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的VR元年伊始,各种头戴显示产品就开始引发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众多高科技企业也纷纷推出形状各异的产品。从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到MR(混合现实技术),让我们的虚拟世界与真实场景不断得到融合与增强,尤其是MR,其在AR的基础上对虚拟图像的精准空间叠加与追踪定位进行升级,达到了让人真假难辨的效果。
以智能穿戴产品为载体的虚拟&现实技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广被认为是未来人类切入智慧生活的重要入口。
在智能空间的数字世界里获得个性化
4大优势让智能眼镜潮流涌动
与手机、电视、电话、电脑等传统人机交互形式相比,智能眼镜的4大特性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被寄望于成为未来人机交互的新典范。
①提供高清视频图像。VR主要提供虚拟视频图像供人机互动,适于在游戏、仿真模拟等场景下使用,而AR和MR则可将虚拟的文字、视频等信息叠加于真实的场景图像中,让人直观地获得场景信息;
②以第一视角获取信息。智能眼镜通过真假难辨的虚实融合,从第一视角将信息叠加增强,人们所聚焦场景的属性与意义、价值将会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给人以震撼之感,这是其他信息展示方式所不具备的;
③释放人的双手。在智能眼镜的赋能下,人们在不需要双手加持就能非常轻松地获取到所需信息,从而解放了双手,让人可以在智能眼镜的配合下,可以完成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情,如维护、操控、培训、手术、理货、捡货等;
④随时随地可移动展示。与固定在墙上的显示屏不一样,戴在头上的智能眼镜能随着头部的移动而移动,让信息永远在眼前,是信息来找人,而不是人去找信息,通过不同的虚实结合策略,人们将获得不同的视觉体验,不再受固定场所与视角的限制。
正是这4大特性,让智能眼镜与众不同而科幻,“其最大价值就是可以通过直观性的、可视化的方式把信息呈现在眼前,智能眼镜看向哪里,我们就可以获得哪里的资讯。”品臻联合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祥进一步展望:“智能眼镜集不同设备的操控方式于一体,通过人机互动可以实现许多不可思议的操控,如在家庭中,戴上智能眼镜我们将不再需要遥控器就可以控制各种电器,也可以通过智能音箱对窗帘、电视等各类设备下达指令。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一个没有面板、没有遥控器、没有电视机、没有投影机的世界,我们也不再需要手机,因为这些设备的功能,都可以在智能眼镜上得以实现,而且更灵活、更直观、更方便。”
智能眼镜的优势越来越获得人们的认可,腾讯CEO马化腾也发出了“‘眼镜物联网’将有可能取代微信”的论断;不仅如此,华为、谷歌、苹果等大批巨头更是纷纷加入到智能眼镜产业中来,共同推动这一未来交互体验方式的发展。
未来是个没有遥控器、显示器的世界
不要再让用户因为体验不佳而失落
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壮大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智能眼镜也不例外,虽然其前景非常美好,但我们仍需面对当下发展不畅的现实。
智能眼镜推广宣传的本意是让人们了解智能眼镜的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让社会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AR、MR产业的研发,让我们的智慧时代早日到来。但过早的预告宣传,让智能眼镜一经面世即引动行业跟风,发展初期的混乱局面引发行业的应用深度、技术沉淀过于急躁,由此带来的体验不佳让使用者降低了对智能眼镜的信任度,部分短视冒进的智能眼镜厂商因此被迫退场,元气受损已是不争事实。
不过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智能眼镜诞生至今只有6、7年的时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手机等具有数十年研发、应用经验的成熟产业相比,智能眼镜还有很多需要持续改善、优化之处,如硬件形态、网络传输、内容采集与呈现、场景应用、电池效能、光学质量等,都需要产业重新沉淀与规划。
品臻张国祥发表“智慧空间的AI+中台布局”演讲
品臻张国祥指出,智能眼镜是一种跨界整合的技术应用,其本身对应用来说就是挑战,跨界整合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合作双方对彼此专业领域的供、需互不熟悉。其以医疗案例介绍:医生知道自己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当接触到智能眼镜后,对其展现出来的技术优势非常震撼,期待能引入并解决其面临的问题;不过智能眼镜厂商并不了解医生的需求痛点,在没有彼此深入沟通的情况下,很难将智能眼镜的优势在医疗应用中发挥出来,就会让医生形成期待与落地之间的落差,导致体验不佳。
就现阶段来说,让智能眼镜落地的最佳解决办法就是要企业与客户之间彼此增强沟通与信任,投入更多的资源来逐个攻破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智能眼镜的应用体验才会逐年变好。
CES翊视皓瞳展台人潮涌动
站在全局高点,“智慧空间”应运而生
从虚拟的VR开始,人类就在不断探索如何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AR、MR的提出与落实,都是在逐步验证这一过程,佐臻集团董事长梁文隆认为:“AR、MR的技术带有空间定位的属性,是一种对空间理解、交互的技术,是虚、实一体化的自然直观展示。”
Google主推的AR和HoloLens主推的MR,虽然历经5年的发展,但都没有获得成功,与此同时,市面上形形色色的智能眼镜也都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针对这一产业发展现状,佐臻集团分析后认为,智能眼镜不应孤立存在,需要利用边缘计算、空间定位、毫米波雷达等先进技术与众多物联网技术关联,必须搞清楚智能眼镜与虚/实空间的关系,否则就无法形成互动,也就失去了体验的价值。在梁文隆看来,智能眼镜体现的是“人在看外面的世界”,但其实在空间中,外面的世界也需要“看”人。
现实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从Smart City 1.0到Smart City 3.0的发展历程,数字化需求激增,刺激人类社会不断向以Smart Spaces(智慧空间)为典型特征的新阶段发展。
基于以上痛点,佐臻集团引入了Smart Spaces的概念,开始研究虚/实空间的特性与关系、应具备的要素,以及智能眼镜在虚/实空间中可扮演的角色后,在业界首次提出了“智慧空间”的应用前景,并将其重新定义为:“嵌入计算机、信息设备和传感器的人类生活、工作空间,是集使用者、环境、设备和服务为一体的人机交互系统。”
佐臻集团董事长梁文隆
以可视化构建人机交互生态
智慧空间具有三大特征:
①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基础:个人便携设备与空间的无缝衔接;
②数字孪生的存在形式:用户可以便携地与各种信息源交流;
③全感知体验的交互方式:用户动作和目的被感知、被理解、被预测。
智慧空间的实现,需要依赖生态链体系相互协作。现阶段,智能眼镜在硬件层面尚未实现标准化,更不用说去满足各行各业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是目前智能眼镜在体验上很难满足各类型客户需求的根本原因。
在智慧空间中,以AR为代表的智能眼镜更多的是一种算法,梁文隆认为:“智能眼镜需要云管端连通,才能够变得智慧,AR跟AI是一体两面的,AI离不开AR。”AI初创公司也意识到了智能眼镜这一入口的重要性,纷纷寻求与佐臻集团等智能眼镜公司开展合作。
AI的第一步就是让物与环境智能化,即便推出机器人,也是帮助人类去改善人类做不到的事情,而不是取代人类。AI的核心终归要回到人身上,而AR智能眼镜作为人机界面中最重要的载体介质,反过来要推动智慧空间全生态发展,最终达到“所有信息可视化”的目标。
为此,佐臻集团提出了软/硬件模块化、定制化的概念,将智能眼镜的各个功能分解出来,如平面/曲度镜片、摄像头、电池、传感器…等硬件组件,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手势识别、语音识别等软件功能,全部模块化;然后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再给予专业定制,包括硬件的灵活组合和软件的客制化。
梁文隆告诉OFweek编辑,佐臻集团开发的下一代智能眼镜外观上将与普通眼镜一般无二,满足美观、轻便、舒适、智能的需求;张国祥进一步补充道:“在软件层面,我们提供有端、边、云三个层级运算解决方案,其中中台(即边缘计算)提供有各种应用软件,如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视频传输,将会根据客户的需求,赋能到智能眼镜中。”
智能空间的三大特征
5G加速智能眼镜 “从1到100”发展
智能眼镜起步阶段最大的问题是需求方与供应方的沟通障碍,如轨道交通、媒体、医疗等行业,需要智能眼镜产业多与客户沟通,了解需求痛点;而客户也需要多理解落地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给产业更多的试错机会。梁文隆认为,客户的理解与包容是智能眼镜行业实现“从0到1”跨越的前提,只有这样,行业才能获得持续改善的机会;接下来才是讨论行业如何“从1到100”的发展。
为了实现“从0到1”的开局,佐臻集团及旗下的Top Smart翊视皓瞳的智能眼镜解决方案已经在许多行业中得到落地,如工业领域的远程运维、媒体领域的直播采访、安防领域的安检巡逻等。
其中佐臻集团和Top Smart还分别在两岸推动成立了智能眼镜产业联盟(SGIA)及智慧眼镜产业协会(TSGIA),通过开发标准SDK智能眼镜和标准API边缘计算平台,聚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未来,AR将会加重对视频、大数据信息的依赖,但目前的通讯技术无法支撑海量数据的实时传播。而5G时代的到来,其低延迟、大带宽的特性将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智能眼镜体验。
与其他应用不同,智能眼镜的所有模块化软件主要运行于边缘计算中心,为满足不同的需求,既需要确保运行的实时性,又要实现应用软件切换的即时性,而5G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将会成为智能眼镜发展的最重要推手。
随着智慧空间概念的提出,以及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日臻完善,将加速智能眼镜“从1向100”靠拢。
品臻联合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祥
结语
智慧空间的提出,让智能眼镜突破了“显示屏”的范畴,成为未来人与万物世界互联的窗口,其将改变我们当下的信息获取、设备控制方式,以沉浸式人机交互体验,将人与信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
而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在佐臻集团带领下,通过5G、AI、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加速智能眼镜“从0到1”的原始积累,并聚合优势资源,共同推动构建“从1到100”的智能生态,让智能眼镜普遍应用的时代早日到来。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