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互联网的品位和审美是一种基于文化威权的单向传播,鄙视链背后是年龄、阅历、视野、知识储备等构成的信息代差,在社交媒体兴盛,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其对时尚潮流的掌控力正被流量削弱。相反,草根文化所欣赏和擅长的随意化、情绪化、吐槽化表达成为主流,助长了魔性、鬼畜式内容的登堂入室。
曾经的互联网文化圈,有着完整清晰的鄙视链。
电视剧
英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泰剧
电影
欧美文艺内涵煽情片》日韩台小清新片》老港片》商业大片》内地片
音乐
英美摇滚》欧美流行》国内地下先锋音乐》日韩港台流行》内地网络歌曲
动漫
欧美动漫》日漫》内地动漫》港台动漫
游戏
星际》魔兽》Dota》lol》王者荣耀;
BBS
豆瓣》天涯》猫扑》贴吧
……
鄙视链就是食物链,互联网的信息平权并没有消除认知差异带来的群体隔阂,相反每个人的不安全感都加剧了,大家不自觉的站队,寻找归属感,表现出来就是“我高雅,你低俗;我主流,你边缘”的互怼。这种大V垄断、文青主导的互联网话语权体系,一直持续到快手的模糊身影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外的遥远天际。
人们甚至还搞不清快手的产品形态,底层群体的情绪化表达就如火山般爆发了,流量推手的作用不在于民间文化的原生态复刻,而是让普罗大众为自己的品位发声。
这一切的背后是内容分发和推荐机制的革命,在低成本、低门槛、实时互动的传播平台上,KOL和普罗大众泾渭分明的壁垒历史性的被消灭了。这就像十七世纪的欧洲,消灭骑士文化的不是塞万提斯,而是前膛枪的普及,它有效抹平了训练有素的骑士与毫无经验平民之间的差别,就像一位贵族哀叹的:最卑贱的手可以夺走最高贵的生命。
原本不同次元中相安无事的群体,第一次有了无法回避的现实交集,互联网鄙视链每个领域的小众优越都受到流量文化的强烈冲击。
最近一段时间快手这款短视频APP突然成为过街老鼠一样的存在(也不是突然成为的),快手的公关们一边手忙脚乱的处理各种负面消息,一边遭遇数以万计知乎用户的强力diss,从7月中旬到目前已经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知乎er参与对快手的讨伐。
奇怪的是,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几乎没怎么见快手用户为自己喜爱的app发声,或者说他们的身影很少出现。
显然,快手的用户大多数是不知道快手在知乎或其他媒体上的遭遇的,一部分知道的用户想为快手发声但音量太有限,还有一部分知道并且有一定话语权的用户(通常是快手直播大V)选择沉默,因为他们都不想成为炮轰的对象。只能见到水平拙劣的快手公关不断为自己辩解,也不断的为自己招黑。
这让快手老铁们坐实中国当下互联网鄙视链的最末端。
知乎er diss快手老铁,只是当下互联网鄙视链中的一个缩影。
说起鄙视链,其实它自始自终都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说20年的互联网发展史,就是一部斗争史。
最初,中国网民经历过崇洋媚外的一段时期。
一.洋气的鄙视土的
最被大家所熟知的社交产品鄙视链:
MSN》QQ》飞信(是啊,那个时候还有个飞信)
那个时候商务联系通常都留MSN号,大家显得倍儿有面。
同样的,Gmail》163mail》QQmail
当时甚至有很多公司的面试官直言:看到留QQ的邮箱号的直接给PASS掉,不管你的学历、经历、背景,直接PASS,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所使用的邮箱凸显了他的品味。
咱为了提高面试成功率不得用个Gmail?不然得多土啊!
还有比如:
Chrome》Opera》国产系》IE浏览器(大概是唯一一个在鄙视链末端的国外产品)
Google》百度》搜搜
等等…
不管怎么说,在这段时期国外产品大多始终占据鄙视链的前端。
”国民自卑感较强“当然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当时的国内产品大多也都处于copy阶段,在技术、功能上的确是有些差距。
但是在201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开始了大跃进式的发展,这些差距迅速被缩小、被补足,甚至很多产品都走在了国外同行的前面。也基本上没有人说你用QQ邮箱你就是屌丝这样的话了。
这时国外产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然也有墙的原因)。
洋》土这条鄙视链消亡了。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鄙视链(小众》大众,高雅》低俗)
从09年底中国网民数量3.8亿到16年的7.3亿,是足足翻了一倍。
这时的网络环境相比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满足多样化需求,各种垂直类APP像寒武纪物种大爆发一样大批的涌现出来,微博、豆瓣、知乎、陌陌、头条、B站、映客、快手、等等等等
用俗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垂直APP天然的把各个年龄端、价值观、喜好的人们圈成一块一块。
年轻人迅速成为各种APP的重度使用者,他们激情饱满、戾气十足,对于拥有不同价值观、喜好的群体做不到足够的尊重与理解,平时大家相安无事,一旦遇到有事件发生就像炸了锅一样,大家一般会用”装逼“和”傻逼“这两个词来互怼(其他的语言也只是为了修饰和突显这两个词)。
本图仅供娱乐,不代表任何平台用户
网络上顿时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社会上各个阶层、群体的矛盾搬到了网上?
大家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知识上的阶层、有物质上的阶层,他是高?矮?胖?瘦?这是我们对一个人大概的判断。
但是网络上阶层的定义很模糊,远远不像社会上几百万就是中产、几千万以上就是富裕分类的这么简单。
你通常很难判断一个用着萌猫做头像的豆瓣小组成员,真的是一个萌妹子,还是一个180斤的穿着背心的大叔。
因为这种难以分辨,网络上的人群的定义暂时被APP的标签所代替。
所以不同产品用户之间的互相鄙视并不仅仅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射。
也只有当小众产品逐渐沦为大众产品、当大家逐渐开始能够雅俗共赏的时候,这两条鄙视链就也将不复存在,这也是正在发生的变化。
三:话题性斗争仍将持续
有人说知乎在几年之内扩大用户规模后不在是精英社区了,我觉得显然是个伪命题,精英是什么概念?精英是百分比概念,一个互联网平台是不会把自己的用户群体按百分比定义的。
你可以定义知乎为”高素质“社区,而随着高素质的国民(网民)越来越多,每个平台必然都会成为”高素质“平台,大家的价值观、知识水平逐渐统一。
我们对彼此的不同价值观越来越来能够包容,而包容不了甚至互相对立的价值观一定会分出胜负来。
正如这段时间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纷争尘埃落定,然后赢的一方变为政治正确的一方,占领高地。而落败的一方则消失于网络
这两年我们看到太多纷争落幕:
反杀马特一定是政治正确
反心灵鸡汤一定政治正确
反直男癌一定政治正确
反歧视……
……
这些斗争的结果,现在慢慢成为了人们的审美标准或纳入了人们的道德体系。
而以后可供大家拿来斗争并且是非分明的话题将越来越少,这也将促进平台内容变得越来越“三观端正”,那个时候知乎怒怼快手这样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