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是生活仪式感的体现,虽说举行仪式是件麻烦事,但过程也是享受人生。在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都市青年们奔忙于工作、生活和应酬,快速且乏味的生活节奏让他们无暇享受观影的乐趣,他们有的仅仅是零散、无规律的碎片化时间。
有没有一款设备,可以把影院装进衣兜,不受时间、地域、设备的限制,让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就能随时体验到影院效果的大片呢?抱着这样的疑问,陀螺君开启了这次沉浸式超高清头显LUCI immers的体验之旅。
LUCI头显:小体积、超高清两不误
LUCI immers外壳通体为黑色,正面遮罩采用磨砂塑料,边框为黑色钢琴烤漆设计。头显的上下分别设计了散热孔,可较好缓解头显发热。
设备轮廓呈现倒梯形,圆滑的轮廓线令其看起来更像是一款颇具科技感的墨镜。在头显的正前方,浅灰色的“immers”的标志嵌在斜坡位置,整体看起来大气时尚。
设备支持55-71mm之间的瞳距调节。上方的可调节滑轮阻尼感不错,不会出现镜片框架滑动的现象。设备下方,一左一右分别是TypeC接口和3.5mm音频接口,除此之外主机通体并无实体按键。
头显内侧,是硅胶材质+亲肤棉质制成的眼罩部分,内部则是距离传感器和镜片部分。immers并未支持屈光度调节,因此近视用户只能戴着眼镜观看。
设备侧面预留出用来穿过绑带式头戴的孔,上方则分别为皇冠式头戴卡槽和瞳距调节旋钮。没错,immers支持两种佩戴方案。绑带式头戴更适合希望头显比较贴合头部的用户使用,而皇冠式头戴则允许佩戴者翻折头显,以便随时与外界环境切换。
体验下来,陀螺君更加喜欢皇冠式头戴。首先,陀螺君本人是需要佩戴眼镜观看的,因此皇冠式头戴不会产生压脸的情况;其次,当连接电脑时,如果不使用手柄进行操作,那么则需要翻折头显操作键盘和鼠标;最后,皇冠式头戴可以通过位于前额的旋钮调节头戴松紧,相对来说方便一些。
immers海外版 实际上,陀螺君发现immers的国外版本其实的确支持安装眼镜腿的眼镜佩戴方式。从图片来看,这种佩戴方式更加时尚美观,机身的重量主要分布于佩戴者的鼻梁和两侧镜腿上。
immers海外版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版本的immers似乎前面板部分采用银色金属材质。尽管手感更好更美观,但重量也会有所增加。
immers头显支持3自由度位置追踪,搭配体感手柄可实现VR头显的操作模式。佩戴者可以用手柄或者头部控制已连设备,也可以直接通过设备操控头显。
配件方面,immers标准版除了一根直连的TypeC数据线还提供了HDMI转换盒。使用者可以根据PC、笔记本电脑、机顶盒、游戏机等设备的接口自由搭配连接,都可以成功与设备连通。
从整体来看,不难发现immers的体积要比现阶段市面上流行的VR头显轻便许多。主机重量为180g,尺寸168*47*50mm,比常规头显设备体积减小80%,这令其外观看起来更接近于一副VR眼镜而非头显。
immers是LUCI在2018年CES上发布的新型观影产品,当时多数VR设备的外形还处在头显状态,其佩戴方式更接近于头盔。由于算力方面的需求以及定位场景的不同,当时的VR头显重量轻则300g左右,重的直接飙升到500g以上。
immers与VR一体机对比 试想,将一个500g的头盔戴在脑袋上看电影,你能坚持多久?immers的小巧设计要归咎于其紧凑的光学及机械结构设计理念。
现阶段,VR一体机中广泛使用的还是AMOLED或VR专用LCD,这类显示器与我们使用的手机屏幕大小接近。无论是双屏显示还是单屏显示,都需要为经过镜片的光线传播预留出足够空间。
显示屏方面,LUCI官网给出的屏幕参数是3840 X 1080分辨率微型OLED屏幕,不用多说,显示方面现阶段能够提供这种尺寸的全高清屏幕也只有索尼一家。这证明其采用的是两块0.71寸索尼定制的1920 X 1080Micro-OLED屏幕,PPI高达3000+相当于手机屏幕的6倍,114% SRGB广阔色域,100000:1对比度。
LUCI采用的是折返式光路超短焦设计,70度的FOV对于主打虚拟交互的VR头显自然是不够用的,但放在纯观影的环境中则恰到好处。
immers扩屏显示实拍 超短焦光学方案是从去年年底才开始扎堆出现,之前一直局限于视场角及量产问题而很少被用于VR头显。其工艺难点在于当半反半透功能的镜片加在其中,折返的过程会造成重影等负面产物并直接影响成像质量,而偏振膜(起偏器)的使用得以消除这些负面的影响。
LUCI通过定位专一体验场景,提前两年结合超短焦技术推出沉浸式观影设备immers,体积、重量减少的同时增加了观影体验沉浸感(后面会详细聊),这足以证明它是一款面向未来的产品。
此外,immers和现有的VR一体机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一款显示器,电源及计算单元均由外界的电脑、手机等设备提供;而VR一体机将计算、存储、续航集成一身,自然要比immers更重、体积更大。
实测:沉浸感十足,可巨幕可扩屏
LUCI immers被定义为沉浸式超高清头显,其与现有的同类头戴式影院最大区别在于“沉浸”二字。
首先是体现在视觉沉浸上。 对比市面上常见的VR一体机产品,LUCI头显更加小巧、时尚,且达到超高清的画面品质,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容易。LUCI头显主打沉浸式超高清观影,从近眼光学原理上看,很难找到即“沉浸”又“超高清”的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近眼显示塑造“沉浸感”的强弱,是由视场角和深度感知的功能效果来决定的。视场角分为物方视场角和像方视场角,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关心的是物方视场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FOV。
FOV越大代表视场越宽,用户越容易产生“沉浸感”。而人类视觉是由两部分视场组成的,一般来说单眼视场的水平角度即为鼻子与瞳孔间的角度,介于170°-175°之间。鼻子视场通常是60°-65°,鼻子越大视场角越小。
对大多数人来说,双目视场是两个单目视场的组合。组合时整个可视角度通常可以达到200°-220°。两个单目视场重叠立体部分即为双目视场,这样就能组成3D化的物体视觉,并且宽视场有助于产生沉浸感和临场感。
值得一提的是,LUCI头显和大多数只强调2D、3D观影体验的设备不同。其具备70度的视场角并兼具VR、全景视频的沉浸式体验。
相较之下,目前市场主流的几款VR头显视场角都在100度左右,70度的视场角是否意味着沉浸感全无?通过实际体验,答案并非如此。
上面说到,视场角越大意味着沉浸感越强,但其前提在于拥有合适的内容。试想,如果你用一台180度视场角的VR头显来玩俄罗斯方块,那么你看到的所谓大视野无非是黑色填充的背景罢了。
immers Home影院场景实拍
immers主打沉浸式观影,这意味着佩戴者一定是冲着看片而来,他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正前方的大荧幕上,而不是首先想到交互。
与目前几款主流的VR头显做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扩屏(该模式下畸变较大)还是LUCI Home导入,都是immers的画面细腻度最高。由于VR头显的屏幕大小距离可以调整,因此几款产品画面在视野中的屏幕填充占比都比较充分。如果用LUCI Home打开影片与其他产品做比对,可以看到后者每款产品都有其适配SDK的反畸变算法,但相较之下定制化调校出来的immers对于画面的还原程度更胜一筹。
借助定制微型屏和反畸变算法,视场角大于同类头戴式影院设备(不是VR设备)的immers打造出的是一块距离佩戴者20米1023吋巨幕的视觉效果,是一款IOD标准观影设备。更大的视野换来的是更大的画面,但这也就意味着PPD的降低,immers也不例外。
其在画面清晰度上可以发现画面两侧成像的确会有色彩泛黄以及边缘模糊的情况出现。不过,与几款VR设备的画面边缘一做对比就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其他VR设备的画面边缘模糊到画面出现色散,字幕、场景部分完全看不清楚细节。
其次是听觉沉浸。 目前,很少有设备在音频方面进行专业的影院级调教模拟,而immers是个例外。该设备采用基于沉浸式体验调教的模拟7.1声道,当通过耳机连接头显时则可以清楚听出沉浸式音效与普通双声道音效的差别。
最后是操作沉浸。
其实在上面有提到很多关于佩戴、设计对沉浸式体验重要性的内容。在这里,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聊这个话题——硬件配置属性。
正如上述,immers和现有的VR一体机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一款外接式显示器,电源及计算单元均由外界的电脑、手机等设备提供,而VR一体机则是将其所有集成于一身。
论便携性,一体机即拿即用的特性自然要方便不少,但如果是定位观影场景那显然画面效果是放在第一位的。immers在硬件配置方面的亮点在于通体没有一个实体按键,就是说它做到了即插即用的使用方法。
无论是扩屏显示还是启动影院模式,immers都是自动识别片源并跳转到合适的场景当中播放。因此,论操作沉浸感immers的不同之处在于实现了即插即用,如果是连接手机,就等同于一台无需按键操控的自助一体机。
当然,上述说法是基于外接设备本身是移动端且充电宝电量充足的情况下,否则连点亮immers都是件老大难的事。
immers没有按键,是因为其更多功能被集成到了应用软件LUCI Home当中。在国内,LUCI Home是一个自动化操控中心。在这里除了可以显示头显状态,也可以导入各种本地视频文件。
将本地视频拖入,应用会启动设备并自动识别你导入的是2D、3D还是360视频,以合适的模式进行播放。期间如果要切换场景、模式或者任何设置,都可以通过蓝牙连接的手柄实现隔空操作。
目前市面上,主打高清、巨幕显示的设备,大都以眼前固定的巨形荧幕为主,不能转头,四周环境亦是漆黑一片。
初次体验,LUCI头显与电脑连接直接作为分屏显示。但如果是基于LUCI Home应用,观看官方平台或者手动导入的本地片源,那么LUCI Home首先会自动运行一个基于Unity打造的虚拟影院的应用界面,并自动在这一场景中播放片源。
immers Home片源场景实拍
于是,你会看到自己身处一个1:1的电影院之中,转动头部周围的座椅、墙饰乃至壁挂式音响都清晰可见。
这是陀螺君第一次看到毫无沙窗效应的VR虚拟影院,这种真实感远超在VR头显中的体验。影院的台阶、椅背的花纹、前排扶手上的可口可乐......当这些变得无比真实的时候,大脑会彻底放弃抵抗,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真的来到电影院了。
这时候再看向前方,“距离幕布20米的1023吋巨幕”这一概念变得具象起来。陀螺君甚至可以从自己脚下的台阶数起,直到巨幕下方刚好20步。实际上,对于沉浸感的需求并不等于极致大的视野。LUCI头显亮眼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被各种死板化的参数条框所束缚,再搭配恰到好处的昏暗影院场景,佩戴者才会真正地置身其中。
LUCI头显的第二个亮点,在于通用性:内容方面,该设备支持2D、3D、360视频、2K、8K片源的播放;硬件方面,该设备则允许用户连接手机、PC、PS4、XBox和Switch。
也就是说,LUCI头显可以作为上述设备的第二屏幕使用。而当immers连接这些设备之后,可体验设备端全部的视频软件和游戏内容,这就为其扩展了更多的使用场景。
首先是游戏,玩家可以通过连接设备得到一个1023吋的游戏巨幕或者追剧神器;其次,还可以替代VR设备观看全景视频、赛事直播;最后,还能成为观影爱好者的便携式播映设备,把家庭影院变成能装在兜里的虚拟影院。
相较VR一体机,immers是一款通用性极强,不受硬件格式限制的头显产品。这意味着只要它能连上的设备所有的内容平台immers都是可以使用的。然而,这些应用的显示方式均为扩屏后的全屏显示,并没有提供虚拟的影院场景以供选择,这点稍显遗憾。
当然,之前有提到immers本身搭配有LUCI Home应用。在国外,你可以用它看各种影视大片、言情泡沫剧或者玩游戏。然而,国内内容目前尚未同步过来,应用主页除了几个测试用短片之外,就只有依靠使用者手动导入才能观看。
值得一提的是,在LUCI Home应用的设置界面可以对应用语言和国家进行修改,之后界面便会以中文形式出现了。
定制化的硬件配置+软件平台+全兼容性+极简操作一起构成了LUCI头显的所谓操作沉浸。这种沉浸感就好像当你走近电影院,就一定会有你想看的那部大片开始播放;你坐在沙发上,就可以随手播到想看的节目,而不用担心没得看或者设备不会用怎么办。
总结
就实际体验来看,硬件层面LUCI头显得益于索尼微型屏和紧凑的光学设计,在普遍头戴式观影设备超过200g的情况下进一步缩减其重量并保留超高清的体验水准。LUCI头显从应用端入手,围绕沉浸式观影的概念推出了3D VR影院场景,使其在众多观影产品中脱颖而出;此外LUCI头显在可扩展性上大作文章,让其兼具多种可用性。
适配性上LUCI头显强调通用性平台的全兼容。从硬件定位到自动化操作平台LUCI Home,LUCI头显尽可能的简化连线和操作流程,做到即开即用的观影体验。国内,LUCI头显更多是作为屏幕扩展和本地播放设备被更多用户所接受。 产品定位在沉浸式影院,一方面避开了高端VR的较高门槛,将市场定位在用户基数更大的观影方面;同时也为LUCI头显在显示、体积、佩戴等方面采用最新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未来,VR虚拟内容生态的发展势必包含并真实复现影院体验。而与打造VR专属内容不同,VR院线内容的起量依靠的是设备、算法及内容过硬的兼容性,以实现现有设备到VR内容平台的平稳过渡。
LUCI immers标准版的日常价格是6888元。LITE版精简了一些配件,头戴显示器本身的规格是一致的,价格是5688元。
责编AJX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