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所经之处,全成焦土,寸草不生,原本定位为创业天使的风投资本,已彻底沦为扼杀绝大多数创业空间的魔鬼。如果说我们过去的创业模式,曾经历了2 B→2 C→2B2C→2 G等各种尝试,且各有所长后,现如今的商业模式,其实只有一种:2VC。
风投的疯狂: 500亿的滴滴和正在走滴滴套路的摩拜
一如估值达500亿美元滴滴的高歌猛进,共享单车领域的摩拜也毫不示弱。
最新消息,摩拜获腾讯领投的6亿美元E轮融资,这是共享单车历史上最大单笔融资,融资后,摩拜估值在20亿到30亿美元之间。本次融资由腾讯领投,TPG、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继续跟投,新引入的重量级玩家包括工银国际、交银国际、FarallonCApital等。
这下好了,中资、外资、国资、民资齐聚一堂,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一个大咖是如此神点评的:这是创业吗?2B,2C,还是2VC?6亿美金,哪怕去杀人也赚不回来吧?
拿到钱了,创始人自然要公布雄心勃勃的计划,王晓峰这样介绍:“新一轮融资将帮助摩拜单车在三个方面提速:
1)摩拜将加速国际化进程,计划到2017年底服务全球200个城市,将出行智能解决方案带给更多用户;
2)摩拜携手全球领先的物联网合作伙伴,加速推动移动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实景应用;
3)摩拜将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领域加速战略布局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壁垒、扩大领先优势,给用户带来完美的体验。”
总结一下就是:国际化+物联网+人工智能。都很高大上,唯独没有传统创业最在意的“盈利”什么事。这样的说法,听起来何其耳熟?
50天前的4月28日下午,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55亿美元融资,此轮融资使滴滴估值超过500亿美元。那次融资,同样有类型差不多的重量级玩家加入——软银、银湖资本、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更为相似的是滴滴新一轮融资要讲的故事——大数据、无人驾驶和国际化,与这次摩拜的说法又有何不同?
毫无疑问,有了滴滴这个前路老师,摩拜复制起估值的套路来可谓轻车熟路,没有丝毫不适感,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那些掌握“炼金术”的资本所推动的。
凭借着“国际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绚丽外衣,可怕的资本和风投们在中国复制着一个又一个估值的神话:
以上是3月份界面传媒公布的2017年创业估值前十榜,彼时滴滴还未拿到新一轮融资。如今,滴滴估值500亿,超过小米的450亿美元,这样的估值提升速度令人咂舌:须知,小米经营多年且仍在盈利,而滴滴却持续亏损,且其模式遭遇政策的强力挑战。
疯狂到无耻一样地烧钱——最快速度挤死所有对手——垄断市场——自拍自卖,短期内疯狂推高估值——引诱市场买单。
这就是当今的创业玩法与逻辑:对不起,我不挣钱。但我还是要以很高、很高的价格卖给你。你不买你就是傻瓜!
那么,对于中国的科技企业来说,滴滴真的是个好老师么?
换个问题:真的有那么多傻子会为这些抢钱一样的估值神话买单?
风投的傲慢:正在被资本毁掉的滴滴们
滴滴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然了然于心——看似一个非常成功的创业光鲜榜样。
从一开始,滴滴一直在讲的故事,是共享经济,要做国内的Uber。依靠这样的故事,滴滴在资本狂热追逐之下,相继合并快的、优步中国等竞争对手后,成为事实上的网约车巨无霸。凭借3亿注册用户,1500万注册司机,日均2800万单等数据优势,支撑起如今500亿美元的估值。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做了什么?
玩法很简单:从不考虑盈利,而是近乎疯狂的比赛烧钱,只为消灭任何已进入者和要进入者,彻底垄断市场。无休止的补贴大战,消耗大量资源,然后为了补充资本,开始了密集的融资历程。
1、2012年7月,获得天使投资人王刚数百万元的投资;
2、2012年12月,获得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3、2013年4月,获得来自腾讯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
4、2014年1月,获得腾讯、中信产业基金的1亿美元C轮融资;
5、2014年12月,获得Temasek淡马锡、DCT、腾讯的7亿美元D轮融资;
6、2015年5月,获得新浪微博1.42亿美元E轮融资;
7、2015年7月,获得阿里、腾讯、中国平安等资方30亿美元的F轮融资;
8、2016年2月,获得北汽产业基金、中投公司、鼎晖投资等资方10亿美元投资;
9、2016年5月,获得苹果公司的10亿美元战略投资;
10、2016年6月,获得中国人寿超6亿美元战略投资。
比拼的,其实只是烧钱的胆量与速度。
这样高频率的融资和狂放烧钱,一步步推升了滴滴的估值,把滴滴做成了他们自己定价的500亿的庞然大物,同时,其他打车软件在滴滴和快的巨额的补贴大战前,毫无招架之力,一些苦心经营多年,已经有一定积累的网约车公司就此倒下,更不谈其他想尝试进入这个领域创业的屌丝。
可是,现在孤家寡人的滴滴,究竟如何?
滴滴的估值成功地登顶世界之巅,然而现在任何一个用滴滴平台的人都不会觉得比以前的好用:因为完成垄断之后的滴滴向司机端收取20%的平台费,提高乘客价格、动态定价、收取调度费等,司机少了,价格又提高了,体验差了,谁还用滴滴?
曾经光鲜的创业故事迅速褪色:滴滴的活跃度直线下降。
这几乎是必然的结果:滴滴们已成为被资本绑架的“角斗士”,它所要考虑,所要做的,不是盈利,不是为用户提供价值,而是残忍杀戮竞技场上其他所有同类,以换取迷幻的欢呼与泡沫一样的估值。
但角斗士终究是角斗士,他们只是看台上罗马贵族下注的筹码而已,绝大多数最终的命运都是死亡,哪怕你是最强的那一个。
而且,在网约车新政下,滴滴还面临着牌照和首汽、神州的竞争,既不能搞低于成本的补贴大战,又受到政策监管,烧掉数百亿推升估值的滴滴,还能走多远?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狂傲的资本在末日来临前,是向来不妥协的,因此,才有了最近一轮55亿美元和估值500亿美元的融资。
500亿美元什么概念?
相当于全部A股上市公司去年利润总和的1/8。
剥去资本包装的外衣,滴滴的真实状态是什么?一位著名基金机构的海外投资人表示,滴滴哪怕以目前估值的一成价格出手,投资机构也不敢接。这从柳青加入滴滴即已埋下伏笔,出身于投行的柳青加入滴滴之后,一个原本应该运营驱动的公司变成交易驱动的公司,是内部硬伤。
多年的二级市场经验告诉我,当一家公司不安于经营,从不考虑盈利,而醉心于玩资本运作与杀戮,这样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抛弃,股价也会一直走低。
那么,滴滴不是正在重复这样的故事么?区别只在于,相比公开的二级市场,滴滴当前的定价,仅掌握在少数风投手中罢了。
如果使其置于二级市场环境中,这到底是会有很多人争相买单的“明星项目”,还是一只大概率会被狠狠做空的股票?
风投的邪恶:毁的不单是企业,或许是这个世界
原始丛林都会有这么一个现象:一颗大树的下面,什么也不会生长。大树会遮住你生存所需要的所有阳光和雨露存。
这个理论在今日资本疯狂推动的互联网圈尤其适用。
当滴滴被可怕的资本浇灌激素而催生成畸形的参天大树时,也正是其他网约车企业死亡之时。比如,中国网约车的鼻祖——易到,本来一直苦心经营自己的商务市场,自从滴滴快的出现后,玩不起价格战的它只能接受妥协,也玩起了这招,可是资本的干涉加上傍上乐视这个苦主,经营状况日趋下降,到了倒闭的边缘。
贪婪的风投早已把投资当做击鼓传花的游戏,他们妄图催生一颗大树,然后挡我者死,独木成林,焚毁行业一切其他生物,不管好坏。然而最终却因为过度服用激素,也会导致拔苗助长的被投资企业过早的衰老。
这样的创投生态,无异于劣币驱逐良币,杀死别人的同时,也毁了自己——风投的邪恶,竟至于斯。
经历过15年全民创业、互联网大潮后,现在的创业生态,早已恶化到沦为资本的杀人游戏——资本所经之处,全成焦土,寸草不生,原本定位为创业天使的风投资本,已彻底沦为扼杀绝大多数创业空间的魔鬼。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创业模式,曾经历了2 B→2 C→2B2C→2 G(government)等各种尝试,且各有所长后,现如今的商业模式,其实只有一种:2VC。
除了街边烧烤的小摊,任何创业,都已沦为资本之间的烧钱PK。
有钱的就是大爷,贪婪的资本完全不顾自己的吃相,对任何一个他们看上的行业或领域肆无忌惮疯狂绞杀:不要利润,不要挣钱,只要把别人挤死,只要市场的独占和垄断,然后用所谓的市场占有率和流量去骗取估值。
问题是,潮水终将褪去,疯狂过后,总得有人买单?
2VC之后怎么办?2SB?
更大的恶果是,这种焦土式做法,将直接毁掉社会的财富创造机制:风投像飓风一样,会在嗅到肉香后不期然造访你正在辛苦打拼的创业领域,然后在眨眼间让你多年的积累消失殆尽。
除了臣服和恐惧,谁还敢去创造和追逐财富?
这会毁了这个世界。
结语
风投(尤其是天使投资),曾经是助力创业者,帮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的“天使”。
但天使与魔鬼有时候只有一步之遥:尤其你醉心于杀戮,并能事实获得短期几倍、几十倍的估值神话奖赏的时候。
今天中国多数风投的行为,与其说是一些高大上的“天使”,毋宁说是一群已完全不顾吃相,享受饕餮盛宴的秃鹫:每一个100亿、500亿美丽“创业奇迹”估值兑现的背后,留下的只是该行业,以及二级市场接手者的累累尸骨。
这种疯狂玩法,再不改弦更张,会毁了企业,毁了行业,最终也会毁了风投自身——勿谓言之不预也。
延伸阅读:ofo摩拜双双融资 为何ofo估值更高?
来源: VC/PE/MA金融圈(rmb10000e)
将满大街染满了橙黄两色的ofo和摩拜又双叒叕要融资了,据媒体称两家融资额都在数亿美元,让融了几十上百万人民币就想搞个大新闻的创业公司们羡慕嫉妒恨。
近日,摩拜正式对外公布已经完成E轮融资,此次融资仍然是由老股东腾讯领投,金额并非此前报道的8亿美金,而是6亿美金,略有缩水。截止目前,摩拜已经融资8轮,累计融资额11亿美金,估值位居行业第二,约为20亿~30亿美金之间。而据此前彭博社报道,ofo则正以高达30亿美元的估值寻找新一轮大约5亿美元的融资。
从被称作资本寒冬的2016年开始,犹如一匹黑马横空出世的共享单车行业简直像是冬夜里的一把火,而这样的势头在2017年丝毫没有被扑灭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
一直以来,摩拜ofo融资的新闻总是有些争先恐后的意味,然而很多人或许到现在才发现一个事实——在一轮轮融资像滚雪球一样逐渐积累、沉淀之后,ofo赫然已经在规模上将摩拜远远甩在身后了。
逻辑制胜
仅从外媒报道的这次同为E轮的融资数据来看,ofo30亿美元的估值已经比摩拜的20亿高出了50%之多。
50%已经不是一个随手就能填补的差距了。试想一下,一张满分100分的试卷,考了60分刚好达到及格,而高出50%的90分则是优秀,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ofo在与摩拜的正面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或许是两家的投资人也都早有预料的事。
细数摩拜与ofo两家背后站着的巨头们,一句话可以很好的概括:摩拜的早期投资方更多是因为“人”的因素站在一起,而ofo的投资方则是为了“正确可见的商业逻辑”。
“人”是摩拜的天使投资人李斌,他创立的易车网市值17亿美元,蔚来汽车估值超200亿元人民币。摩拜的投资列表上,愉悦资本、红杉中国、高瓴资本、华平投资、淡马锡、贝塔斯曼乃至腾讯都同时是李斌另外两家企业的投资人。
与其说投资人相信摩拜,不如说他们相信李斌。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二海直言,“此前曾投资神州、易车网、蔚来汽车,摩拜也符合面向出行的投资逻辑,但投资摩拜更重要的原因是相信李斌。”
与之相比,ofo的投资人更看重ofo的内在商业逻辑。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为ofo设计的商业模型是,“每天每辆车使用频率8次,每辆车成本200元,骑一次1元,校园一天可到200万单,一年收入3亿多元人民币,利润3000万-4000万元。”
而如今,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给出的数据,走出校园发展愈发迅猛的ofo日订单量已经超过2500万。尽管校园场景的封闭模型已不适用,但核心的低成本高频使用率在城市场景中依然适用,这是ofo的盈利保障。
“人”当然可能犯错,但一个简单又清晰的商业逻辑很难犯错,这是ofo在投资人们掰手腕时最大的底气,也是获得更高估值的根本。
融资背后
与摩拜一路顺风顺水相比,创业之初曾经险些破产的ofo看起来更坎坷一些,但或许正因为如此,耐得住寂寞的ofo后劲十足。
ofo的创始人兼CEO戴威曾说,自己并不擅长融资,这是ofo在2015年濒临倒闭的原因之一。但随着ofo战略转型的成功以及迅速凝聚的品牌价值,融资自己找上门来,无一不对ofo充满期待。
2017年3月1日,由被称作“非行业第一不投”的DST领投,滴滴、经纬中国、中信产业基金等巨头跟投的4.5亿美元融资从另一方面印证着进入城市的ofo商业模型依旧备受认可。
DST投资过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Facebook、Airbnb、阿里巴巴、京东、小米、滴滴、今日头条、美团点评···众多不同行业的独角兽有着相同的投资逻辑——丰富的想象空间以及行业强势地位。
随后的2017年4月22日,蚂蚁金服参与了ofo过亿美金的D+轮融资。这轮融资不仅是资金弹药的补充,更意味着阿里巴巴的资源、流量以及最具重量的信用体系都对ofo敞开了大门。
与ofo的投资人劲头十足不同的是,据知情人士透露,摩拜的最新融资中有一部分是债转股的形式,这从侧面显示着,摩拜的投资人开始变得谨慎。毕竟,摩拜原有的高成本模式已经被市场摒弃。
根据众多媒体报道,一辆摩拜单车造价约在2600元,而ofo的主力车型造价约700元。这意味着在双方用户数量、使用频率等高度接近的如今,摩拜需要三倍的时间来回笼自己的单车成本,这对于分秒必争的共享单车市场来说是难以填补的巨大劣势。
即使摩拜如今反应了过来,但ofo的先发优势已经十分明显,在已经有了50%的巨大规模差距之后,摩拜还在亦步亦趋将自己的车型向ofo靠拢,而ofo已经开足马力继续向前,差距还在扩大。
橙黄之争
ofo和摩拜的橙黄之争和楚汉相争颇有些相像。
从一开始将用户群定位在中高端白领阶层的摩拜,就像是代表了士族阶级利益的西楚,装备精良。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颜色上也颇为相似,楚军尚火德,项羽喜好披红袍,而摩拜单车大多为橙红色。
ofo面向全年龄层的用户定位则有些类似草莽崛起的汉军,民心所向而所向披靡。两者的颜色同样十分相似,汉军在一段时期内以黄甲为标准,刘邦在战场上也以黄袍居多。
不过在形势上,ofo显然比当年的汉军舒服的多,不仅“兵多将广、幅员辽阔”,“粮草辎重”更是超过对手。
iiMedia艾媒的《2017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显示,截至2017年3月底,ofo共享单车已覆盖国内城市43座,海外城市3座,而摩拜单车覆盖全国城市仅30个。
比达咨询发布的《2017年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则显示,ofo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52%,月度活跃用户数则为1636.2万,两项数据均远超摩拜的40.7%以及1274.4万。
不仅如此,ofo的快速增长速度也超越了摩拜。
根据易观最新发布的《2017年4月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4月份,ofo共享单车APP新增活跃用户数1219.54万人,排名第一,摩拜单车新增用户为1048.47万,排名第二。
而在月活跃用户数的增长上,ofo同样占据了上风。Trustdata最新4月数据显示:ofo4月用户环比增速高达55.1%,高于摩拜的38.2%,ofo月度用户增速为摩拜的1.4倍,并且用户增速已经是连续第8个月超越摩拜。
就在ofo成绩斐然、高歌凯旋之际,摩拜还在因为自己被质疑了一年之久的押金问题和近来被曝光的贪腐问题而焦头烂额,可谓外患不止,内忧频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此消彼长之间,ofo与摩拜的楚汉之争几乎大局已定,私以为,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的结局对于热衷情怀的摩拜来说还颇为相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