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的无人驾驶也许在私家车领域并不是最优选择,但在工业、物流交通、夜间出行等领域的应用可以是一剂良药。
Nuro是一家美国的无人驾驶公司,他们专注于无人驾驶在配送领域的应用。最近,他们的R2车型获得美国颁发的无人驾驶测试牌照,开始路测。
和大部分的无人驾驶车辆一样,R2也是利用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和雷达以及相关的算法来实现自动驾驶功能。但它在车内并没有给驾驶员预留任何位置,也没有相关的操控装置。
按照美国现行的汽车安全法规,它甚至称不上一辆汽车。但是,这次美国开了这个头,有条件地颁给了他们测试牌照。
这辆小车实现的是真“无人”驾驶。当车内没有驾驶员和乘客的时候,一般汽车的安全标准似乎也就没有那么适用。这辆车,或者说它所代表的一类车的出现,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普通消费者需不需要无人驾驶?从另一个角度,到底谁才真正需要无人驾驶?
普通人需要无人驾驶,但根本不需要完全的自动驾驶。
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无人驾驶?无外乎以下几种情景:
比方说,停车场碰见难停难出的车位,就连老司机都得揉两把的那种。这个时候,你需要传感器的精确测量,算法的精准控制,CPU的完美计算,以及执行机构的冷酷执行,一把成功。没有人会拒绝这种便利,这是科技改变生活的典型事例。
亦或是,长长的高速路上,前面几辆车零零散散,后面几辆车稀稀疏疏,120km/h的限速,没有什么挑战的道路,任何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司机都会觉得无聊。这个时候,你需要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眼前重复的景色不过是由字节组成的数据,只要电源跟得上,算到天荒地老都没关系。
再然后,上班下班,早高峰晚高峰,脚在刹车油门之间游离,视线在前后左右徘徊谨防着有人加塞,这个时候,我们希望无人驾驶来帮帮忙。然而很可惜,目前它做得还不熟练,而且还不知道能不能更熟练。
全世界任何一个无人驾驶系统恐怕都不敢承诺在大都市早高峰晚高峰的时候,比一个熟练的司机更高效省时地到达目的地。出于安全考虑,自动驾驶往往选择风险最小的驾驶行为。但是一再礼让,带给乘客的只有无尽的烦躁,以及迟到和晚点。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无人驾驶吗?
而上下班这个使用场景,占据了我们至少60%的用车时间。无人驾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并不能归咎于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水平低,而是大城市生活的附属伤害,包括交通堵塞问题,以及各种各样司机的驾驶素质问题。这些不是一辆车一项技术能够妥善解决的,可却恰恰扼住了命运。
另一方面,无人驾驶剥离了我们的驾驶体验。理所应当地,未来驾驶员可以跟旁边的人说说笑笑,甚至可以拿出手机来看个视频。作为乘客,无论是飞机、高铁或者地铁,到将来可能乘坐的无人驾驶汽车,乘坐体验都是类似的。那车本身的特点在哪儿,特性在哪儿?如果作为车主,只能用舒服和不舒服评价一辆车,汽车的文化也就终结了吧。
对于很多人来讲,驾驶汽车是一种乐趣。在车上,将所有的烦恼抛诸脑后,或者把情绪释放在车窗之内,人车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何尝不是汽车带给我们的体验?而当机器大部分时间在开车,我们只是个乘客的时候,这种疏离或许要远远大于我们得到的。
消费者并不迫切地需要完全的无人驾驶,更多地只是在渴望一些更先进的辅助功能。
但无人驾驶总需要一个出口、一个落地点,否则大家现在做的岂不是无用功?Nuro R2以及很多例子给了我们启示:或许无人驾驶在工业、物流交通等领域更为人所需。
这些领域有两个特点:
一是场景特殊,或者说较为简单。它不会面对复杂如早晚高峰般的路况,也无需过度考虑其余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二是成本敏感。现阶段无人驾驶的成本高,技术尚未成熟,但当其满足了落地条件后,购买一台无人驾驶的运输车或许比雇佣两个员工的长期效益好。
未来快递物流行业无人驾驶需求可能较高。物流货车及大型货车,大部分只能夜晚在郊区出没。这其实给无人驾驶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夜晚的车辆比较少,大部分行驶路段的照明情况也比较不错。此外,机器能够长时间高效工作,可以规避人类驾驶员疲劳驾驶的问题。
另外,无人驾驶还可以提供重量检测、速度控制等等附加效果,大大规范相关公司和司机的行为。既保障了安全,又降低了违章的可能性。
城市内也可以区域性地布置无人驾驶车辆。比如,把几个相近快递点设置成一个片区,由无人驾驶车辆进行片区内配送,既能不受诸如烈日大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快递小哥的从业环境。
节省快递小哥的精力与时间,也可以让他们更专注于将货物当面交给每一位物主,最后受益的还是消费者。这方面,以阿里京东为首的大型企业都在投入。未来,也许走街串巷的就是这些无人驾驶的送货车啦。
在交通领域,夜间的公交出行、出租车出行,也是无人驾驶车辆的绝佳落地点。尤其是夜间出租车。从近些年来滴滴顺风车、快车的发展来看,夜间交通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一次次刺痛了我们。
无人驾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药。
为了保障服务质量,我以为无人驾驶仍需要配合司机的。但通过人为权限的设定,可以限制司机对车辆的控制。在乘客输入起点和终点之后,车辆系统会进行自主地路线规划及行驶,司机只起到一个监控者的作用。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客的安全,同时也减轻了司机的驾驶负担。国内外包括滴滴、Uber等公司也已经在大力投入。
同样,未来的车辆也有可能解决困扰我们多年的“最后一公里”。为什么不给无人驾驶一个机会呢?作为区域性的摆渡车,我想它有绝对的实力能够胜任。而且随时待命,不惧风雨。
无人驾驶,在私家车之外的很多领域都显现出非常美好的前景。每一辆车都无人驾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每一辆车都使用这个功能,一辆辆私家车不就是飞驰在大街上的地铁?抹杀个性,是与汽车尤其是私家车理念相悖的地方。
千篇一律没人喜欢,而将千篇一律隐藏在背后,把便捷切实带给用户却是每个人都喜欢的。无人驾驶或许是对车的重新分类,用来驾驶的私家车,和无人驾驶的便捷车。
责任编辑:ct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