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年前互联网行业刚刚兴起时的情况吗?那还是CD为王的时代,云还是飘浮在我们头顶上、像白棉花一样的东西,无线电话还是只有少数人才用得起的奢侈品。时光流逝,当时的很多技术和产品已经被更新的技术和产品所取代。
智能手机全球一年销量达15亿部,中国作为制造大国,承载了其中大多数加工制造业务,产业链发展和完善达到一个空前繁荣规模。同时,以华为、OPPO、vivo和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品牌,从双摄像头、快充、红外识别等技术开始,已然通过新技术差异化,国内销量反超苹果、三星,逐步引领手机行业趋势风潮。
而我们都知道,iPhone的横空出世,都极大的促进了手机业的发展,在此2017年初之际,我们先来看看初代 iPhone 的设计团队现在如何了,然后再给大家预测下2017年手机业的新亮点。而小米的不如意却是个变数,或者会有小米黑科技诞生。
下面这张照片是 Imran Chaudhri 拍摄的,他目前仍然在苹果工作。照片中的几个人包括:Freddy Anzures、 Bas Ording、Marcel van Os、 Steve Lemay 和 Mike Matas。几天前,我们看到了基于图标的 iPhone 软件设计,最终这种点触设计成为了后来我们知道的 iOS 系统。图片中这些人就是参与开发初代 iPhone OS 的团队。
在照片中,Chaudhri 是左数第二个,去年他与另一位苹果开发者 Bethany Bongiorno 在 WWDC 发布会上上台演示 iOS 10中的全新信息功能。
照片中最左侧的是 Anzures,他负责 iPhone“滑动来解锁”的音效。这个音效是他在高中时期录制的,使用磁带录制了自己储物柜的关闭和打开。
左数第三个人是 Bas Ording,他在1988至2015年之间在苹果工作了15年。随后,他离开苹果,加入特斯拉担任用户界面设计师。Ording 参与开发了多代 iPhone,并设计了复制/粘贴用户界面。
右数第三个人是 Marcel van Os,现在仍然在苹果工作。他的名字出现在很多苹果申请的专利中,比如夜间模式、公交导航、移动支付和可视化语音邮件。
右数第二个人是 Steve Lemay,目前仍然在苹果工作。他的名字也出现在很多苹果申请的专利中。由于他和乔布斯的名字相同,都是 Steve,这让乔布斯很不开心,并让他之后叫 Margaret。从那时起,团队中的人一直用 Margaret 替代 Steve Lemay 这个称呼。
照片中最右侧的是 Mike Matas,他在2005至2009年之间担任苹果 iOS 和 OS X 人性化界面设计师,随后他加入了 Push Pop Press。此外,Matas 还曾经与 Tony Fadell 一起在 Nest 工作。
这张照片中缺少一位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苹果前 iOS 高级副总裁 Scott Forstall。Fostall 最初与乔布斯一起在 NeXT 工作,他领导了 iPhone OS 团队,并在2012年离开苹果。消息称,Tim Cook 因为 Forstall 拒绝签署道歉信而将他开除,当时苹果地图遇到了很大问题,引起了用户抱怨。未来 10 年,iPhone 会有怎样的进化?
看完初代 iPhone 的设计团队,我们不可以遗漏的当然是中国厂商,其中的代表莫过于突然崛起的小米。
2016年的小米过的并不如意,小米的手机降价了,但没能卖得更多
从 2016 年雷军在各种场合下说小米要做无印良品,到两位高管在 CES 上说自己不只是一个手机公司,小米都是在描绘一个手机以外的未来。
在小米年会上,雷军照例对小米员工发表了演讲。不过这次,小米没有再公布全年手机销量。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小米只卖出了 4000 万台手机。即使第四季度增长情况乐观,最终的数字也不可能超过去年了。
这是小米成立 6 年来,第一次遇到手机销量下跌。
小米在 2016 年被 OPPO 和 vivo 两家公司所仰赖的传统渠道打败了。
这两家公司的 20 万家加盟店开遍了中国大小城乡街头,名字出现在几乎每一个热门综艺节目冠名栏,覆盖了更多小米无法触及的人群。2016 年前三季度,OPPO 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 5200 万台。到第三季度,vivo 甚至华为的子品牌荣耀都卖得比小米更多。
最后当然就要预测2017年的技术走向
2016年国内比较热门的新技术,包括全网通和4G+、指纹识别、NFC、快充、双摄像头。这些技术逐渐普及,成为标配。
手机厂商,创新升级是竞争利器;之于用户,也是更换手机动力之一。由此,手机品牌商、专业分工独立出来的上游方案供应商,以及手机整合设计者们各展其能,纷纷在屏幕、拍照(双摄像头、激光对焦)、快充、识别(指纹、红外和虹膜)等等技术上寻找新突破。
双摄像头成标配
去年双摄大多数停留在初级层面,虽然两个摄像头,但有些是一个拍彩色,一个拍黑白方案;有些是一个是远景,一个是近景方案。有的拍摄远景根本不清晰,便故意模糊一下,做成景深效果。苹果手机是在国内手机厂商之后采用双摄像头配置,苹果的加入,将极大的促进技术的更新,我们相信双摄像头将成标配,而且技术将突飞猛进。
无线快充技术
2016年的快充,速度已经提升,90分钟内可以充满4000毫安的大容量电池,问题是发热比较严重。2017年可能会解决发热问题。同时,预计速度可以进一步提升50%,实现60分钟内充满4000毫安电池。
华为2012实验室利用石墨烯基高温锂离子电池技术起到了刺激作用。该技术用于华为荣耀Magic手机上,属于低压大电流快充技术,降低了内阻,提升了散热,45分钟可以充满2900毫安的电池。明年将有更多手机在快充技术上追赶。
国内手机几成标配的快充技术,将更进一步,特别是苹果的无线充电已经在路上了,无线快充技术或将出现在旗舰产品上。
升级版的指纹技术
指纹识别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是FPC,后面又出现国内的汇顶科技、美国的新思。
汇顶科技创始人张帆曾对外宣称,2015年指纹芯片出货超过一千万片,销售额超过10亿人民币,“我们下一个目标是销售额100亿人民币。”
小小指纹的战争远没有结束。2016年,汇顶科技自研的升级版指纹技术——活体指纹识别分别进入中兴、魅族和金立手机中。售价6999元起的金立M2017手机上根据血流、血压来判定的活体指纹技术被当作高档机型重要卖点介绍。
2017年的指纹识别升级不仅仅是活体指纹技术,汇顶科技目前正在推介一种更先进的升级技术,叫作IFS(全称为“Invisible Fingerprint Sensor”)。手机厂商无需在手机盖板或者后壳上开孔放入指纹识别模块,而是将指纹识别模块放至在触控面板之下。只需要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用户就可以唤醒、解锁手机。手机厂商不需要改变原有外观设计风格,更符合Android用户使用习惯。
活体指纹、IFS有可能成为2017年指纹新方向。但是,还有其它可能。上述可归属于电容式指纹识别技术,另外还有光学(新思收购的上海箩箕)、虹膜(蓝思科技)和超声波(高通)三种方案,虽然目前还没有电容式稳定和主流,不排除有朝一日后来居上可能。
有一种说法是三星note 7手机虹膜识别后面有蓝思科技量产支撑,因为陷入手机自燃事件,虹膜的威力未呈现出来。不过,从荣耀发布的带有红外人脸识别的手机来看,已引起一些用户好奇心。当然,红外识别需要不断地让前置摄像头处于开启状态,摄像头又是手机里功耗最大的部件,非常耗电,另外还有误差大的缺陷。尽管演示的时候比较酷炫,但要让用户全方位满意尚需时日。
对虹膜识别的批评意见主要是担心手机无法有效区别人眼是有意地动,还是无意运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虹膜技术可能只是一个噱头。
相比之下,光学手势识别应用可能更容易,手势识别只要定位人的几个动作,根据不同的动作实现不同的功能、打开不同的程序。另外,手势识别可以关闭,方便管理。它成为2017年最有可能挑战电容式识别的新技术。
AMOLED屏和柔性屏
近几年,AMOLED屏幕凭借全彩化、色彩饱和度高、省材料和省电等多重优势受到手机旗舰机型青睐。国内天马屏适时地找到机会,成为挑战者,现在业绩上升很快,已经成为小米、魅族、联想和华为的供应商。
去年,OPPO、vivo均表示上游AMOLED屏供应压力大,OPPO副总裁表示,因为三星AMOLED屏幕供应不足,换成JDI屏幕,手机厚度增加0.35毫米,影响销量20%。OPPO、vivo吃过亏之后,今年据说已经把屏幕订单下到了年中,其中一家公司甚至已经提前付了一大笔钱。
屏幕在相同效果之下,会尽量追求薄。In-Cell/On-Cell屏幕是将触控层和显示面板整合在了一起,OGS屏幕是将保护玻璃层和触控层整合在了一起。为了争夺产业话语权,触控模块厂商力推OGS,而显示面板厂商如LG、三星、夏普等则力推In-Cell/On-Cell。
现在国内趋势已然明确,因为In-Cell/On-Cell技术要比OGS等传统方式再薄1~2毫米,预计2017年In-Cell的屏会占据60%以上。换句话说,用户手中的手机会更轻薄。
AMOLED屏的潜在挑战来自柔性屏。这一块,国内厂家想在韩国强势的包围中有更多作为。京东方人士告诉腾讯科技,预计2017年下半年,京东方两条柔性屏会投入量产。此类屏幕不用投射发光,可以折叠,功耗和色彩表现上都好过AMOLED屏,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过去五层工艺,它更加薄。
最重要的当然是放在最后---人工智能
去年12月16日,华为推出第一款人工智能概念手机——荣耀Magic,引发市场关注。其中,Magic Live系统带有的一些智能用法,在着力解决安卓操作系统卡顿问题之余,似乎为未来手机软件发展探索出一个方向。
联系此前锤子手机发布的One Step和Big Bang等智能、便捷应用,可以预想,2017年手机上将会有更多此类初具智能的用法。假以时日,或可能构成早期小米MIUI类似的粉丝聚集效应。
当然,这要看背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水平的发展,以及语音识别的科大讯飞等公司还能有哪些突破。人与手机的语音交互,仍然不能形成硬需求。不过,硬件之外,软的部分智能化趋势已经确立。
最近的美国CES展上,华为终端CEO余承东再次提及智慧手机概念,他把智慧手机看作是人工智能的有效载体。
余承东说:“目前,人们使用智能手机与数字世界相连,未来智慧手机将远远超越通话和上网设备的功能,不仅成为每个个体的贴身、贴心的助理,甚至成为人的分身,同时直接向现实世界和向人发起信息流。”
目前,华为已经投入重兵研究人工智能,并计划在下一代海思芯片中嵌入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研发投入每年三四十亿美元。这些研发投入不仅有照相机、处理器和算法,还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芯片、软件等。创新投入是个长期过程,少则三五年,多则八年、十年才见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