耗节省甚至达到了70%,表现十分亮眼。 整体综合性能方面,天玑9200的安兔兔V9跑分超过了126万分。
可以说,联发科这颗天玑9200,把手机芯片能效比的天花板再次打破了,并且提升幅度相当可观。 在出色的能效比基础上,天玑9200在游戏、影像、多媒体、通信等方面有着怎样的表现,则是接下来我们要深入挖掘的重点。 02. “通吃”主流手游 移动光追让手游体验向PC看齐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部分用户颇为关注的移动游戏体验。 今天,随着全球移动游戏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芯片性能大幅提升,智能手机能够实现的游戏体验日新月异,移动游戏体验的改善也成为手机厂商们关注的重要领域。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总结天玑9200的游戏表现,我想会是“通吃”。 得益于天玑9200的GPU性能大幅提升以及能耗的显著降低,根据联发科实验室数据,几乎在所有主流手游中,天玑9200全部可以实现“满帧”体验。
但满帧还不是结束,在游戏画质拉满稳定满帧的基础上,天玑9200在游戏场景中最多可以实现56%的电量节省,而平均游戏功耗节省幅度也达到了21%左右。
什么概念?画质拉满无压力畅玩的同时,手机还更省电了,可以玩的更久。 在游戏“通吃”的体验之下,这次天玑9200还带来了许多“加分项”,而某些加分项甚至给游戏体验带来了“质变”,比如移动光追。
在发布会上,联发科天玑9200正式成为首个支持硬件光追的移动芯片。 说到这里,可能不少人还没有意识到实现移动光追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其实光追技术能够让原本“贴图”似的僵硬阴影变得更加柔和真实,游戏世界中的镜子、水面、各种玻璃和光滑材质表面都可以准确映射出应有的画面,人物的面孔、肤色、发丝更加真实自然。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可以让虚拟世界真正“照进现实”。曾经这样的体验仅存在于高端PC中,而今天,智能手机也有机会拥有类似的体验了。
▲光追效果对比
近两年来,联发科一直在移动光追领域进行着持续地深入布局,毫无疑问是移动光追领域的核心推动者之一。 早在移动光追领域的行业标准还没正式完成之前,联发科就已经在持续打磨自己的自研移动光追方案。 这次移动光追正式进入芯片硬件级支持阶段,后续也必将掀起新的移动游戏光追浪潮、加速移动端光线追踪技术的游戏商用进程。 除了移动光追技术,天玑9200支持的联发科HyperEngine 6.0游戏引擎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引擎由画质、操控、网络、智能调控引擎四个大部分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调控引擎侧,联发科这次发布了游戏自适应调控技术(MediaTek Adaptive Game Technology, MAGT)。直观地来看,MAGT技术可以显著降低高帧率游戏的功耗和终端设备的温度,这对于体验的改善十分明显。
当然,该技术的研发离不开内容制作方的支持和参与,《王者荣耀》作为该技术的首个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团队共同探索并打造了这一技术。 在MAGT技术的加持下,《王者荣耀》可以根据终端硬件的实时负载情况,来动态调整游戏的渲染逻辑,能够在帧率时刻拉满、帧率更稳定的同时,让游戏续航进一步得到优化。 在移动游戏体验层,我们能够看到,不论是“通吃”主流游戏的前提下大幅节约能耗,还是从硬件层面实现移动光追,都离不开芯片出色能效比的支持,而游戏引擎更是通过软件算法优化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优势。 03. 让AI真正“看懂你”,计算摄影卷向新方向
在出色的性能、流畅高质量的光追游戏体验之外,一部旗舰手机必须要具备的,一定还有顶级的影音体验。 落在智能手机端,“影”自然就是拍照。 在硬件层面,天玑9200这次搭载了Imagiq 890影像处理器(ISP),其率先支持RGBW传感器,在HDR或暗光环境下拍摄,可获得更明亮、锐利、细节更丰富的照片和视频。
在软件层面,在ISP和APU能力的加持下,天玑9200在计算摄影领域再次推出了新的智能图像语意技术。 今天,我们对“计算摄影”这四个字已经很熟悉了,利用影像处理的算法,优化我们拍到的照片、录到的视频,这几乎成为了如今智能手机的标配功能,也是在拍照硬件规格趋同之下,厂商们寻求差异化竞争点的重要途径之一。 联发科的智能图像语意技术,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让AI算法看懂你的照片,让AI认识草木虫鱼、建筑风景,认识你。这样做的核心就是为了让“理想照进现实”,带来优质的拍照体验。 用联发科的话来说就是“看得到,看得懂,拍得好”。
当我们和家人一起出游时,AI可以识别照片里的蓝天白云,以及背后的山川,同时还可以准确定位人物的面容,识别后,AI会让蓝天白云更加透亮,让山川和草地更加翠绿富有生机,同时让人物的面庞更加清晰、明亮。 此外,智能图像语意技术可以应用在视频录像中,通过精确分割画面主体,防抖算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作用于图像,AI电影模式的自动追焦功能,则能让我们这些普通用户比较简单地拍出有“大片感”的视频。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图像语意技术还能够将系统处理图像信息的算力需求降低为1/4,进一步实现图像优化与系统功耗的兼顾。 可以预见的是,手机芯片中的APU搭配手机相机、屏幕,智能图像语意技术会成为未来全链路多媒体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联发科也成为这一趋势的先行者。 04. 首个支持Wi-Fi 7、首个完整覆盖 全球卫星信号的5G SoC
其实,在智能手机这类设备中,游戏、影像体验的改善更像是“加分项”,而移动通信能力的优劣,则是“必考题”,甚至是所有用户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功能。 在推动5G的发展、深度参与标准制定、推动市场普及的过程中,联发科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是联发科的看家本领,在联发科看来,5G无线通信、Wi-Fi/蓝牙无线短距通信、卫星定位是他们在通信领域核心发力的三大技术方向。 在5G方面,这次天玑9200集成的5G调制解调器,深度融合了AI技术,重点优化了高铁、地库、地铁、机场等场景下的通信体验。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三快”:找网快、回网快、网速快。 根据联发科实际场景测试数据,在高铁模式2.0中,天玑9200网速快了20%,而在地库/地铁模式下,用户走出地库后,重新找回网络信号的速度快了20%。
▲地库模式下回网速度快
在AI机场模式中,根据实际测试,起飞后至下降前平均节能30%,而关闭飞行模式后的网络捕获速度也从优化前的7.41秒缩短至1.52秒,缩短了79%。 值得一提的是,在5G通信方面,联发科延续了自身在双卡技术上的一贯优势,推出了“5G新双通”技术。
其实“双通”的概念很好理解,现在大部分手机都支持两张卡同时待机,但只要一张卡通话,另外一张卡就会断开网络连接,而双通指的就是两张卡“通话上网两不误”。 为了兼顾能效比、成本,联发科通过软件架构的技术突破,实现了“双通”,这背后的技术挑战是非常大的,联发科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 根据联发科的实际测试,在新双通技术的加持下,当手机一卡通话、另一张卡上网,在5G网络环境下,实测网速可以达到500Mbps,而时延可以低至50ms,这种时延等级甚至可以满足电竞游戏的要求。 目前该技术做到了在支持SA、NSA、LTE各种不同的网络制式组合下超过100种频段的组合,真正具备高可用性。 在Wi-Fi/蓝牙方面,天玑9200率先支持了即将到来的Wi-Fi 7无线连接,网络传输速率理论峰值可达6.5Gbps,相较于上一代Wi-Fi 6机型,可以实现2.7倍数据吞吐率的提升。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联发科此次通过HyperCoex超连接技术,在Wi-Fi和蓝牙同时连接的情况下,能给手机连接的设备提供更强的信号、更远的连接距离、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这可以显著改善可穿戴设备“断连”的糟糕体验。 提到通信,就不得不说到当下大火的卫星定位能力,此次天玑9200成为全球首款完整覆盖全球卫星信号的5G SoC,可以支持中国、美国、欧洲、印度、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在高精度导航技术方面,联发科通过微机电传感器和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的融合实现了被遮挡情况下的精确导航定位。 在这一技术的加持下,户外定位的误差缩小至5米,精度提升了一倍,即使在隧道内这样的严重遮挡场景下,天玑9200也可以实现60秒左右的持续定位打点。 05. 全场景HDR显示支持 无损无线音频体验成为可能
在游戏、影像、通信之外,天玑9200在多媒体图像显示、音频体验方面的升级也可圈可点。 这次天玑9200这颗芯片中的移动显示模块升级为MiraVision 890,在MiraVision 890移动显示技术加持下,天玑9200实现了对全场景高品质HDR的显示支持,可以适配高端游戏显示屏、高分辨率显示屏和可折叠显示屏等终端屏幕。
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卓端的屏幕自适应刷新率方面,此前业内大多采用单纯设置档位、“开名单”的形式来改变屏幕刷新率,而这次天玑9200能够智能分析画面需求,从而动态调整刷新率,能够至多实现35%的功耗降低。
▲在各个应用场景中屏幕刷新率自适应调节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音频内容的享受就从有线耳机逐渐转移到无线耳机(TWS)上。今天,随着音频内容质量的提升,用户对于高质量音频体验的重视,无线音频技术发展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如今“24bit/192KHz”已经成为高品质音乐的主流标准,而如何在一副小巧的无线耳机上实现这样的体验呢? 为此,联发科首先通过高带宽技术来提升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对比传统标准蓝牙的3Mbps带宽,将传输带宽提升到了8Mbps。
此外,天玑9200支持高清蓝牙音频解码器,去真正实现24bit/192KHz音频内容的无损呈现。
06. 结语:旗舰移动芯片体验再上新台阶 死磕技术突围行业严冬
旗舰天玑9200移动芯片的发布,再次让我们看到了联发科在高端芯片赛道上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天玑9200出色的能效比表现,以及在性能、游戏、影像、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赋能都在继续拓宽智能手机体验的边界。 我们能够看到,联发科的技术创新真正聚焦的是用户体验的改善,在手机市场激烈“内卷”的当下,这一点显得难能可贵。 随着11月底搭载天玑9200的旗舰智能手机陆续发布,其实际表现如何,能否帮助联发科真正巩固刚刚站稳的高端市场,智东西也将持续关注。 今天,智能手机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联发科代表的手机芯片玩家通过各种技术创新,带来新的体验革新,才更有机会突破现有的手机体验的瓶颈。无论如何,智能手机、移动芯片厂商们都在经历一场大考,用技术说话,永远是硬道理。
编辑:黄飞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