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战大事件
电子战领域发生了太多的大事件,其中有2件或许可能引领未来至少10年电子战领域发展方向的大事:
(一)、2015年12月,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发布了一篇名为《电波制胜:重拾美国在电磁频谱领域的主宰地位》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电磁频谱战(EMSW)”理念及“低功率到零功率”作战概念的提出(后者被视作是前者当前所处的阶段)。
《电波制胜:重拾美国在电磁频谱领域的主宰地位》
(二)、同样是2015年12月,美国国防部首席信息官(CIO)特里·豪沃森表示,美国国防部将有望把电磁频谱视作一个作战域,有专家称之为继陆、海、空、天、赛博空间之外的“第6个作战域”。
美国国防部将有可能把电磁频谱视作一个作战域,有专家称之为继陆、海、空、天、赛博空间之外的“第6个作战域”
其实,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件事情实际上是同一件事:如果将整个电磁频谱视作一个“作战域”,那么发生在这一作战域内的所有敌对行为、行动自然也就成为一类战法,就如同空域内的“空战”、海域内的“海战”一样。电磁频谱域内的所有敌对行为、行动自然也就叫做“电磁频谱战”。
如果将整个电磁频谱视作一个“作战域”,那么发生在这一作战域内的所有敌对行为、行动自然也就成为一类战法,就如同空域内的“空战”、海域内的“海战”一样
这种逻辑关系很好理解,但不好理解的是究竟什么是“电磁频谱战”,或者说,这种战法的内涵、外延、与电子战的区别到底有哪些。接下来,就该问题简单阐述一下。
二、概念层出的年代:电子战、频谱战、电磁频谱战
近几年,老美提出了(炒出了)很多新概念(如,电子战、频谱战、电磁频谱战),而且这些概念大多都是坑。更可气的,老美习惯于挖个坑就走(这一点跟温瑞安、南派三叔很像),连一掊土都不埋。这样,这些概念就留下了无尽的“咂摸空间”,导致对概念本身的理解千差万别。
近几年,老美提出了(炒出了)很多新概念,而且这些概念大多都是坑
因此,本部分先简单对这电子战、频谱战、电磁频谱战概念进行简单阐述,以期理清其内涵、外延,并未辨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一)电子战:概念最明确的战法
在这3个概念中,电子战是历史最悠久、概念最清楚的一个。根据美国多军种联合作战条令《JP 3-13.1:电子战》的描述,“电子战是指利用电磁能和定向能来控制电磁频谱或攻击敌人的军事行动。包括三种功能:电子攻击(EA)、电子防护(EP)和电子战支援(ES)。”电子战三种功能的具体描述如图 1所示。
制图:中国电科 张进
(二)频谱战:赛博战、电子战融合的产物
传统计算机网络的“无线化”和传统无线通信的“网络化”共同促成了电磁频谱与赛博空间的融合,而这二者的融合又促成了电子战与赛博战的融合。然而,历史上并没有相应的名词来描述这一融合后的战法,于是乎,“频谱战”(spectrum warfare)就应运而出。
2013年,美国防部创造了一个新词汇来描绘电子战与赛博战融合后的战法,即“频谱战”。在美国国防部这种倡议下,美国各军种也各自开发了类似相关项目:
1、2013年11月,美国空军正式发布先进新型频谱战环境研究(ANSWER)项目标书;
2、美国陆军发起了赛博电磁活动(CEMA)倡议,以实现电子战、赛博战、电磁频谱运作(EMSO)领域融合;
美国陆军发起的赛博电磁活动(CEMA)倡议
3、2013年4月,美海军作战部长专门撰文阐述有关赛博空间与电磁频谱、赛博战与电子战融合的理念(即“赛博与电磁环境”),美海军还启动了网络与电磁频谱(NES)路线图研究。
2013年4月,美海军作战部长专门撰文阐述有关赛博空间与电磁频谱、赛博战与电子战融合的理念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实际上将“spectrum warfare”翻译成“频谱战”是不妥当的,译作“谱战”可能更合适,因为其核心本质实际上是“电子战与赛博战交叉的部分”。但既然“频谱战”已经叫了两三年,木已成舟,也只有顺其自然了。)
(三)电磁频谱战:电子战外延的大幅扩展
《电波制胜:重拾美国在电磁频谱领域的主宰地位》研究报告并未给出“电磁频谱战”的本质性定义,只是笼统地给出了一种构成性的描述“将美国军方在电磁频谱中执行的所有行动都视为电磁频谱战的一部分”。尽管缺乏具体定义,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描述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电子战”的范畴。
“电磁频谱战”描述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电子战”的范畴
报告认为,自从军方开始将电磁频谱用于作战行动以来(大致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电磁频谱战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不同时期其外在形态有所不同,如图 2所示。而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电磁频谱战的外在形态主要是“‘隐身’与‘低功率网络’的较量”,即,报告所称的“低功率到零功率作战”。而“低功率到零功率”作战理念中主要涉及如下几类系统:低功率电子对抗系统,如,利用网络化低功率诱饵对敌方传感器实施抵近式干扰、诱骗;低截获概率/低检测概率(LPI/LPD)传感器,如,无源雷达与多基地雷达、无源相干定位系统;低截获概率/低检测概率通信系统。
制图:中国电科 张进
三、 这些概念之间到底嘛关系?
简单地对这3个概念进行描述以后,自然会产生一个新问题:这些概念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简而言之,个人认为,这3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 3所示(仅作示意,圈的大小与该战法的实际覆盖范围大小无关)。
制图:中国电科 张进
具体来说,上述3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解读。
(一)从概念内涵外延来看,电磁频谱战是电子战的扩展
这一点很好理解:电子战是电磁频谱内执行的众多活动之一,而电磁频谱战则包括电磁频谱内执行的所有活动。这一点从《电波制胜》报告中有关电磁频谱战历史阶段的划分中既可以清楚看出:
第一阶段(一战):电磁频谱战包括了通信等“有源”手段和通信侦察等“无源”手段,而当时的电子战则仅包括通信侦察这一种电子战支援手段。
电磁频谱战的起源
第二阶段(二战、冷战):电磁频谱战包括了通信与雷达等“有源”手段、通信与雷达干扰等“有源对抗”手段,而当时电子战则仅包括通信与雷达干扰等“有源对抗”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源网络”与“有源对抗措施”的较量
第三阶段(冷战后):电磁频谱战包括了低截获概率/低检测概率通信等“无源”通信手段、无源雷达等“无源”感知手段、隐身等“无源对抗”手段,而此时电子战仅包括隐身等“无源对抗”手段(备注:在电子战领域,隐身被视作一种无源干扰手段)。
无源雷达/无源相干定位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不管处于什么历史时期,电磁频谱战的外延始终比电子战的外延要广阔,而且始终是电子战外延的扩展。可以简单地认为电磁频谱战比电子战“大”。
(二)从阐述角度来看,电磁频谱战更强调“冲突”本身,而电子战则强调己方如何“应对”
除了概念“大小”之别以外,电磁频谱战与电子战的阐述角度还有很大的差别。笔者认为,这种差别才是二者本质的、核心的差别。
1、电磁频谱战更强调“冲突”本身。
若从词性的褒贬来说,电磁频谱战是一个“中性词”,即,只强调电磁频谱中的冲突形态,而并不强调己方或敌方。这一点,从上文中电磁频谱战各阶段的划分也可以看出。当然,具体到每个国家,都会有针对各自国情的电磁频谱战战略、战术、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电磁频谱战概念本身的“中立性”。
电磁频谱行动的包含范围相对广泛
2、电子战强调己方如何“应对”。
同样,若从词性褒贬来说,电子战是一个“褒义词”,即,强调己方如何攻(电子攻击)、己方如何防(电子防护)、己方如何侦察(电子战支援)。
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电磁频谱战描述的是一种客观战争形态,而电子战描述的则是一种战法。
(三)从趋势来看,频谱战将是电子战、赛博战中最具活力的那部分
关于频谱战,既可以视作是电子战向赛博战扩展的战法,同样亦可视作是赛博战向电子战延伸的战法,还可以视作是电子战与赛博战融合的一种战法,再或者可以从技术角度简单称之为“基于电磁频谱接入的赛博战”。
然而,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随着电磁频谱与赛博空间融合深度、广度的不断提升,频谱战这种战法必将成为电子战、赛博战中最具活力的那部分。网电一体战、战场网络战等均属于频谱战的典型形态。
当然,从这种描述可以看出,“电磁频谱战”与“频谱战”有着本质的不同:电子战是电磁频谱战的一部分,而频谱战是电子战的一部分。
四、老美哪些武器、系统有望成为频谱战、电磁频谱战“利器”?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由于频谱战、电磁频谱战都是新提出的概念,因此,目前没有哪一类武器、系统是专门是为这两种理念而设计的。因此,本部分仅仅阐述那些刚刚好在功能层面契合了上述两种理念,且“有望”在未来更进一步的武器、系统。
(一)网络化、抵近式电子攻击系统有望成为典型的下阶段电磁频谱战(低功率到零功率作战)系统
根据电磁频谱战相关阐述,下阶段电磁频谱战(低功率到零功率作战)将主要依赖如下三类系统:低功率电子对抗系统、低截获概率/低检测概率传感器、低截获概率/低检测概率通信系统。
这三类系统中,最犀利、最具攻击性的无疑是低功率电子对抗系统,如,网络化低功率抵近式电子攻击系统。其实,美军已经拥有类似系统。从最初的“狼群”系统到最近DARPA正在开发的“小精灵”系统都属此类,它们具备共同的特点——网络化、小型化、低功率、抵近式运作。
其中,最典型的非“小精灵”莫属。2015年9月16日,DARPA发布了“小精灵”电子战无人机项目征集书,旨在开发一种小型、网络化、集群作战电子战无人机。该无人机属于一种“半一次性”(semi-expendable,即,尽可能回收并重复使用)侦察与电子战无人机,可以由C-130运输机携带至防区外并发射出去(如图 4所示),无人机之间通过网络化来实现压制敌方导弹防御系统、切断敌方通信乃至向敌方数据网络中注入恶意代码等功能。
(二)基于无线注入的赛博攻击系统有望成为典型的频谱战系统
作为电子战与赛博战融合的产物,频谱战可以视作是“具备赛博战能力的电子战”,亦可视作“具备电子战能力的赛博战”。从技术层面来讲,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基于无线注入的赛博战”。
这类系统美军也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如果从2001年在美国国防部递交国会的《网络中心战》报告中首次提到“舒特计划”(Project Suter)算起,这种研究至少已经持续了15年的时间。当然,有关“舒特计划”的方方面面始终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但这并不能让其“入侵敌防控网络”等充满科幻气息的魅力稍减。
“舒特计划”被称为“赛博界的黑骑士”
除了“舒特计划”以外,美军还有很多系统据称也都具备这类能力,例如:美国海军主导研究的下一代干扰机(NGJ)据称就具备向敌方战场网络注入恶意代码的能力。
雷声公司为美海军研制的下一代干扰机(NGJ)据称就具备向敌方战场网络注入恶意代码的能力
而最近美军正在研究的赛博攻击吊舱则进一步体现了其对于“基于无线注入的赛博攻击”这种典型频谱战作战样式的坚持。2015年3月17日,据报道,美国正在为F-35“联合攻击战斗机”研制一种吊舱形式的赛博攻击系统。美军高层表示,赛博攻击吊舱不会降低飞机的隐身性能。尽管美军未透露该吊舱相关技术细节、开发细节(如,承包商),但有专家分析认为,虽然该吊舱的目的是攻击敌方赛博系统,但它更可能是一种与传统电子战相关的系统,能够产生攻击波形。
五、结语
尽管笔者的主要目标是辨析电子战、频谱战、电磁频谱战这3个概念,但实际上概念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些概念真正有可能落地。
编辑:黄飞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