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几年的打车软件、airbnb,到去年的共享单车,再到今年的共享充电宝。共享思维成为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又一种新观念。而这些年,数据中心的大小会议、学术论坛,无不以云来打头,即便是“硬邦邦”的基础设施也不能例外。这个行业的一些变化,与其说是各种云带来的影响。在笔者看来,倒不如说是这种共享思维带来的观念转变。
一、共享思维带来的产业技术变化
虚拟化是共享了计算、存储等IT资源;密闭通道,其实是共享冷资源池;模块化UPS,其实是共享了供电容量;而标准化的机柜、模块化的统一架构则是最大程度共享了生产、制造资源;各种可视化、智能化的管理运维软件,其实是共享了运维人力资源。
对数据中心产业来说,从公有云到模块化数据中心,都是共享思维的体现。共享的本质就是对低成本、高效率的追求。
比如模块化数据中心,首先降低了方案设计的难度,将复杂的工程最大程度的简化,甚至以标准化产品的形态出现。微模块最初的诞生,其实也是大型互联网企业降低配置的复杂度,尽量对方案进行归一化,以便达到快速部署、规模化生产降低采购成本的诉求。
重建设、轻运维是业界长期存在的问题。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对用户和业主来说,建设难度的降低,使得大家可以更多的关注数据中心的运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也是为什么,前两年的各种论坛大多在谈模块化数据中心、各种新产品新应用新架构(如模块化UPS、HVDC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谈DCIM、谈智能化、谈数据中心运营。
从技术上来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从关注建设过渡到关注运营的阶段。
而更大的变化,则是来自对商业模式和产业链的影响。
二、不容乐观的现实
有业内厂家的朋友曾经和我谈起互联网经济带来的数据量增长,并对数据中心的高速增长持乐观态度?我的回答则是,数据中心和你卖“硬疙瘩”的有什么关系?
谈起数据中心,大部分人首先想起的是云、大数据,然后是各种开源、各种系统、各种架构,资深一些的工程师还知道存储、服务器。。。。。。至于更底层的UPS、空调等供配电和制冷系统则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
数据量大爆炸、IT设备两三年淘汰一代的同时,“风火水电”(UPS、空调等)这些基础设施也只是在缓慢增长(约3%-5%)。以UPS为例,2013-2015年国内整体市场规模维持在40亿人民币左右,几乎没有变化。长达十年的生命周期已经稀释了大部分的数字增长带来的红利。
而新的玩家(比如一些家用空调厂家)还在不断进入,模块化UPS、HVDC等新一代的产品也在进一步蚕食传统UPS的市场。
对生产厂家来说,UPS、空调这种成熟市场的单一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也越来越薄。
三、“方案类”产品开启的产业链整合之路
这两年,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厂家的日子并不好过,比如国际厂商易达、艾默生均因为盈利不佳,被迫出售其电源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业务。
怎么办?想办法做大蛋糕呗。全球的UPS市场大概60-80亿美元,而“风火水电”这些基础设施的市场则超过200亿美元。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就成为不少厂家的选择。
换句话说,以前只卖UPS、空调、机柜等单一产品的厂家,现在提供整体方案,比如模块化数据中心,就是把所有的产品都搭配在一起卖,就像超市的大礼包、宜家的样板房一样。其本质,是将一部分系统集成和工程建设的界面纳入到产品销售里面。
好处是可以提升整体利润,比如某些产品竞争激烈,我就低价销售,某些产品竞争对手少,就高价销售。这样在整体上还可以维持个不错的利润。既做大了蛋糕,也开拓了新的销售领域,还增加了用户接触面,为以后更大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后面会提到)。
如果留意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年,几乎所有的机柜、UPS、空调甚至DCIM等原本提供单一产品的厂家,现在都开始提供模块化数据中心这种“打包”的整体方案。当然具体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自己研发生产,有的是采购后自行组装销售,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一样的。
模块化数据中心这种“方案类”产品的出现,迎合了厂家做大市场的诉求,也变相进行了产业链的整合。
四、这种方案类产品,在产业链资源整合的同时,也为资本的大规模进入铺平了道路。
传统的数据中心,从方案设计到工程建设再到运营维护,各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所以圈外人组建团队的难度很大,资本贸然进入的风险也较高。
但当厂家纷纷推出这种“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类的产品时,一切都开始变了。搭积木式的建设方式,标准化的规模复制,满足了投资方简单、快速、可复制的诉求。所有复杂的技术架构、标准协议、物理兼容问题都浓缩到一个个模块里面,对外行来说,只要关注这些“黑盒”的外部参数就行了。
对资本来说,虽然投资大周期长,不如互联网来得快,但长期来看盈利还是很可观的。如果再结合商业地产、智能生产、大数据什么的,妥妥一个涨停板啊。而对一些传统行业来说,数据中心也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机遇。
比如近年来,一些资本纷纷踏足数据中心产业,不少传统能源企业、钢铁企业,也纷纷收购、控股甚至自行建设数据中心,摇身一变成为各种云公司、大数据公司。
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也进一步刺激了传统厂家。几乎不约而同的,不少企业开始尝试从乙方向甲方的转变。比如贵州某数据中心,某机柜厂家以入股的形式参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上海某数据中心,某UPS厂家参与投资并负责后期运营维护。。。。。。
五、如果说共享思维主导了产业竞争的上半场,那么生态思维将主导产业竞争的下半场。
这里提到的还仅仅是基础设施层面,如果考虑到更上层的因素,数据中心产业的竞争,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多样化。未来的竞争,是多维度多领域多生态系统的竞争。不是厂家和厂家的竞争,也不是运营商和运营商的竞争,而是产业链和产业链、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竞争。
从底层的“风火水电”到上层的“公有云”“行业云”,从产品到方案,从设计到施工,从技术到机构,从建设到运营。全面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无论是厂家、代理商、集成商还是行业专家、运营商、业主,几乎没有人可以摆脱。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频繁出现的一分钱中标、0元中标政务云项目,就是一个信号:巨头们开始布局政务云(行业云)市场了。随着数据中心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加剧,基础设施市场也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当然,从行业维度来看,比如教育、医疗、金融(非四大行)等细分领域和垂直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
从产业格局来看:如果说上半场还是诸侯割据,大家互不侵犯的话。那么下半场就是合纵连横、跨领域跨行业开启群雄争霸模式。或许,是时候考虑一下你在哪个生态系统里面了。
六、生态VS转型之路
记得之前有位前辈说,再过二十年,电源还是电源,无非是效率高一点体积小一点。现在看来,这就像十几年前我们说“挣够100万就退休”“月薪过万就满足了”一样。只能说现实太残酷,当整个产业都在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上面说的是数据中心产业,其实对UPS的厂家来说,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能源基础设施产业的玩家。因为电力电子和功率变换技术的通用性,UPS厂家天然就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也获得更多的机遇。比如继华为在光伏市场取得成功后,诸多国内UPS厂家,如科华等也纷纷进入新能源和光伏领域。
另一个延伸领域,是充电桩。因标准制式、电动车性能、地方政策等问题,目前看来尚未大规模爆发,但前景乐观。不少国内厂家,如台达、易事特也开始进入该领域进行布局。
还有一个前景不错(或者更能忽悠)的领域则是智能路灯,因为可以同时和物联网、智慧城市、充电桩拉上关系,所以被不少人所看好。而HVDC这种技术,没有在数据中心领域大展拳脚,却歪打正着的在智能路灯等领域焕发了第二春。
有人曾问笔者,互联网发展、数据量暴增这些大趋势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到底会有什么影响?云数据中心的供电和非云的供电有啥不同?
数字时代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与其说是技术层面,不如说是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层面。从单产品到方案类产品,从孤立的行业到产业链整合,从分工明确到上下游、甲乙方的角色变化。对厂家来说,如果不能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或者在某个生态中占据有利地位,还是尽早考虑转型吧。
就像西游记一样,全本一百回其实只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没根脚的妖怪最后都被打死了。。。。。。
数据中心的下半场,或许我们需要做个有根脚的妖怪了。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