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工程师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

2016年12月21日 09:47 来源:eettaiwan 作者:Tyler McMullen 我要评论(0)

标签:软件工程师(20889)

想建立一个「全明星」工程师团队?你该做的不是直接找那样的人才,而是该在公司内部营造一种氛围,让你的工程师成为那样的人才…

你可能听说过他们──有一群捉摸不定的软件工程师似乎像是移动的山岳,能到处创造奇迹并且在一夜之间从头开始打造产品;随着这些所谓的「10x工程师」越来越出名,他们成为美国硅谷各家新创公司与大企业争相延揽的人才,有些工程师甚至像好莱坞明星那样,得找个经纪人来帮他们找最好的工作。

新创公司将「10x工程师」视为跨越成长障碍、克服产品开发困境以及能顺利进入市场的解决方案,但只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其实这种「10x工程师」根本不存在。

对于高生产力工程师的误解来自于他们的起源,你可能很单纯地想,只要能雇用这样的一群人,就能等着看到公司业绩有不可思议的成长;但是,如果一家公司拥有不可思议的开发团队,其实是因为他们已经一起工作好多年、让工程师的潜能得以发挥,而不只是因为雇主偶然收到了正确的履历表、或是知道某个人有前途。

想建立一个「全明星(all-star)」工程师团队,意味着你需要更进一步了解不只是工程师、而是所有人类是如何被激励。

笔者曾协助从零开始建立公司有百人规模的工程师团队,还特别为此研究了职业生涯发展专家Dan Pink的「激励方程式」,学习如何促进员工的自主性(autonomy)、对卓越成就的追求(mastery)以及意志力(purpose),而不是用大多数企业使用的「红萝卜与棍子」传统奖惩办法。

关于工程师的管理似乎有两种流派,其一是经典的密切管理方法(close management),有时甚至是微观管理(micro-management);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你的工程师(应该)是他们工作领域的专家,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是掌控工程师每分钟的任务进度,而是引导他们正确的方向。

工程团队管理者的价值应该在于为工程师们清除障碍,如果你用不间断的微观管理来领导工程师团队,将会消灭他们的自主能力,导致他们不会做决策,而净效应是降低激励性。

第二种工程师管理流派,特别是新创公司喜欢采用的,是不一定要管理他们;但这种想法也不正确。许多在成长初期曾采用这种管理风格的公司,现在都已经转向采用更传统的管理架构;但同样的,对于是否能实现工程团队的自主性,管理人员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们通常会想要把工作做好,这是有道理的;如同Boston Consulting Group最近发现,员工满意度的最大贡献来自于学习(learning)与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超越工作安全性、公司价值,甚至是薪资;对任何一位明星等级工程师来说,未来的雇主是否具备让他们达到追求卓越的能力,是他们非常注重的。

人人都想做重要的工作,一个能激励员工意志的方法,是将他们的角色投射到他们更广泛的职业生涯目标上。筛选具备意志力的工作者,能让你更有可能建立一个具备高生产力的工程师团队,让你的业务转型;而另一部分的意志力则来自于管理者/主管负责强化的愿景。

虽然你不应该把公司的前景押注在单一员工或是人才团队上,还是有方法能孕育出变革型人才(transformative talent)的企业文化;公司应该尽可能致力于让其价值与员工的价值相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绩效奖励方法。

你的工程师就像是所有其他员工一样,不断努力在职场上达到自主性、追求卓越以及意志力──无论你是否意识到;透过以他们真正的日常驱动力来激励员工,你就能建立起一个全明星工程师团队,千万别期望你很轻松地就能从人才堆里挑到一个!

编译:Judith Cheng

(参考原文: Star Engineers Are Made, Not Born,by Tyler McMullen;本文作者为CDN方案供货商Fastly技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