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G进入商用第二年,全球运营商快速部署,比如中国运营商今年计划建设55万个5G基站。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业界对2G/3G/4G的关注和讨论从未停歇。
在2月28日通信世界全媒体组织的“5G如何‘加速跑’”的主题线上沙龙上,来自三大运营商的嘉宾除了谈如何加速5G发展之外,均提到了4G/5G协同,表达了对4G网络的思考和重视。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所长丁海煜就表示,由于4G/5G共享2.6GHz频段,中国移动4G/5G将长期并存、协同发展。中国电信研究院移动通信研究所所长王庆扬指出,5G不会全面代替4G。
我们还发现,近日GSMA发布由中国联通牵头全球4G和5G产业共同制订的《面向5G的网络体验演进白皮书》明确提出4G LTE+5G NR,是5G时代目标网的形态。4G LTE将替代2G/3G,实现“减制增效”。
在5G炙手可热的情况下,政府、行业组织、运营商以及各大媒体等,却都在讨论2G、3G和4G,这是为何?运营商该如何推进2G/3G减频退网?4G与5G该如何协同发展实现业务效益最大化?就此,近期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线上深度专访了华为无线产品线副总裁曹明。
华为无线产品线副总裁 曹明
5G建网挑战:“四世同堂”压力大
“随着5G的到来,运营商开始面临2G/3G/4G/5G‘四世同堂’带来的站点资源不足、频谱受限、网络复杂、成本增加的挑战。”曹明表示。的确,在5G快速发展的同时,运营商已经深深感受到运营多张网络带来的上述压力。
第一,“四世同堂”让站点资源受限。增加5G设备需要更多的天面空间,但原有的网络设备几乎已经占据了所有的空间资源。此外,5G设备的叠加也给现有的电源系统造成巨大挑战。因此,目前站点资源已经成为5G全面、快速部署的最大障碍。
第二,运营商同时要维护4套接入网,2套核心网,2套传送网,网元多,系统复杂,问题定位难。且很多2G/3G设备老旧,耗电多,运维成本高。
第三,频谱是稀有资源,但低效的2G、3G尚占据着不少频谱。同等条件下,4G LTE的频谱效率是2G GSM的十倍以上。基于竞争和体验的需求,运营商需要将更多频谱迁移到4G/5G、不断提升频谱效率,以提升网络在5G时代的竞争力。
第四,投资收益的压力。随着LTE的全面发展,2G/3G用户开始减少,一些市场已经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据北方某省运营商统计,2019年2G GSM网络的运维成本占比近1/3,但带来的收入占比不足2%。
对此挑战,曹明提出了“一退一协”两个建议:一方面为加速5G商用部署、提升网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应加速2G/3G减频退网;另一方面,未来目标网是由4G+5G构成的极简网络,运营商应协同发展4G/5G,发挥“1+1>2”的优势,打造最佳效率和性能的网络,为用户提供极致体验。
这两点已经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和运营商认可。2019年10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2G、3G退网的条件已逐渐成熟,鼓励运营企业积极引导用户迁移转网,将有限的频谱资源和网络资源用到5G、4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当中,整体降低成本,帮助用户降费,提升运营效率。
应对之策1:加速2G/3G减频退网
我们发现,2G/3G规模关网的潮流已经到来。随着4G已经在全球普及,有100多张网络已经计划或实施2G/3G减频退网,以简化网络,提升投资效率。
据记者了解,在中国,中国移动已经对2G(GSM)减频和3G(TD-SCDMA)退网,加速4G/5G协同发展。中国电信正推动CDMA(2G和3G)退网,发力VoLTE迁移2G语音业务,要求5G终端不再支持CDMA。中国联通在部分区域推动2G退网,鼓励2G用户升级到4G,将2G频谱重耕用于4G和5G。
从全球看,日本的运营商在建4G初期,就关闭了2G,在建设5G时,开始启动3G退网。瑞士的运营商计划2020到2021年关闭2G以获得更多的站点资源和频谱部署5G。印度Bharti宣布到2020年将关闭22个州的3G网络,并加大对4G网络的投入,迎接未来5G的快速部署。英国EE加速做厚4G,提升4G网速来支撑5G的用户回流体验。
不过,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2G/3G减频退网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除需要得到监管机构的同意或者通知外,关键是要解决2G/3G减频退网前所承载的业务迁移的问题。2G/3G网络依然在语音和物联业务方面发挥余热,减频退网的前提是4G网络能把这些业务承接过去。其中,2G/3G语音主要靠4G网络的VoLTE;物联网主要靠NB-IoT和eMTC。运营商需要确保语音、物联业务在迁移后“接得通、接得快、体验好”。
正如通信行业专家金峰所说,2G/3G能否放心“退休”,主要看它们的“接班人”能否提供一致性的服务,是否已有足够多的用户完成了网络的迁转。
未雨绸缪:多措并举迁移2G/3G用户
“对2G/3G退网,运营商提前做好准备十分关键。”曹明告诉记者。2G/3G关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未雨绸缪”,运营商应该在政策、网络、业务、用户方面提前布局和规划。曹明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第一,策略和政策上的准备,提前明确减退计划、制定相关措施;第二,网络上的准备,保证4G网络覆盖不弱于2G/3G;第三,业务上的准备,包括开通VoLTE和NB-IoT业务;第四,用户迁移的准备,以适合的方式完成2G/3G存量手机和物联用户的迁移。
一个好消息是,对2G/3G退网,产业已经做了不少准备。据了解,一方面针对语音业务的迁移,全球超过200张4G网络开通了VoLTE服务,2018年后新出的4G手机,超过90%支持VoLTE。针对被动退网用户,中国电信集团市场部副总经理陆良军提出,中国电信正在推动百元价位VoLTE手机发展。
另一方面,针对物联网业务从2G向NB-IoT迁移,从全球统计来看,已有连接数超过80%集中在车联、智能单车、金融POS以及设备监控这四大应用。而这四大应用都已经进入全面替代周期。据悉,NB-IoT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2张商用网络,芯片模组价格追平2G,2020预计模组价格在2-3美元左右。目前NB-IoT连接数过亿,涌现了4个千万级、7个百万级应用,并且已经被ITU接纳为5G LPWA物联候选技术,前景一片光明。
针对其他替换难度较大的2G/3G用户和业务,运营商可以采取保留一张薄网或与其他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实现退网。
应对之策2:建未来极简网,推动4G/5G协同发展
从投资、建设进度和用户发展来看,5G实现全网覆盖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运营商还需推动4G/5G协同发展。目前看,4G/5G长期共存已成为业界共识。
2019年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多次表示,中国移动提出“5G+”计划,推动5G+4G协同发展。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会统筹推进4G和5G协同发展。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表示,4G和5G网络将长期并存。
之所以运营商重视4G/5G协同,是因为如下这三大好处。
第一,网络协同,5G永久在线。在5G NSA组网下,4G跑信令、5G跑数据,选择一个良好覆盖和体验的4G锚点才能保障5G用户永远在线,实现100%可接入。在SA组网下,利用4G丰富的网络基础信息,实现5G快速返回,无缝互操作。
第二,体验协同,千兆体验。在5G建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4G将作为一张“托底”的基础网络,会是承接语音、物联以及个人移动宽带数据业务的基础网络。
中国联通牵头的《面向5G的网络体验演进白皮书》中提出全球运营商共同理解:5G带来极致体验,但4G网络能力也需进一步提升,否则5G用户离开NR覆盖区后,业务的延续性无法维系,将影响用户的综合感知。
统计显示,在英国和韩国,一些5G频谱资源处于劣势的运营商,通过4G/5G体验协同方案(EN-DC)大幅提升5G用户体验。
第三,频谱协同,一网两用。5G终端渗透率的上升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存在部分区域5G轻载的情况,与此同时4G业务因为拥塞导致体验下滑。对此,运营商可以通过动态频谱共享方案,在不影响5G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把部分5G频谱动态共享给4G使用,释放被压抑的流量并提升用户体验。
“4G/5G协同发展的实质是网络和业务的协同发展,通过1+1>2,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曹明表示。而对于运营商移动网的发展,华为从以下三方面提供助力:
第一,在终端层面,华为联合产业伙伴加速4G终端成本的降低,包括已实现NB-IoT模组成本与2G持平,有效支撑NB-IoT全面接棒2G物联业务。
第二,在网络层面,华为基于SingleRAN平台,提供Lean GSM、CloudAIR、SuperBAND以及PowerStar等多种方案,助力运营商加速2G/3G减频退网、实现4G/5G深度协同。
第三,在商业层面,华为基于与全球运营商合作的丰富经验,提供构建未来极简移动网的商业与网络咨询服务,为运营商2G/3G减频退网和4G/5G协同发展提供端到端的方案与服务。
记者观察:减制增效,势在必行
2G/3G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问题,减制增效是普遍认可的国际经验。为了发展5G,实现5G引领,业界已经就2G/3G退网、4G/5G协同达成共识。尤其是对4G/5G的协同发展,业界意见高度一致。
现在主要问题是,运营商该在什么时间节点、用何种方式保证原有用户体验不下滑的基础上,加速用户迁移,推进“减制增效”。在明确未来移动极简网目标下,运营商可以重点评估2G/3G网络投入与收入的情况。关键是节奏的把握,运营商应提早制定策略和计划,变被动为主动,重耕高成本、低效率的老制式网络,为5G加速商用“减负”。同时,运营商需要进一步提升4G覆盖,夯实基础网络,与5G协同发展,为5G价值兑现“提速”。
目前看,在VoLTE/NB-IoT的网络、终端和生态成熟背景下,运营商有序退网的条件已成熟。我们呼吁,为了尽快拥抱5G,运营商需加速2G/3G退网和推动4G/5G协同,轻装前进,利在当下,赢在未来。
责任编辑;zl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