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电视从业者,我认为4K这个概念将会是电视机在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就详细谈一谈。
对于电视行业,这几年真是各种吸引眼球:从2012年的3D电视普及,再到去年的智能电视爆发,那么对于已经到来的2014年,将会是哪个词唱主角呢?
海量视频?显然不会是:从12年下半年开始,六大国内厂商就已经是海量视频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个海量再大也逃不出国产连续剧,大片和美剧这三个范畴,可以说提供好了这三部分内容,主要的用户就已经能够满意了。
曲面屏?还没到时候:因为国内厂商们还正在研究怎么把屏幕变得更弯曲,目前的弯曲度所带来的体验还暂时停留在噱头阶段;在曲面上,2014年的主角是LG和三星,只不过加上了这个参数的电视,直接就奔向了高大上的价格区间。
OLED?好东西,但是目前他太贵了:即使LG把55寸OLED从6万降到了3万多,那也只是土豪们的卧室尺寸而已;国内厂商没跟上,市场上就不会有大规模的OLED推广大潮。想要在国内形成规模,2015年国庆节再见吧。
那么4K呢?从去年五一到今年年初的CES,4K这个词就不断地出现在各种电视发布会以及新闻报道中。的确,他太吸引人了:3840*2160分辨率,2K(1080P,FullHD)的4倍清晰度,已经完全是飞跃了。用户喜欢他,因为电视的本质就是提供质量上佳的视频观看体验;传统电视厂商特别是外资电视厂商也是喜欢他,毕竟,它的出现能够更好地凸显外资电视长久以来的先进的屏幕技术特点;国内的厂商更是喜欢他,那是因为马上又可以多了一个卖点开始下一轮的市场血拼了。
4K这么好,那我们马上把他普及了吧?别着急,“路漫漫其修远兮”,上路之前,还是先想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关于屏幕技术方面的上一个卖点-3D所走过的心酸之路。
3D电视出现于2010年,当时只是少部分外资厂商顶级产品的独特功能。2011年,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偏光式3D的出现,帮助国内品牌们迅速获得了在营销上向外资品牌叫板的权力。
2012年1月无疑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广电总局推出了3D实验频道,开始从内容源头来推动3D的发展。当年的春节晚会,索尼帮助央视实现了3D直播。产业链从头端到终端都有了,一时间,3D产业的兴旺感觉指日可待,业内也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大杀四方一番。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期盼中的好日子并没有如期到来,电视的智能化很快就吸引了更多的眼球:这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免费内容啊,谁会不喜欢呢?
但是,3D真的是被智能抢了饭碗?我们说这个屎盆子还真不能扣在智能的脑袋上。
3D技术先天就有缺陷:两种3D技术,都有着各自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主动快门方式的3D,最初沉重的眼镜重量,昂贵的眼镜成本,长时间观看的视觉疲劳,对电视屏幕刷新频率有着较高要求,13年之前只有技术实力强大的索尼和三星一直坚持着主动快门技术;对于偏光式3D,分辨率减半是硬伤,画面偏暗,3D立体感差。同时由于被动的门槛低,造成有些厂商3D电视的口碑很差,尤其是劣质的眼镜给用户带来的伤害,也给3D的口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3D是个体质较弱刚出闺阁的林黛玉,但是国内残酷的市场竞争等不到她长得更结实点就把手伸向了她,市场上充斥着是主动快门与偏光的相互诋毁。所有人都把3D当成一锤子买卖,没有人真心关注推广3D最最核心的内容这块。内容这块的积累是资金、设备、人才、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从内容源来讲,如果是好莱坞大片,影院的3D效果远胜电视。而目前国内能够稳定提供的,只有一套3D试验频道,每天充斥着各类小品以及访谈节目,意义何在呢?
综上,3D已经是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那么对于3D电视成功与否,还有必要讨论么。
回归正题,我们深入讨论一下4K,虽然对于用户而言,4K意味着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是4K会否重蹈3D的覆辙,最终成为又不叫好又不叫座的伪需求了呢?
4K,说的是清晰度的事儿,最终还要归结到内容上来,我们就先看看,4K的内容在哪里吧。
首先说说国内生产的内容,去年乐视在一系列发布会上制造了N多个噱头以后,各种颠覆各种劲爆之中其实还埋下了一个伏笔:记得乐视影业签下张艺谋的事儿么?张艺谋在乐视影业拍摄的第一个新片《归来》,将使用IMAX4K的技术,这也会是国内第一很可能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商业运作的4K清晰度的影视作品。
接下来我们直奔美国,看看影视作品的商业天堂是如何拥抱4K的。相比较国内一窝蜂的2K转4K,好莱坞作为内容源头还是做了点实事儿的。鼎鼎大名的索尼影业,已经成为了4K的先驱,从13年开始,《神奇蜘蛛侠》,《007打破天幕危机》,《普罗米修斯》和《霍比特人》等热卖大片已经采用了4K摄影机进行拍摄,目前至少有了两位数字级别的原生4K内容,相信至少从势头上来说,应该还是好的。
除了索尼影业作为传统电影公司的代表以外,OTT服务商同样不甘落后。祖上还是经营录像带出租生意的Netflix,把《纸牌屋》包装成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挖掘的典范,虽然不久就被揭了老底,但很快就披上了另外一层光鲜的外衣:今年夏天的时候4K版本的纸牌屋将会发布(我就奇了怪了,没事儿弄个《纸牌屋》和《绝命毒师》的4K版本干嘛,木叔和老白这一脸褶子有必要看这么清楚么,《维多利亚的秘密》呢,这可是刚需啊!!!),还有一个潜在的对手则是杰夫贝佐斯拥有的Amazon,这同样是个不差钱的主,4月初即将高调抛出自己的机顶盒业务,届时4K内容也将会成为与其他在线视频服务的主要竞争方向。
因此,虽然目前的内容积累尚处贫瘠,但几乎所有成功的视频服务商们,都开始在4K内容上聚焦。
谈完内容,接下来说说技术。由于4K视频在分辨率上已经现在1080P视频的4倍,因此在体积上自然也会是1080P视频的至少4倍,想象一下这样的容量已经不可能是蓝光光盘能够覆盖的范围,因此,4K视频的储存和传输都会是大问题,好在OTT服务商们几乎都是以技术精英的身份出现的,例如著名的HULU已经在远离美国本土以外的北京建立了研发中心,而且团队人数还不少(威武我帝都码农啊),因此作为内容提供者他们会比消费者想的更早更多,毕竟CDN和存储是白花花的银子,无论如何都要节省下来的,而想要达到节约的目的,无非就是两个办法:开源和节流,在开源已经没有可能性的前提下,给4K视频减个肥,似乎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因此H.265闪亮登场!
作为新一代的视频编码标准,H.265继承了前辈H.264的光荣传统并且更进一步,理论上能够继续将H.264视频压缩到原先的一半大小并且可以支持4K乃至8K视频,这样就为互联网传输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自从2013年初问世以来,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商们例如Broadcom以及高通等等都已经争先恐后的推出了支持硬解H.265的产品,寄希望能够搭上4K视频的顺风车,在TV的SOC(SystemOnChip)领域好分得一杯羹。
压缩技术成熟了,那么问题随之而来:往哪儿去找内容呢?就按照每年这些屈指可数的原生4K影片显然是不够的,于是这就牵出了另外一项技术:2K转4K。这项无可奈何的技术的出现,倒还真不是为了忽悠用户,试想一下就按照现在原生4K影片的生产速度,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根本没办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说与其让用户在4K屏幕上观看那被拉伸后的2K内容充斥的颗粒感,还不如通过良好的插值算法让画面尽可能做柔和一些,当然,这样的算法虽然4K做不到但是2.5-3K好好努力一下还是有希望的:国内的各大电视厂家目前对于自己的4K电视也基本上都支持了这个功能,只是按照算法的好坏体验也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Sony使用了Xreality4KPro的芯片以及算法方案,这个算法的特点在于对于填充点的的计算是会参考数据库中既有的数据来完成填充,而并非单独根据周围点阵的颜色进行判断(索尼真是老实啊,这要是国内的厂商不得立马把云和大数据这俩新概念拉上开始忽悠啊),从算法上已经领先了一步。对于2K转4K,其实打个这样的比方大家就明白了:虽然说后天整容给人感觉不会有天生丽质那么完美,但总比看着满脸麻子强吧?
内容和技术都到位了,建立合适的商业模式,则是将4K技术落地最关键的一步。由于中国大陆其实已经成为智能电视最发达的地区,我们先从家门口开始研究一下现在智能电视上视频服务的商业模式吧:电视机生产商们首先要从国内的七家牌照商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一家,解决合法的问题,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自身需要进行选择,是只需要牌照商所提供的内容,还是继续到优酷搜狐爱奇艺等等互联网视频网站中去继续更多的视频内容(不过这样的情况也使得在PC以及移动平台已经出现的内容严重同质化立刻在电视上生成了一个新的拷贝);而从欧美来看,智能电视还停留在“App就是内容”的思路下,在某智能电视平台上,用户可以随意下载各大视频内容商如HULU,Netflix等提供的应用,从内容角度相对而言有较大的灵活性。
但从4K内容开始成为视频流媒体服务的一部分开始,商业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有内容具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索尼在美国已经发布了自己的4K终端FMP-X1,以机顶盒的形式存在,其价格高达699美元,但是699美元只是该机顶盒的硬件费用而已(别以为其中有490美元是一年的影片费用哦,这490怎么来的,你懂的),租用或下载一部4K影片,用户还需要花上7.99美元或29.99美元的价格(如果相比较美国平均不到8美元的电影票价而言,这个价格就很难说是便宜了)。
FMP-X1复古的电影胶片的外观设计,索尼的ID设计真是让人敬佩啊!
相对于国外对于版权内容的重视,国内的商家当然不可能采用这种昂贵的设备定价加昂贵的内容价格的商业模式,但对于4K内容所带来的高昂的视频服务成本(版权+存储+CDN),还是需要找一个合理的方式来消化,那么我们考虑,可能会有两种商业模式在目前来看是可行的:
其一,视频服务与视频设备的捆绑销售
各位网友不用笑了,你们说的没错,这就是某Jabs的套路:首先把电视爆出一个X999的惊爆价来,然后再告诉你很抱歉你还得同时花490或者980买上我一年或者两年的视频服务……平心而论,在保证了低价格依然能够带来符合标准的产品质量以及对于消费者而言认为“值得”的视频服务价格的前提下,这样的捆绑销售倒也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在这里我们不评论贾布斯发布的销量,单谈从已经翻了好几个跟头的股价上就能够看到资本市场对于这一商业模式的认可。
作为证券市场上的运作大师,贾布斯当然继续的需要更多的“噱头”以让股价继续保持一个良好甚至是激进的速度持续飙升,这时4K就成为在2014年能够被爆炒的一个新的概念。从乐视自身来看,相比较其他互联网视频网站还具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乐视影业,这就使得乐视电视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上游内容供应商的关系,获得更多首发甚至独占的4K内容,我们相信在今年4月的乐视发布会上,4K这个词应该会有一席之地。
其二,与运营商的捆绑销售
在过去的2013年,OTT这个词儿火爆了整整一年的情况下,运营商们成功的当了一次最佳配角:被OTT的那个。但从4K内容开始出现的时候,运营商的机会出现了:带宽?没事儿,我的带宽我做主啊!CDN?没事儿,我这随便放服务器啊!运营商之前苦心打造的基础网络,算是第二次焕发了生命力,大量的闲置带宽简直就是为4K这个流量老虎准备的一样,这样运营商和4K视频提供商们一拍即合:运营商出内网带宽资源,视频提供商与电视厂家将内容整合后,在广电渠道以捆绑销售的方式,将电视机、广电宽带服务和视频包月服务打包卖给消费者。
有人可能会担心广电运营商是否能够及时调转船头去拥抱4K,其实我们想说现在已经不是广电运营商去考虑变不变的问题,而是要直接考虑如何尽快变的问题,即使我们退一步来说,广电运营商还受到政策的限制,但电信运营商拥有着比广电更大的灵活性,完全可以首先从电信运营商入手:前不久,百视通已经宣布了4K盒子正式上市,作为同样运营上海IPTV的百视通,如果可以配合由上海电信,采用宽带捆绑的方式共同推动电信宽带以及4K盒子产品,那将会是一个绝佳案例。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