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也慢慢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那什么是云计算呢?云计算的概念是什么?云计算的架构是怎样?中国的十大云计算公司是哪些?下面小编将将一一为你解答。
云计算概要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云计算特点
(1) 超大规模
“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 虚拟化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3) 高可靠性
“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 通用性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5) 高可扩展性
“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6) 按需服务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你按需购买;云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7) 极其廉价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云计算可以彻底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但同时也要重视环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为人类进步做贡献,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提升。
(8) 潜在的危险性
云计算服务除了提供计算服务外,还必然提供了存储服务。但是云计算服务当前垄断在私人机构(企业)手中,而他们仅仅能够提供商业信用。对于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特别像银行这样持有敏感数据的商业机构)对于选择云计算服务应保持足够的警惕。一旦商业用户大规模使用私人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无论其技术优势有多强,都不可避免地让这些私人机构以“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挟制整个社会。对于信息社会而言,“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云计算中的数据对于数据所有者以外的其他用户云计算用户是保密的,但是对于提供云计算的商业机构而言确实毫无秘密可言。所有这些潜在的危险,是商业机构和政府机构选择云计算服务、特别是国外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云计算的架构层
1.显示层
多数数据中心云计算架构的这层主要是用于以友好的方式展现用户所需的内容和服务体验,并会利用到下面中间件层提供的多种服务,主要有五种技术:
HTML:标准的Web页面技术,现在主要以HTML4为主,但是将要推出的HTML5会在很多方面推动Web页面的发展,比如视频[1]和本地存储等方面
JavaScript:一种用于Web页面的动态语言,通过JavaScript,能够极大地丰富Web页面的功能,并且用以JavaScript为基础的AJAX创建更具交互性的动态页面。
CSS:主要用于控制Web页面的外观,而且能使页面的内容与其表现形式之间进行优雅地分离。
Flash:业界最常用的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技术,能够在现阶段提供HTML等技术所无法提供的基于Web的富应用,而且在用户体验[3]方面,非常不错。
Silverlight:来自业界巨擎微软[4]的RIA技术,虽然其现在市场占有率稍逊于Flash,但由于其可以使用C#[5]来进行编程,所以对开发者非常友好。
2.中间层
这层是承上启下的,它在下面的基础设施层所提供资源的基础上提供了多种服务,比如缓存服务和REST服务等,而且这些服务即可用于支撑显示层,也可以直接让用户调用,并主要有五种技术:
REST:通过REST技术,能够非常方便和优雅地将中间件层所支撑的部分服务提供给调用者。
多租户:就是能让一个单独的应用实例可以为多个组织服务,而且保持良好的隔离性和安全性,并且通过这种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应用的购置和维护成本。
并行处理:为了处理海量的数据,需要利用庞大的X86集群进行规模巨大的并行处理,Google的MapReduce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
应用服务器:在原有的应用服务器的基础上为云计算做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比如用于Google App Engine的Jetty应用服务器。
分布式缓存:通过分布式缓存技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对后台服务器的压力,而且还能加快相应的反应速度,最著名的分布式缓存例子莫过于Memcached。
3.基础设施层
这层作用是为给上面的中间件层或者用户准备其所需的计算和存储等资源,主要有四种技术:
虚拟化:也可以理解它为基础设施层的“多租户”,因为通过虚拟化技术,能够在一个物理服务器上生成多个虚拟 机,并且能在这些虚拟机之间能实现全面的隔离,这样不仅能减低服务器的购置成本,而且还能同时降低服务器的运维成本,成熟的X86虚拟化技术有 VMware的ESX和开源的Xen。
分布式存储:为了承载海量的数据,同时也要保证这些数据的可管理性,所以需要一整套分布式的存储系统。
关系型数据库:基本是在原有的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上做了扩展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化,使其在云中更适应。
NoSQL:为了满足一些关系数据库所无法满足的目标,比如支撑海量的数据等,一些公司特地设计一批不是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
4.管理层
这层是为横向的三层服务的,并给这三层提供多种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主要有下面这六个方面:
帐号管理:通过良好的帐号管理技术,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方便用户地登录,并方便管理员对帐号的管理。
SLA监控:对各个层次运行的虚拟机,服务和应用等进行性能方面的监控,以使它们都能在满足预先设定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的情况下运行。
计费管理:也就是对每个用户所消耗的资源等进行统计,来准确地向用户索取费用。
安全管理:对数据,应用和帐号等IT[6]资源采取全面地保护,使其免受犯罪分子和恶意程序的侵害。
负载均衡:通过将流量分发给一个应用或者服务的多个实例来应对突发情况。
运维管理:主要是使运维操作尽可能地专业和自动化,从而降低云计算中心的运维成本。
云计算架构其中有三层是横向的,分别是显示层、中间件层和基础设施层,通过这三层技术能够提供非常丰富的云计算能力和友好的用户界面,云计算架构还有一层是纵向的,称为管理层,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横向的三层而存在的。
云计算架构分层
一般来说,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云架构是划分为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软件服务层三个层次的。对应名称为IaaS,PaaS和SaaS。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中文名为基础设施即服务,有点拗口,大家习惯了就好。如图1所示。
图1 云计算架构示意图
IaaS主要包括计算机服务器、通信设备、存储设备等,能够按需向用户提供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或网络能力等IT基础设施类服务,也就是能在基础设施层面提供的服务。今天IaaS能够得到成熟应用的核心在于虚拟化技术,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将形形色色计算设备统一虚拟化为虚拟资源池中的计算资源,将存储设备统一虚拟化为虚拟资源池中的存储资源,将网络设备统一虚拟化为虚拟资源池中的网络资源。当用户订购这些资源时,数据中心管理者直接将订购的份额打包提供给用户,从而实现了IaaS。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中文名为平台即服务。如果以传统计算机架构中“硬件+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应用软件”的观点来看待,那么云计算的平台层应该提供类似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的功能。实际上也的确如此,PaaS定位于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一整套开发、运行和运营应用软件的支撑平台。就像在个人计算机软件开发模式下,程序员可能会在一台装有Windows或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使用开发工具开发并部署应用软件一样。微软公司的Windows Azure和谷歌公司的GAE,可以算是目前PaaS平台中最为知名的两个产品了。
SaaS,软件即服务。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需要再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和开发团队的建设,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租赁费用,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到相应的服务,而且整个系统的维护也由厂商负责。
中国十大云计算公司
1. 阿里云
2008年阿里云正式成立,2013年纯粹收入据公开资料显示是6亿元,2014或许会达到10亿人民币,在国内的公有云市场上占有的地位。
2014年11月,阿里巴巴上市之后,明显感觉更有钱了,在公有云的投入也更加凶猛,各种降价、各种促销、大量代金券促动云的销售。
在金融、政府等行业的渗透进展的不错,每个一小段时间,会有各个地方政府迁移入阿里云的新闻出来。虽然,作为业人人士我们都知道,这种消息宣传的目的性比较强,但是,也不可否认阿里云在2014年业务进展确实不错。
作为互联网公司本身是各种快节奏,使得阿里云的进步相当快,比之国内的一些的通信公司的云、IDC转行做的云等整体节奏快很多。
阿里云的问题也是有的,整体的运营质量还需要再提高。虽然,官方承诺宕机赔偿等各种措施,但是,没有人喜欢宕机了业务不能进行,然后再费力的去找阿里云索赔。同时,阿里的无客服,不能保证7*24也是很多人吐槽的梗。
2. 盛大云
2009年盛大云开始做,算是国内做云服务最早的公司之一,可惜整个业务团队多次变动,最终整个云业务发展受阻。在别人都高歌猛进的情况下,2014年云收入是否还有萎缩也还不得而知。
2012年的时候,看到盛大云感觉做的还是挺专业的,服务类型也挺多,没想到2013、2014声势不再了,盛大云在整个盛大集团的地位也逐步下降,今年4月份还传出来盛大云要和其他的一些资产打包一起卖给阿里云的消息。
盛大云的没落很可惜,从我的角度看,主要是“人和”问题。季新华、何刚等负责人相继出走,陈天桥对于云战略也有所犹豫,导致盛大云逐步从和阿里竞争的态势,变得越来越弱视。把它放在这里不是说他的收入能排在第二,而是因为他是个先行者。
3. 网宿科技(蓝讯科技)
网宿科技和蓝讯科技是比较类似的,都是在2000年前后成立的,专注IDC相关服务,这两年在CDN方面业务开展得相当不错,2014年收入在15-20亿人民币左右。
很多外行人,提起这两个公司都不会把他当作云公司看待,好像因为他们没有IaaS、PaaS、SaaS(或者说没成规模)。其实,国内CDN收入来说,他们的收入是极高的,还有个企业叫Akamai在国内份额也很大,是美国公司。
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很多云公司的CDN服务,都是同这两家公司合作的。CDN是云服务吗?当然是!所以,如果如果哪个媒体不把网宿科技、蓝讯科技放进来,实在是太外行了。
这两家公司面临的挑战,主要是CDN太过于单一了,未来增长空间和速度有限,另外,是阿里、腾讯等会在适当的时候,自己独立构建宁提供CDN服务,这样会对这两家公司的CDN收入来说影响很大。
4. 腾讯云
2014年初,腾讯云正式开始商用,然后逐步上线了IaaS和一些简单的PaaS服务。腾讯云的优势在于腾讯在社交、游戏等领域的庞大客户群和庞大的第三方服务提供者生态环境。这些都是腾讯云发展的基础,至少在中小企业用户领域,完全可以和阿里一较长短。
下半年腾讯也逐步加强了和IBM等企业IT厂商的合作,可见对于云领域还是愿意进行推动的,腾讯云的陈磊出走去了360,这对于刚起步的腾讯云肯定有一些影响。
腾讯有很好的基础,或者说“地利”有一些优势,“人和”方面还有待观察,希望不要像盛大云一样后劲不足。总之,我希望国内的公有云市场越来越红火。
5.快云
快云在中小企业云计算领域,算是做的的。作为依托河南标准的T3+数据中心,在机房质量、网络服务还是有些优势的。当然了在技术方面方面还是不能和老大、老二比,但是本人看好老三、老四,只有它们的存在才能给终端用户谋取福利。像滴滴和优步不合并,我才不用挤公交了。
6. 景安网络
在中国的公有云市场,景安网络不是主角,但是谁又能忽略他呢。2010年的BGP机房、2012年的IDC云计算产业园以及2016年云机房,无一不为云计算、IDC、CDN服务商提供稳定安全的基础设施。像我所知道的西部数码、快云、华夏名网、中国数据都是景安的客户。
当然作为个人的我,看中景安的,还是服务,无论基础、网络、系统、硬件等方面均提供免费且快速响应服务。
7. 百度云
2014年中,百度云发布,随后也开始重点宣传。百度云、百度数据工厂、百度大脑,是李彦宏推动的百度未来战略。
在这里面,百度云是基础,用于支撑大数据方面的战略发展,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支撑内部的平台。对外,百度云实际的推广和发展目标会是什么样?目前,看起来百度没有重点推广云,或许对百度来说,“云”远不如“大脑”重要。
8. 京东云
2013年,京东云正式上线,2014年京东云业发展的红红火火,纠集了一大批京东合作伙伴和卖家服务商到了京东云平台上来。
为什么说三流的AWS云呢,并不是笔者对京东的云有什么偏见。阿里云、京东云都是学习AWS的,他们都是电商领域的巨头,学习甚至抄袭都无可厚非。只是目前京东云刚开始,它的影响力和收入相对AWS差距太大,说是三流实在是实至名归。
阿里云的云收入不到10亿,是AWS云收入的大概1/25,最多算是二流的AWS,那么京东云以不到1亿的云收入,又能算几流呢。
9.Ucloud
2014年,国内最火的云计算初创公司非UCloud莫属,特别是5000万美元的一笔融资,让UCLoud好好的火了一把。目前员工数估计100人左右了,并不断地在扩大数据中心、布局从国内走向世界,2015估计能做的声势更大,或许能更好的融资吧。
它在游戏领域确实做得不错,自己号称最懂游戏的云,所以我也沿用了这个称号。
10. 青云
2013年青云正式商用,以独到的技术入手,秒级计费、性能超越AWS等对外宣传,确实吸引了很多眼球。
2014年业务做得相当不错,从纯公有云的服务,也逐步进行混合云业务方向拓展。和其CEO黄允松的访谈,感受到了满满的技术情怀,和对公有云行业的热爱。
青云业务、人员以及国际化的速度都很快,希望2015的青云能有更好的发展。顺便说一句,我和黄允松都曾经在IBM工作多年,所以笔者对青云总是感觉相对亲切一些。特别是那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某种久违的情怀。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