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IBM迎来100岁生日。
IBM全球高级副总裁Rometty总结道,IBM百年之训是追求价值链的高端,大胆决策推动转型,并把文化视为应对未来的竞争性武器。
此或许正是这家百年老店至今依然屹立全球科技企业前列的“独门绝技”。
IBM的经验能否复制?谁会继IBM后成为第二家百年科技企业?是广受消费者追捧的苹果,还是大受投资者青睐的Facebook?
6月16日,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即将迎来百年庆典。
关于IBM的百年经验,众说纷纭。哈佛商学院教授康特在《超级企业》一书中所述的观点,颇引人注目:从一开始IBM就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机构,而不仅仅是一家科技企业。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的两位教授Phil Phan和倪建同样也没把IBM的优势归于技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IBM现任首席执行长、也是第八任首席执行长彭明盛的母校。
IBM的经验能否复制?目前颇受消费者追捧的苹果,大受投资者看好的Facebook能不能成为下一个百年企业?
或许不用等百年,微软、IBM和苹果的既往历史就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科技企业的盛衰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蓝色巨人
先来回顾一下这100年。
1911年,一家名为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的企业在美国纽约州诞生,CTR由生产打孔机、计时器和磅秤部件的三家公司合并而成。但好景不长,3年后该公司濒临倒闭,不得不聘请该领域的销售能手托马斯·沃森执掌公司,扭转颓势。
1924年,沃森将CTR改名为IBM,从而开始了蓝色巨人(Big Blue)的传奇,借助一战和二战,IBM通过打孔机等一系列军用设备迅速站稳了脚跟,并在二战后开始研发大型计算机,占据了70%的市场,美国媒体戏称计算机行业是“IBM与七个小矮人”。
1956年,沃森将IBM交给其大儿子小沃森管理。与老沃森一样,小沃森依然主打科技牌,上世纪60年代的战略豪赌产品——大型机System/360奠定了IBM在大型计算机市场的地位。之后的十几年内,IBM开发出了个人电脑、内存、软盘和硬盘等影响行业的产品。
IBM的转型
不过,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好运看上去到头了。
当时,由于个人计算机的兴起,IBM的大型计算机销售陷入困境,该项收入从1990年的130亿美元锐减至1993年的70亿美元。
1993年,“救火队员”郭士纳被IBM挖角,郭士纳此前曾在麦肯锡等知名公司任职过,他也是唯一一位非IBM业务员出身的首席执行长,但正是这位“非正统”的CEO将IBM带出了困境。
“经历了长达8小时的会议后,我没明白任何东西。”郭士纳这样描述了自己第一次参加IBM会议的感受,他甚至一度怀疑加入IBM是不是一种错误的决定。
上世纪90年代初的IBM拥有超过30万名员工,但却亏损超过数十亿美元。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郭士纳解雇了3.5万名员工,郭士纳之后透露,当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IBM的现金流已经接近枯竭的边缘。
个人主义和管理分散化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IBM公司很盛行,当时IBM机器销量高低很大程度是因为推销员的才能。但是郭士纳已意识到,这已经不适用于1990年代,“我们必须对外分享我们的科技计划,推行普通的技术标准,而非推销员式的售卖。”郭士纳说。
郭士纳认为,无论是发展大型计算机还是个人计算机都难以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其拥有的数据中心开发出来的服务。换句话说,郭士纳的看法是,该行业的公司不仅需要计算机等开发工具,也需要值得信赖的专业机构的建议,而IBM庞大的大型计算机网络正好拥有这种能力。
“企业不想知道他们的设备上运行了哪些软件,他们要的是解决方案。”郭士纳相信,了解客户才是最重要的手段。
之后在2002年接任郭士纳的彭明盛同样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段,两人都致力于维护IBM与客户的关系。
彭明盛在接受《财富》采访时曾透露,他的日程安排中有70%的时间是与客户在会面,现在他每天至少与一位客户交谈。“你可以看到所有经济数据,但你却对客户没有感觉。我要么和某人呆在一起,要么就是给某人打电话。”
据了解,目前IBM全球员工总数接近42.7万人,而服务部门员工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半数。1990年IBM服务业收入只有100多亿美元,而在2000年该数字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
《经济学人》称,IBM搭建起来的人际关系平台不会轻易倒塌,至少在未来100年内是这样的。“IBM的成功归结为灵活的转变,公司的开放性,以及研发和业务的密切联系。”
IBM全球高级副总裁兼销售、市场与战略部门总经理Ginni Rometty曾在《商业价值》上撰文说,IBM百年之训是追求价值链的高端,大胆决策推动转型,并把文化视为应对未来的竞争性武器。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