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点签合同,4 点走人。」
这是前不久网上流传的小马智行裁员经历,按照官方的说法这只是一次业务架构调整。
张阳是这次裁员中的一位,作为今年新入职的应届生,一年前他在面对机器人和自动驾驶两个方向的 offer 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动驾驶,「感觉行业更有前景」。然而入职半年后收获的是裁员通知。不过,离职后的张阳经历了短暂的错愕后还来不及伤感,又投入了新 offer 的选择中。
相比之下,王磊幸运得多。年初他从一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离开,加入了某家激光雷达公司。据他的前同事说,最近前司已经开始了一系列优化动作,这次离开不仅让他躲过了这波优化,也赶上了今年激光雷达在量产车上的大规模上车。
10 月初,昔日的自动驾驶独角兽 Argo AI 宣布破产,成了深秋中第一片落下的树叶。大洋彼岸的自动驾驶寒潮何时吹来,自动驾驶的泡沫何时被戳破,成了最近主流的论调和猜想。
自动驾驶的泡沫真的要破了么?那泡沫之下的「自动驾驶人」正在经历什么呢?
自动驾驶,一场寻找「宿主」的游戏
庄菲是 23 级应届毕业生,刚刚过去的秋招里他拿到了三个 offer:比亚迪,新势力主机厂,以及一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思虑再三的他最终选择了第一个。
如果按以往的评判标准,不论是从产品、技术,还是薪资上,比亚迪的自动驾驶业务都算不上有吸引力。不过上半年新势力车企的「毁三方」事件,以及最近自动驾驶公司裁员的传闻,还是让他更倾向于一个稳妥的选择,「比亚迪卖那么多车,总不会没钱搞研发吧。而且那么多车,能提供大量的算法数据基础。」
都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自动驾驶的尽头难道是车企?
而将车企当成「宿主」的,不只有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自动驾驶人」,还有很多自动驾驶公司。
如今还在坚守 L4 的自动驾驶公司,绝大多数都难以自我造血,这基本上是公认的事实。
2021 年,行业的火爆让自动驾驶领域收获了 153 亿美元的融资,不少团队因此扩招加码;然而转眼到了 2022 年,前三季度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仅有 43 亿美元,尚不及去年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了传感器、芯片、行泊一体解决方案等已经开始量产落地的品类上。这让那些靠着融资维系生计的 L4 自动驾驶公司们,只能给去年扩招的团队减负裁员,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目前的现金流还能支撑多久?」这恐怕是最近各家自动驾驶公司老板们被问到最多的话题。三年、五年或是七年,无论答案是多少,找不到下一个开源渠道的情况下,这个数字都难以给行业、投资者和人才带来信心。
因此,一直坚持在 L4 第一线的自动驾驶公司们,最近都走上了「抱车企大腿」的路。文远与博世合作,将自动驾驶方案应用于 L2+前装量产,走曲线救国的路线;百度则早早做起了供应商的生意,还有自家品牌集度汽车可以落地;最近,小马智行、元戎启行、轻舟智航也都开始宣传 L2+项目……
然而抱车企大腿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轻松。都在说从 L4 到 L2+是技术的降维打击,实际上却是从 demo 到工程实车,从小批量测试到大规模量产的鸿沟。从这个角度来看,企图抱车企大腿的自动驾驶公司不仅失去了选择的主动权,更缺少量产落地的工程经验。
目前已经与车企展开合作的 Momenta、禾多,在合作中主机厂都占据了主导权,而更早走「抱上车企大腿」的亿咖通,用实际证明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路并不是那么好走。9 月底,亿咖通传出裁员传闻,官方回应是业务结构调整。而就在业务调整前两个月,亿咖通刚宣布了与 Luminar 和 ADM 的合作。对于正在准备 IPO 的亿咖通来说,缩小难以创收的业务团队规模,以更轻的体量来应对自动驾驶业务和下一步上市,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那些苦于寻找「宿主」的自动驾驶公司来说,寒冬的确已经到来,而且已经来了一段时间了;不过对于行业内的「自动驾驶人」来说,还不到感受寒冷的时候。
就在一众自动驾驶公司投向车企时,车企自己也在扩张团队。据负责自动驾驶领域招聘的相关人士透露,今年秋招不少主机厂都增加了智能驾驶方面的需求,有的增加了 30%~40%。社招也进入了「抢人大战」,在这样一个全行业遇冷的冬天,不少新势力为了抢到「自动驾驶人才」,为不足一年经验的候选者开出了 50%的涨幅;文章开头提到从小马离职的员工,不久后也在手机里看到了猎头发出「收留伤心小马人」的朋友圈。
相比于与自动驾驶公司合作,对于有实力有野心的主机厂,似乎更愿意把主动权留在自己手里。当然,主机厂这一轮智能驾驶团队扩张过后,是否能收获想要的成果,会不会经历扩张后的又一轮缩编,就只能交给时间了。
三年一次的大洗牌,洗掉了谁?
——「自动驾驶的泡沫破了么?」
——「不至于,只是一次洗牌。」
自动驾驶行业似乎从不缺少动荡,上一次的寒冬还是 2019 年,那一年张维平刚刚投身到 Robotaxi 领域。这是当年的热门领域,当时的行业标杆是大洋彼岸的 Waymo。
2019 年自动驾驶刚经历了前一年的火爆,在融资兴起、大规模扩张后,整个行业都不的不面临现实:高昂的硬件成本、难以解决的场景、找不到商业化落脚点;以及 2019 年席卷全球汽车行业的裁员潮,当年全球每三家车企就有一家正在裁员。综合了几大难题后大家把目光落在了 Robotaxi 和无人配送上,在它们身上能看到解决技术和商业化的两劝方案。
「激光雷达成本降下来,Robotaxi 的规模就能上去了,离成功就不远了。」张维平曾经这样认为。
2022 年,激光雷达在量产车上大规模上车,成本从过去的几万元一颗降到了千元级别,一台 robotaxi 的成本也从百万级降低到了 Apllo RT6 的 25 万,甚至国内开始发放运营牌照,但是 Robotaxi 并没有等到春天。
硬件成本被打下来了,收益的并不是期盼着硬件降价的自动驾驶公司,而是激光雷达公司。9 月,禾赛成为全球首家单月交付量过万的车载激光雷达公司。在今年自动驾驶行业不算多的融资中,传感器、芯片等占据了半壁江山。
最近,张维平已经转投去做 Robotruck,不只是他,就在小马启动裁员的同一天,小马智行宣布与三一重卡合作的首批智能重卡下线,首批交付 30 辆,未来三年交付 500 辆。从 Robotaxi 到 Robotruck,类似的还有清扫车、巡逻车、无人驾驶巴士等等,看起来运营场景缩窄了落地难度降低了,但是商业化的逻辑依然没变。
三年前的那次洗牌中,融资前十的明星公司有 Argo AI、Cruise、Nuro、Auto X、图森未来,也有地平线、Luminar、Innoviz 这样的供应商,他们中有的已经倒下,有的正在备受煎熬,也有的正在风生水起。
三年一次的行业大洗牌,最终会洗成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但是那些2022 年还停留在 demo 阶段的公司,似乎是难逃一洗了。
最后:「你相信光么?」
「你觉得自动驾驶多久会实现?」
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受访人对我说:自动驾驶是一个全人类可以再玩五十年的话题。
这次我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上面提到的每一个人,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我觉得五年吧。」
「量产车上突破了 L3,自动驾驶就不远了。」
「我觉得得十年都不一定。」
当然这其中也有乐观派,「可能到我退休自动驾驶都不会实现。那不是正好,如果自动驾驶实现了,还有我什么事儿?」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阳、王磊、庄菲、张维平均为化名,也欢迎你留下自己关于自动驾驶的故事。
编辑:黄飞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