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战记:争夺光伏重点实验室
在光伏领域,“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光伏重点实验室”)就像一块“金字招牌”。因为“拥有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能成为行业标准的引领者”。
2009年7月份,科技部宣布光伏行业被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从那时起,各地方政府及国内的17家光伏企业为此展开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激烈争夺。科技部称,赢家只能有一个。
为此,地方科技厅官员竞相奔走于科技部基础司,他们都希望本地的企业能够“夺魁”;而企业则加班加点地撰写申报材料。
最终,科技部令人意外地“录取”了两家企业。分别是来自河北保定的英利集团和江苏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简称:“天合光能”)。“夺魁”者英利高兴地称,曾制约国内DVD厂商发展的蓝光标准将不会在光伏领域重蹈覆辙。
“赴京赶考”
位于保定的英利集团自称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掌握着从硅材料、切片、太阳电池、光伏组件到光伏应用系统各个环节的研发生产技术。
天合光能则自称是一家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的制造商,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最终的角逐将在这两家企业当中产生。
2009年10月20日,科技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入围名单进行复审。英利集团和天合光能所有的高管都早早来到了位于阜成路101号的北京永兴花园酒店等候着。
科技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院士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考核进入复审名单的企业。企业则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自己并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
之前,双方都从科技部得知,此次复审有可能二选一,因此当天的答辩显得至关重要。“就像进京赶考一样。”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说。
宋是英利集团此次答辩团队的领队,今年52岁。他之前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去年年初从澳大利亚回国受聘英利集团,担任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统筹研发。
即便之前经历过无数的考试,宋登元依然十分紧张。“这次我是代表一个公司,而不是我个人。”宋登元说,“我们所有人都很紧张,都知道这个实验室的重要性。”
下午大概四五点钟,轮到英利集团进入答辩现场。由于被告知只能有三个人进入答辩现场,宋登元和董事长苗连生以及副总经理刘耀诚一同进入了答辩现场,其他公司高管以及河北省科技厅和保定市科技厅的官员则留在了门外等待。
专家组成员总共十余人,包括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物理化学家包信和,其中还有几位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建设处的负责人。
专家组给他们的时间只有50分钟,宋登元三人进入会场后并没有跟专家组的成员过多寒暄便开始了。
按照程序,答辩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宋登元花了大概20多分钟用用幻灯片介绍了英利集团的情况,包括研发实力、研发基础、人才队伍、研发方向等;第二部分则是一个简短的宣传片。
“专家到不了现场,我们只能通过幻灯片和宣传片来让专家对我们公司的基本情况,实验室的设备、环境等进行基本了解。”宋登元说,“两个部分共花了43分钟。”
还有7分钟的时间供专家提问。宋登元说,第一个问题应该是问英利集团打算在未来如何带动行业的发展,如何培养人才。
“答辩”完成后,宋登元总算舒了一口气。“准备了几个月,总算完了。我们的答辩还可以,到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企业实力。”宋登元说,“不过天合光能的实力也确实不错。”
同宋登元的感觉一样,天合光能的答辩团队也在当天下午进行。该公司一位参与过答辩的高层称,两家公司实力都不错,就看科技部如何抉择了。“最好的选择就是两家公司都通过。”
艰难抉择
两个多月后,正如天合光能的上述高层所期望的,英利集团和天合光能都通过了科技部的“考试”,如愿拿到了“金字招牌”。
“这个结果我们也都预料到了。与几个月前的初评相比,复评还是相对轻松的。”宋登元说,“那时候是整个光伏行业内的企业都在争夺这块金字招牌。”
2009年7月21日,科技部突然下发文件,宣布将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利用、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技术等3个方向补充列为第二批新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领域的指南方向。
早在2009年2月初,科技部已经宣布了将建设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确定了37个方向,可再生能源领域并不在列。
这37个方向,是在2007年间提出来的,当时新能源行业还没有如此受关注。
“这是为了响应国务院做出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部署,科技部后来才补充发布了风能、光伏、生物质三个方向。”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建设处卞松保博士说。
此次申报重点实验室的要求每个省市在一个方向上只能推荐一个单位申报。并给出了申报条件:依托单位须从事相关研究5年以上;研发经费必须占到销售收入5%以上;实验室的建筑面积在3000平米以上;研发设备总值1500万元以上……
接到科技部发布的补充文件后,河北省科技厅主管副厅长穆铁学有点矛盾。因为在河北省内,有实力的光伏企业有四五家。穆铁学说,当时在河北省是考虑两个企业,一个是英利集团,另外一个是位于邢台的晶龙集团。后者是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商。
“由于时间比较紧,没有过多的时间比较,最后决定让英利申报。”河北省科技厅一位官员说,“晶龙落选的理由是产业链过于单一,研发实力不如英利。”
截至本报发稿,未能联系上晶龙集团相关人士给予置评。
在江苏省,科技厅的抉择则更加困难。江苏是光伏大省,占据中国70%的市场份额。在江苏,已经上市的光伏企业就达到了六七家,包括无锡尚德、阿特斯、林洋、天合光能等。
无锡尚德属全外资企业,根据科技部的要求,丧失了申报资格。而天合光能尚有百分之十几的股份属于国有。这样,天合光能就失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
无锡尚德公关负责人张建敏称,自己尚不清楚公司是否参与过重点实验室的申报一事,但相关部门有可能因尚德的外资身份而把尚德排除在外。
一开始,江苏省科技厅能供选择的企业多达7家。由于没有尚德的竞争,天合光能凭借自身相对强大的研发实力战胜了其余6家企业,获得了申报资格。
更残酷的竞争
科技部的要求是,各省市必须在2009年8月7日之前将申报材料提交到科技部,留给企业准备材料的时间只有18天。
得知河北省科技厅要让英利集团申报材料时,英利集团紧急成立了一个申报团队,由宋登元担任负责人。“还有集团的副总经理刘耀诚博士,加上技术口和科技口的总共大概七八个人。”宋登元说。
接下来的10多天,宋登元的团队几乎每天都通宵达旦地准备申报材料。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穆铁学也来到英利集团组织申报材料。
由于之前没有类似的申报经验,河北省科技厅邀请河北省唯一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燕山大学 “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日平来指导书写材料。
“申报书的要求共有8个方面,我们就一部分一部分来,开了好多次预审会,掐着时间来预演。”宋登元说。
天合光能的情况和英利集团差不多。为了赶快把材料申报上去,江苏省科技厅及常州市科技厅的负责人恨不得手把手地帮助天合光能完成申报材料。
最终,科技部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共17家企业和转制院所的申报材料。
科技部必须在这17家企业中挑选出一到两家。宋登元说,光伏领域的竞争最激烈,如果科技部不设条件限制每个省市最多只能申报一个名额,光伏领域得有50家都不止。
“大家都知道金字招牌的好处,都玩了命。”宋登元说。起初,宋登元担心尚德也会参与进来。
8月25日左右,科技部组织专家在内部开始对递交材料的17家企业及转制院所进行初评。一位参与过初评的专家说,17家企业实力都很强,大家争论很激烈。
科技部基础司一位官员说,此次初评17家企业并不知情,完全是封闭式的。“由于重点实验室看重的是一个企业的研发实力,比较之后英利集团和天合光能的实力就显现出来。”上述专家说。
在重点实验室评审中,原则上是一个方向只设一个。英利集团和天合光能被认为都有各自的研发优势,并且企业自身实力在业内也是公认的。
在此期间,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穆铁学多次带着英利集团的申报材料找科技部相关领导,为英利集团“摇旗呐喊”。
两家企业实力被认为在伯仲之间,而之前在其他领域一个方向上也有过设立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先例,科技部最终决定在英利集团和天合光能两家企业各设立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谁的标准?
1月15日,落户英利的重点实验室正式奠基。宋登元说,这个重点实验室依托的是英利的全产业链,这是其他企业比不了的。“拥有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能成为行业标准的引领者。”
去年,英利的光伏组件产量达到555兆瓦,落后于无锡尚德的640兆瓦,在中国排名第二。旗下子公司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于2007年6月8日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
目前,宋登元团队正组织撰写建设报告。这个报告今年2月26日就要交,交了之后科技部还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就可以开始正式建设。
据介绍,实验室的总投资为5.4亿元,为期两年完成,规划总建筑面积6.08万平米。实验室下设四个中心和一个基地。分别是硅材料研究中心、光伏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心、电池组件研究中心、应用系统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
宋登元介绍说,实验室初期的人数在70-100人,目前已有50-60人,还要招聘一些学术带头人和行业内的精英。“有了这个平台就可以唱戏了。”宋说。
另外一个关键之处在于,这个实验室具有排他性,不会重复建设。“为什么大家都抢着做这个呢,就是因为它还有排他性。英利申报了这个实验室,别的企业就不能再申报了。除非你有更特别的技术,别人做不到的。”宋登元说。
两个重点实验室,将来究竟应该用谁的标准呢?天合光能副总经理黄强显得十分低调。作为天合光能申报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参与者,黄强讳言行业标准。
宋登元则说,天合光能应该不会跟英利集团在研发上冲突。在2月26日递交的建设报告中将具体提出各自研发方向。
“或许可能都一个方向,但这个产业太大,在技术上会差异化,这个在建设报告中会体现出来。”宋登元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则认为,行业标准最终是由国家定。体现在行业里,应该谁是龙头就应该以谁的技术作为标准。
“假如未来英利的太阳能电池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那时候完全可以按照它的技术指标作为行业标准。”孟说。
宋登元则说,所谓的行业标准,并不是说具体到各种工序,而是以英利工艺的结果为准。
“比如说,我们的多晶硅成本比国外还低,只有28美元。未来,也许28美元就是一个可行的成本标准。”宋登元说。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