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出不来。可以说是如今IoT行业的真实写照。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风口已经到来。亚马逊、百度、阿里纷纷涉足IoT领域,并逐渐占领行业高地,留给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
既然无法与巨头分食IoT市场,许多中小企业便借助IoT第三方平台的生态链系统谋求发展,寻找合适的第三方平台,成为当下有意智能化的从业者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IoT风口下的中小企业转型困境
36氪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物联网报告》中提供了一组IDC的数据:到2020年物联网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1.46万亿美元的价值;而Chinaidr预测称,届时中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1.8万亿人民币。GSMA智库预测,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将会有18亿移动物联网连接。与此同时,将有138亿工业物联网连接,其中63亿在亚太地区和中国,占总数的65%。
而亿欧智库发布的2018年中国物联网应用研究报告指出,作为下一个信息革命的浪潮,目前在该领域的中国市场中已经是巨头林立,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大公司已经纷纷涉足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能汽车等诸多领域,而除了传统的计算机通信类企业、大型互联网公司之外,还有一些初创公司也在涉足开放平台层,如涂鸦智能,特斯联等。
2017年是国内物联网发展的标志性一年,众多互联网巨头开始抢滩登陆。京东、百度、阿里巴巴都纷纷公布了自己的物联网战略。各大巨头动作频频,彰显了新技术潮流下的前瞻性思考和对未来的隐忧,不管IoT未来到底能带给行业多大的改变,目前都必须率先做出部署,否则一旦踏空一步,很可能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掉队者一样懊悔不已。
但是对于中小规模的传统企业、初创企业来说,在如此巨大的时代际遇面前,他们却只能站在城外看热闹,想要踏入风口并不容易。
首先,AIoT平台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光是资金方面的投资就得数以亿计为单位,而且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甚至是十年以上源源不断的投入。其次,缺少相关的技术积累,如果从头开始研发的话,人力、技术等成本投入会高到难以承受。此外,如果选择自主研发,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定周期,与竞争对手之间永远存在一个时间差。即使能够做成,也将长久落后,难以分享到前沿技术和商业模式变现所带来的红利。
IoT选边站,你要生态圈还是生态链?
在物联网国际市场上,Google、亚马逊等在技术研发方面更具优势,在技术的初早期便大规模投资,暂时处于领先位置。在中国市场,随着京东、百度、小米、阿里等巨头开始着手建设IoT的基础设施,搭建各自的物联网生态链,话语权和控制力也越来越强。
知名电子工程师社区网站《电子发烧友》曾经撰写文章指出: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当下都是布局IoT的时机。“首先,从产业基础设施升级的角度来看,往往当底层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全新的机遇会逐渐显现出来,当下触发这一变革的正是5G。其次,从人才涌动流向的角度来看,来自智能手机企业、传统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公司的人才正在涌入IoT领域。”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厂商之间对于数据、入口、流量争夺日渐激烈,各自都想掌握主导权,导致封闭性日趋严重。加入某一巨头阵营的生态链之后,中小企业往往会受到限制,“这并非生态,而是生态链,生态与锁链同时存在”,整个IoT行业凸显出“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出不来”的围城效应。
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认为,目前智能家居行业依旧处于起步期,未来的竞争格局暂不确定。小米、华为采取的是“直营”模式;而第三方生态平台则可以以“分散”的形式进入市场,各企业可以依托现有的渠道进行合作,拥有推广速度相对较快、成本较低的特点。
也就是说,小米模式的IoT生态封闭性比较明显。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小米生态系旗下的企业一旦加入小米IoT生态系后,练兵一阵子,羽翼渐丰后便试图摆脱小米的控制,自立门户,试图逃出“城墙外”。
从基础层面来看,小米跟生态链企业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占股不控股,只在设计研发定价等方面参考小米模式,到后来的生态链企业逐渐“单飞”、“去小米化”,小米对生态链企业的管控越来越弱,要求却越来越严格,这是封闭性的生态平台必然的结果。
在小米生态链内部,同一领域内往往有好几家企业同时在竞争,比如同时做智能锁的云丁、鹿客、云柚和绿米,做空气净化器的睿米、琭珞含章和星月电器等。去年,小米生态链企业绿米联创宣布单飞,不再隶属于小米生态链,这样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著名的则是华米,之前业界公认华米和小米的关系密不可分,但当华米一旦成长起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品牌和团队之后,不再需要小米的品牌效应增加销量,自然会选择脱离小米的“掌控”而独立发展。
申请上科创板的石头科技也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长期为小米服务的石头科技,毛利率明显低于同业,其招股书中说明主要原因为“米家智能扫地机器人”毛利率较低,仅为14.99%。于是石头科技开始努力“去小米化”,推出了石头和小瓦两大自有品牌。
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依附于某一个IoT大平台并不是他们的初衷,也不是生态平台的目的。不以封闭性为前提的适合中小企业的第三方IoT平台理念更容易被人接受,“中立”、“合作共赢”成为大家普遍认可的方向。
中小企业进入门槛低,也不会被掌控话语权,可以更大程度上实现有利无弊,推动企业实现智能化落地成果。比如为企业提供第三方平台的涂鸦智能就在智能硬件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盯准了智能家居相关的服务应用的领域,也收获了相应的市场份额。
打破围城,开放型生态链拥抱IoT发展
过去十多年智能家居的浪潮在国内兴起一波又一波,但消费者却并不太买账。功能华而不实、用户体验差、价格昂贵等等一系列原因阻碍了智能家居在家庭的落地。目前智能家居行业的困境是缺乏具备AI+IoT的好产品。
无独有偶,LED面板灯领域的领军企业凯耀照明也曾经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凯耀照明是一家制造企业、硬件公司,产品95%以上出口欧美,并与飞利浦、松下、欧司朗等品牌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行业竞争激烈,靠单纯卖产品实现盈利很困难。
“我们作为硬件的提供者,也希望能够一起做大这个蛋糕。回到痛点,就是整个市场大家都已经看好,但是真正能够让消费者接受的、整合资源的第三方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凯耀照明董事长沈雁伟说。
为了寻求突破,2016年凯耀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接入了第三方平台Powered by Tuya,没有想到,这种合作模式后来成为了凯耀照明的核心竞争力。
又比如吊顶集成行业龙头企业法狮龙,其在拥抱智能化的过程中,花了许多时间做智能家居产业的调研,跑了五十几场相关展会,希望找到能够合作的厂商,但却发现,大多数的厂商都关起门来玩自己的,不愿意分享技术。
法狮龙技术总监蔡凌云发现,“智能家居,不是一个企业或行业,他是一个生态圈。用我们建材的话,它不是一家店,它是一家红星美凯龙,是整个商场。这个事情不是一家人可以干成的。”
“能够开放自己的平台和产品,我认为是大的一个服务。”蔡凌云说。两个生动的案例都在证明,中小企业想要谋求发展,寻找开放的第三方AIoT平台才是未来的趋势。
众所周知,传统产业智能改革要跨过的三座大山:一、智能化成本大:自建团队,及管理等投入巨大;二、开发难度大:包含云端、联网模块、终端APP三大部分,没有技术基础和相关行业经验很难完成;三、产业链条长:从概念,到设计,再到产品成形等。
虽然亚马逊等全球性巨头相也在布局IoT,但很多产品难以做到互联互通,也并不熟悉本土中小企业的需求,很显然在中国市场,真正从落地和本土化角度来看,不以封闭性为前提的第三方平台似乎更接地气,也更加适合中小企业。
当年Intel Inside(内嵌英特尔芯片)深入人心,在业界引领风骚数十年,而如今Powered by Tuya也已经可以实现和市面上其他超过30000种品牌和类别的智能产品实现互联互通,只要贴有”Powered by Tuya“标签的产品,便能用同一个app控制,解决消费者和设备商的痛点,这是目前其他AIoT玩家办不到的,目前已经为软银、联想、三星、美的、TCL、奥克斯、海尔、格力、创维等国内外各大品牌的智能设备提供技术支持,生态阵营越来越广。
如今已经进入产业互联网下半场,所有物联网平台企业也应秉持开放共赢心态,助力物联网产业发展。站在行业有利的角度,破除垄断和封闭性,以公开、公正、公平的理念来打造中立的第三方IoT生态,放下护城河,让城外的人走进来,才能够给广大中小企业更多的话语权和生存空间,这也是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