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数字化带来的变化
1.变化一:技术的更迭
今天,数字化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技术迭代的速度非常快。以前我们创造一个产品,可以用很长时间,我们也可以比较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是今天,我们所有的制造企业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要求,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如果还是传统地制造产品,那可能就没机会获得成长空间。这种技术迭代的速度,让很多行业变得跟以往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很明确的变化特征,就是技术让一切皆有可能。
2.变化二:跨界颠覆
但情况却是出乎意料,几乎所有的颠覆都不是从内部产生。比如颠覆电信行业的实际上是微信,颠覆汽车行业的其实是电动能源汽车。美团和饿了么的出现,让餐饮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所有这一切调整,其实就是跨界颠覆。而他们能做到的主要原因就是运用产品和技术的融合。
3.变化三:强强联盟的生态构建
如果我们有能力去构建一个强链接的生态联盟或者更大的生态圈,你会发现你的空间其实是面向全球的。今天无论腾讯还是小米,很难说它们是简单的通讯公司或手机公司。虽然小米一向自称制造企业,但在我们的认知当中,它已经是一个生态联盟构建的平台型企业。我们看到美的持续并强劲的增长,对它更大的期待是成为一个连接家庭生活领域的创新平台、一个引领世界的智能平台。
4.变化四:为满足顾客需求的变革
在制造发展过程中,如果按工业革命的逻辑看,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为满足顾客需求的变革。比如说福特制,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转化成制造企业的运行方法。它实际上是通过产品导向来不断刺激消费,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去买汽车。第二个阶段,用消费的需求来拉动生产,做得最好的是丰田,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营销导向和消费导向来拉动拉动消费的时代其实在渐渐地过去。今天真正驱动市场变化的要素,是生产和消费的融合,两者之间没有边界,其中最重要的是协同导向。
5.变化五:个体价值崛起
我们今天的个体,非常明确自己的认知,并赋予人生的意义。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些个体真正的需求和强大的欲望,当他们厌倦去工作,厌倦去发展的时候,我们就会没有未来。
当我们了解优秀的人能走到哪里去的时候,才能知道怎么获取未来和真正的发展。我在2016年的一个调研中发现,优秀的人不会安于一个地方。这是我们要接受的一个事实,人才跨界流动已成大势所趋。
这五个变化使我们看到今天企业增长的核心焦虑,其实真的不是资金,也不完全是宏观环境,而是来源于:你对市场的理解,对技术的理解,对人的理解。我们今天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由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年轻造成,我们需要关注对技术的投入是否足够?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否足够?
02 我们真的理解数字化?
我们从2012年开始就来到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最大的不同就是战略的改变,战略本身必须含有数字化。在整个战略规划中,必须单独做一个技术数字化战略。按照某知名事务所的判断,88%的企业已经把数字化融入战略。
我们今天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由数字决定,比如点餐不是由人决定,是由大众点评决定。你跟顾客之间已经不再是产品和服务,其中还夹了一个数字,你不得不接受它对你的帮助以及挑战。技术改变的消费方式已经非常普遍。
我们在理解整个数字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清楚数字化时代在本质上有两个最大的变化。第一个就是所有的变化都是由变化的速度带来的冲击。第二个就是数字化时代关注的重点,时间不再是从过去到现在,而是从地点到速度,再到加速度。请大家记住一句最重要的话,现在、未来跟过去没有太大关系,这就是数字化的特征。
因此我们一定要理解,数字化真正的意义,不是改变消费端,实际上是要改变产业端,也就是制造端。这也是为什么5G技术会带来更大的变化,因为5G技术解决的就是产业效率和产业成本的问题,它会让产业效率在物联之间的速度增加20倍,在产业之间的成本可能会降到70%,这个产业一定会被重新定义。所以真正的数字化,是把技术放在每个产业当中的每一环,材料环、供应环、关键部件环、制造环、物流环,最后到消费者那一环,数字化都要加进去。当加进数字化之后,就会诞生无限可能的「新产业组合」,就会带来非常多的全新机会。
03 如何应对数字化?
1.战略从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
从竞争转向共生逻辑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空间是变大的。关于数字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工业时代跟数字化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底层逻辑改变。工业时代是我们跟别人有没有比较优势,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满足顾客的需求,是创造顾客的需求,不是比谁更优秀,是你能跟谁合作,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个逻辑就叫共生逻辑。
战略说得简单一点,过去就是问三件事情:想做什么,就是我的初心和梦想;能做什么,就是我有什么资源和能力;可做什么,就是我的产业条件。数字化时代来了:想做什么,你重新定义,赋予新的意义;能做什么,我们不看你有多少资源和能力,而是看你跟谁连接;可做什么?不再停留在一个行业,而是可以跨界。
2. 组织管理从「分」到「合」
我们要学会一个方法,把整个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不是分战略部、投资部、财务部、营销部等。我们过去这样分,是因为这么做效率最高,如果今天还这样分,效率肯定会低,因为部门之间其实是很难协同的。今天最重要的是把部门墙打掉,才能因应外部最大的挑战。
管理其实是一个整体概念。整个组织必须为顾客服务,所以经营者的信仰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然后顾客在哪里,组织的边界就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人和成本都要为顾客创造价值,成本是整体价值的一部分。
我们以整体概念来做企业,成功的企业已然在朝这个方向走。德勤对于全球人力资源的趋势判断是,如果你没有能力把组织变得协同高效,优秀的人是不会来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实践都会告诉你,组织必须是一个整体概念。
3. 打造共生型组织
敢为人先文化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部分,就是宗祠与共生文化以及感恩文化。当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的时候,从组织逻辑上来讲,叫共生型组织。为什么一定要打造一个共生型组织?因为单个的组织没有办法满足今天整个价值的要求,必须形成一个共生网络,才会有机会去创造价值。
领先企业真正做到共生的原因是达到了四重境界:
共生信仰,相信共生是带来价值的;顾客主义,相信顾客会给我们带来一切的可能性;技术穿透,真正去运用技术;无我领导,我们要帮助更多人成长。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人,是要让所有跟你相关的人有所作为,而不是你自己有所作为,这个就叫无为而治,即无我领导。
4. 获得协同效应
我们怎么能做到协同?我们怎么去形成协同的要素?要做六件事情。
第一,重新设计你的企业边界。企业边界是指各种要素,比如人、资金、设备、技术、产品、土地等,你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效率比别人高,成本比别人低,这就是企业今天的竞争力。所以你一定要关注企业边界,如果你不能够去做企业的边界融合、边界重构,淘汰你的就是这个效率跟成本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讲的边界。
第二,建立更广泛的信任。一个企业能不能做得非常好,取决于你跟陌生人的信任关系能不能建得更广。这里面很重要的地方,就是你的理念能不能变,你愿不愿意互为主体,而不是主客体。就像你跟你的供应商关系,是他供应给你,还是你因为他让你更有竞争力,这就是互为主体。就像我跟学生之间,我会遇到那些更有创造力更积极的学生,他们站起来第一件事就说陈老师,我决定来挑你的毛病。那这时候你怎么把课上下去?你就要以他为主体。
第三,组织内协同。我们如果组织内部做不了协同,我们在外部也不可能跟别人协同。我们组织内部如果要做协同,一定要把现有的结构做重组,不能用一种结构继续做。如果你用一种结构继续做的时候,每个人得到的机会就很少,他其实就不愿意去帮助别人,守位子变成是他最重要的事。
比如说怎么理解责任跟角色?我有一定的企业操盘经历,我在带这个大型的农牧企业全面转型的时候,我要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内部协同。但是让8万人内部协同很难,他们非常在意的就是我得到什么授权,我拥有什么资源,我能管多少人。但是如果我要让整个企业的业务转型、战略转型,我就必须要求他们协同。后来我就给大家讲了一句话,这是我做内部协同觉得比较好用的一句话,就是「有人负责我配合,没人负责我负责」。也就是我们内部做协同最重要的是:怎么认识责任,而不是认识分工;怎么认识对责任的承诺,而不是对权力的拥有。
再比如说个体适应性行为。我有一个研究是专门针对数字化时代下的个体行为。这个研究已经累积两三年,并且继续在做。我发现一个现象非常好玩,给别人点赞和得到点赞数的前十名,在年底评绩效的时候也是前十名,完全正相关。这意味着什么?你愿意给别人点赞,你也获得比较多的别人点赞,说明你愿意适应别人,你能适应别人,你的绩效也就排第一。这是我们拿一个真实的企业,一天一天的数字记下来,到年底得到的结果,这就说明内部协同一定是产生价值的。
第四,组织外协同。我们要打造共生组织,目的是要跟别人去做协同。那么当我们要跟外部去做协同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够真正跟外部去做共生,要跟别人是互为主体、强链接,一定要找到更大的价值。
当我们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企业有能力去协同,而不是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国际化的挑战,我们要怀疑自己要不要再去走向全球化。我很明确地告诉各位,我们一定继续往外走。因为当这样一个大的产业协同做到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机会会变得更大。
第五,协同价值取向。我从认识顺德人开始到现在超过20年的时间,你们给我最大的帮助,也最值得敬佩的地方,就是你们有跟别人协同的价值取向。有感恩,愿意付出,绝对不会自己赚钱自己花,一定是让众老乡亲、兄弟伙伴、同乡同里都能发展得很好。但是我请大家把这个协同概念扩得更大,扩到顺德以外,扩到湾区,扩到中国,扩大世界,我希望是更大的一个扩充。
第六,有效的协同管理行为。你要有这个行为,你要能够真正地协同起来,你要相信这种协同是有价值的。
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依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理解好应用数字化带来的变化,相信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对于企业来说不是难事!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