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失智老人走失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老人的安全成为不少家庭隐忧。当具有定位等一系列强大功能的智能手表、手环一经上市,迅速引爆市场。然而,这期间,智能手表、手环市场的乱象也一一凸显,花钱买“省心”似乎并不那么简单。
智能手表手环 让儿女省了心
家住南开区的王大娘今年76岁,近几年有5次走失的经历。她的女儿潘女士说,母亲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家人稍不留心,她就会自己上街回不来,有一次竟然自己坐车到了东丽。每次母亲走失,家人都会发动亲友四处寻找,心力交瘁。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买了一个具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环,这可让他们一家人省大心了。
“您看,现在我妈就在家里,一上午哪都没去。”潘女士点开手机上与手环连接的APP,向记者展示起来。潘女士告诉记者,智能手环不仅可以让她随时查看老人的位置,此外还有救助呼叫、服药提醒等功能,并设有“电子围栏,智能预警”功能,一旦老人脱离安全区域,手环会自动报警,同时实时传输到手机APP通知到家人。
近年来,以智能手表、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智能型养老设备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家住在河西区的张大爷,情况更为严重。他独自生活,好喝酒,经常醉醺醺从家里走出去,好几次都是被邻居送回了家。“两年前,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他就我一个儿子,我常年又在北京,接他过去,他就是不同意,我这一天老是提心吊胆,就怕他出什么事。”张大爷的儿子对记者说,“有了智能手表就方便多了,上次我爸在家里喝酒摔倒了,我的手机马上就接到了自动求救电话,我于是赶紧联系住在附近的邻居过去看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采访中,很多市民对智能手表、手环表示出了青睐,他们认为通过GPS定位可以让家人随时检测老人的行踪,不用再担心老人走失或出现其他意外,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市场火了之后:
从业内巨头向中小企业蔓延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本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在全市户籍人口中的占比已超过22%,这意味着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
当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恰逢全球老龄化浪潮来袭,两者叠加,智能化养老应运而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手段为破解养老难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在内的可穿戴智能型养老辅具愈发引人关注。
一位从事智能硬件研发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可穿戴型养老设备的研发十分迅速,已由最初的几家国际互联网巨头向中小企业蔓延,国内由奇虎360、小米、中兴公司领衔,大大小小的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智能手表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触发了一些传统的钟表行业的整体思考,纷纷转型升级加入到智能手表研发生产行列。以电子产品扎堆的深圳来说,就聚集着至少300家智能手表、手环公司。
据有关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国内可穿戴设备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智能手表逐渐显示出比智能手环更强大的吸引力。有权威机构预测,到今年底,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突破1亿台,到2020年之前,每年以不低于20%的增长率迅速攀升。虽然在这一庞大的市场规模中,老年群体的消费数额并没有准确地细分,但是我国空巢老人、失智老人以及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长的事实,成为不少厂商进军老年可穿戴领域的主要动因。
这些毛病让人不放心
1功能外形差不多离了智能手机用不了
“千人一面”还是个“伪智能”
利用半天时间,记者决定对老人智能手表、手环这一新兴产品进行深入了解。在走访了几十家网络店铺后记者发现,几乎每一家店铺对智能手表功能的宣传都差不多。“准确定位”“防摔报警”“血压心率监测”等,这些功能成了智能手表千篇一律的“老三样”。
除了功能的雷同,一些产品的“长相”也都十分相似。在多家店铺记者看到,除了品牌、价位不同以外,外观、形状、颜色甚至诸多细节都相同的产品不在少数。“长得都差不多,这让消费者从何下手啊!”记者不禁感叹。
对此,一位拥有多年电子产品推广经验的业务经理十分无奈,目前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到位,很多产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功能雷同、外观相似,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智能手表、手环等设备存在着同质化的问题。而同质化又暴露出产品缺少杀手锏级的技术,归根结底还是创新力不足。
此外,以“智能”作为最大卖点的可穿戴设备,在很多人眼里成了“笑点”。一位智能产品的资深玩家毫不避讳地对记者说,现在市面上很多手表、手环,特别是高端大品牌,其功能必须依靠另一款智能手机才能实现,如果离开了手机,一切功能都无从谈起。该人士认为,如果非要把它和智能扯上关系,那么也只能说是“伪智能”。
据记者了解,智能手表、手环的各种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蓝牙将手表、手环与手机相连,在一定距离之内,其功能能够得以体现;还有一种方式,有的手表自带SIM卡,插上SIM卡后,同样具备定位、防摔报警等各种功能。
2几十元到上千元差价高达几十倍
山寨品横行低价背后是低质
市民刘先生的父亲今年83岁,从老家到本市生活已经3年多了,但仍然对大城市的道路、环境不能适应,刘先生白天上班时不免为父亲担心。最近几天,刘先生一直流连在各大网络数码商城为父亲挑选一款合适的智能手表,希望能随时随地了解父亲的情况。“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智能手表价格相差也太悬殊了吧,最低与最高价格差价近30倍,功能都差不了多少。”刘先生看到琳琅满目的手表一时间无所适从。
记者进入某网络购物平台,在搜索栏输入关键词“老人智能手表”,上万个商品列表展现在眼前,价格从70多元一直到2000多元不等。记者分别进入两家店铺,发现同样具有通话、定位、心率监测、一键求助等功能的两款手表,一个标价299元,另一个却是1599元。
对于价格落差如此悬殊的原因,一位互联网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对记者说,决定智能手表价格的几个因素首先是品牌知名度,品牌价值不同,价格也不一样;其次从表面看虽然智能手表的功能都差不多,但是其精度却有着很大差别,比如抬手亮屏这个细节,一些大品牌、质量好的手表可以做到100%,而有些手表却是在不该亮屏的时候也亮屏;此外,各品牌在研发的投入上也是千差万别,有些公司使用的是公版公模,最多改一个APP就上市销售,这种手表犹如手机的山寨机,成本很低。基于以上三种原因,在一些网络商城花一两百块钱也能买智能手表并不奇怪。
这种手表消费者使用起来会有什么问题?市民陈小姐向记者讲述了她的经历,去年春节,她在购买了某品牌的手机后,随机赠送了一款价值228元的智能手表,拿到手后感觉手表做工有些粗糙,表带的注塑有些毛刺,在用了不到一个月后,手表就开始无缘无故关机。“一分钱一分货,别看表面都差不多,背后的品质真的是千差万别。”陈小姐颇为感慨。
3续航短、适用性差用户黏性低、夸大功能
四大短板广受消费者诟病
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在快速“圈粉”的同时,续航时间短、适用性差、用户黏性低以及医疗功能的可信度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短板也被广大消费者诟病。
市民苏小姐向记者抱怨,今年3月份她购买了一个智能手表作为父亲的生日礼物,本以为两千多元的手表质量应该不错,但是谁知道刚戴上,电池就出了“问题”,续航时间最多两天,有时简直就是“一天一充”的节奏。“太不禁用了!”苏小姐向多位用户以及商家了解情况后,发现她遇到的问题十分普遍。
一位专门研究电池技术的工程师坦言,近年来电子科技突飞猛进,但是电池技术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不仅是可穿戴设备,就连主流智能手机也不得不通过扩大电池容量来延长续航时间,虽然说时不时出现一些新技术号称能够彻底改变可穿戴设备的续航时间,但是也都只是实验室数据,从实验室到投入商用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当前还需要下大力量补齐这块短板。
老人智能手表、手环的发展前景虽然被很多人看好,但是很多真正使用它的群体并不太“感冒”。“感觉没嘛用!”“这么小的一个东西,上面的按钮我都找不着,用着太费劲了!不适合老年人。”“这东西太复杂了,还得有智能手机作为辅助,我哪会用啊!只能拿它当手表。”在采访中,不少老年人坦言,自己的手表、手环是儿女送的,只戴了几次就压箱底了。市民安大娘找出她的智能手表给记者看,记者使用后发现,这一款面向老年用户的产品安装了最新的安卓系统,由于屏幕只有两英寸加上没有很好的优化,用起来对视力不好的人来说是个考验。
“黏性差”“难以持续使用”成为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一大瓶颈。国内某知名互联网科技企业做过一个调查,《2014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完整报告》显示,有42%的手环用户目前已不再使用该产品,近一半用户在1个月内就已流失。
一些消费者购买智能手表除了用来定位,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主要是看中智能手表的一系列医疗功能,通过可穿戴设备随时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很多人的愿望。浏览多家网络店铺,记者发现,大部分商家宣称智能手表拥有“24小时血压测试”“心率检测”“血糖检测”等功能。记者进一步询问:“这些数据能够被医院承认吗?”“这只是日常监测,不是诊断。”一位店铺老板对记者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商家宣传的那些功能,炫酷的成分居多,实际上没有商家敢说智能手表提供的数据能给医生作参考,商家大多是在画饼、在讲故事、在布局。医生在诊断时能够参考的数据,应该是出自医疗级的器械,必须拥有国家的相关资质认证。不管商家宣称他的手表拥有多么强大的医疗功能,如果没有取得国家医疗器械方面的相关认证,也只是一款多功能手表。据该人士介绍,目前几乎所有智能手表都没有取得此方面认证,因此其医疗功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引起关注。
相关规范标准
目前尚未出台
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子女希望有一定的智能产品以便更好地监测父母的身体状况,但只有4%的人群真正为父母购买了手环类智能产品。这一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人们对智能产品的认可程度。
“现在不少小厂家就是弄些零件来组装,谁都不愿意在研发和品质上下功夫。”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很多智能手表公司是由智能手机公司转型而来的,一些人不由自主地将手机行业的一些“坏毛病”带了过来,因此,这一行当前的发展状况与最初智能手机的兴起极为相似,热闹光鲜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各种各样的乱象,虽说进入该领域的厂商多如牛毛,但在老年群体中,真正有影响力的产品并未形成。
据记者了解,作为一种可穿戴的智能设备,目前国家对智能手表、手环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准入标准的缺乏,是导致目前市场混乱的原因之一。
针对无标可依的现状,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从2014年开始,可穿戴智能型养老设备才大规模兴起,到现在仅仅两年时间,作为新生事物,智能手表、手环还无法准确地归到哪个具体领域内。另一方面,标准、规范的制定有个过程,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智能化节奏。在采访中,对于标准建立的问题,很多业内人认为并不容易,对于某一行业而言,仅仅出台一个标准也许不是最难的,更多繁杂的具体化工作可能是一整套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据有关媒体报道,智能型养老辅具相关标准的制定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近年来,民政部一直在加强标准化建设,考虑到实际工作的进度,虽然还没有提升到标准的招标,但是已经纳入“十三五”的工作规划。
业内人士建议:
开发核心功能推出系统平台
在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表示,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无论是从消费市场还是业界生态,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消费者仍在持观望态度,为这一行业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摒弃以拼凑、山寨以及坐等应用平台兼容与开放的心态做硬件,要想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里快速建立优势,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是关键,开发产品的核心功能,让更多个性化产品、有杀手锏技术的产品问世。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钟表协会或产业协会牵头,联合推出智能手表的专用系统平台。发挥相关企业的力量,同时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围绕智能手表的系统平台、目标安全、数据采集等方面,展开专业服务,并由此构建相应的盈利模式。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