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注定不平凡。除了传统的几大火炉持续发光发热外,江浙沪一度持续40度以上高温,甚至直呼要到广东海南“避暑”。而近一个多月的广东,高温预警信号也频频发出,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8度左右。
还记得7月30号那一天,广东地区共有100个高温预警信号生效,然而在这样的烧烤天里,广深两地居然多地停电。彼时,在家里吹着空调、啃着西瓜的记者,随便一刷朋友圈就是一片停电和快要热死的哀嚎。于是记者随手发了一个朋友圈,就地发起了“共享空调”的项目,邀请朋友圈里停电的朋友们来一起吸冷气,回应者居然还不少。
只是没想到,记者当时一个开玩笑的想法,居然有企业将它变成了现实。日前,广东美博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博”)在业内率先提出共享空调的概念,并且发布了1.0公测版。但是,这个共享空调,可能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据报道,共享空调采用“押金按时收费”的模式,每台空调押金3000元,按照每小时1元价格收费,电费用户自理。
按照一年使用5个月,每个月20天每天6小时来计算,一台空调回本需要5年的时间。
共享空调操作简单,和其他共享产品无异,开机时只需扫空调二维码进行充值即可,面向的主题主要是临时出租屋、高校、酒店。
对于共享空调的出现
网友的态度是:宁愿自己买
▼
我就想不通,3000元直接可以买台空调,为何还要共享呢?
现在的商家,好像不扯上共享两个字就不能活了一样。对于共享产品,只要是惠及民众的,咖咖一直都持欢迎的态度,但是对于这种借着共享概念进行其他目的的行为,实在令人反感。
共享空调
是新瓶装旧酒的炒作
据智家电作者乔华表述,所谓的“共享空调”,其实并没有跳出空调租赁的老路子,还是要通过收取用户空调使用费的方式来盈利。
所谓的物联网手段,不过就是空调的智能化,可以让工厂实时监控用户家中的空调使用情况,从而判断收费。
共享空调,只是一台打着智能空调技术幌子,包装炒作共享概念,其核心并不是共享,而是工厂对单一用户的租赁。
就在短短的几年内,除了共享出行外,共享经济的风已经刮到了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手机没电有共享充电宝,想要运动篮球场旁边就有共享篮球,下雨了路边放着共享雨伞,想唱歌有共享单人ktv,出门住宿还能选共享睡眠舱……这些层出不穷让人看不懂的项目,搭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像是雨后春笋一样突然冒出来。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前几天刷屏的共享马扎,投放的第一天就已经丢失一半多,虽然最后被证明并不是创业者“脑子短路”整了这么一个肉包子打狗的项目,而是一家企业的事件营销,但是国内共享经济这把虚火真的烧得让人惊心。不管是共享宝马、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还是共享雨伞,共享遛娃车、共享手机,这些冠着共享经济名头的项目,从实质上来说,其实是“伪共享”项目。
如何来定义共享经济
曾经刚刚成长起来的Uber和Airbnb的模式是大家都比较公认的共享经济的样本。通过技术等手段,以C2C模式有效地匹配社会上闲散的资源和需求。平台基本上提供的是对接激活闲置资源的服务,并不直接涉及交易中的资源供给方。比如,最开始的时候,Uber做的事情就是提供平台,让车辆上的闲置位置空间可以对接到有同样出行规划但是没有车的人群,Airbnb做的也是让出行的人群可以住到当地人家中的闲置房间中。
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商业体平台在其中担任的角色是去盘活资源,帮助供给方用户有偿与他人分享,从中抽取服务费用或者通过广告收费,从而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商业体所做的基本就是“牵线”的工作,并不涉及到重度的囤积资源做供给方。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来看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共享经济项目,其实都是“伪共享”。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舱等等项目,在资源供给上,全部都是平台本身来做供给,实质上做的是B2C的模式,也就是传统的分时租赁的模式。平台提供使用资源,向用户收取押金和使用费用,这和我们之前去滑雪场玩,没有自带装备的人去租一套滑雪装备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可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需求十分高频这个层面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不少咨询公司出的共享经济行业报告中,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从最开始的盘活闲置资源有了新的拓展。艾瑞在它出的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行业报告中,对共享经济下了这么一个定义:基于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将海量分散化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并共享,主要体现为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也包括剩余所有权的让渡,以及时间、空间、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共享,是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和资源配置方式。
当然,这个定义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核心还是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来的,不过在这里的定义中,并不认为资源的供给方只能局限于社会上已有的闲置,而是认为个人或者企业都可以成为供给方和需求方。不过这个定义其实仍然没有解答B2C模式种,企业方提供资源的情况下,共享经济和租赁经济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为什么共享项目大多走上了分时租赁的道路?
我们会发现,到了现在,大多数标榜自己是共享经济的创业项目,其实都变成了上述定义中共享经济的衍生模式。并不是原本的去盘活闲置资源,有偿与他人分享,从而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是和传统商业逻辑一样,用资本推动制造新的资产和需求,依靠收取押金和使用费的方式来进行盈利,只不过收取押金和使用费的途径并不是现金交易,而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等项目,从商业的本质来说,其实与我们去景点游园时,租个电动车逛逛本质上并无区别。
甚至我们发现,原本以为是根正苗红的共享经济的滴滴等项目,最后也逐渐演变成了大公司提供商业化标准服务。之后的ofo、摩拜等共享单车项目,实质上也演变成了提供B2C标准化单车分时租赁服务的供应商。这个演变其实是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商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对于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接受的服务能够最大效率的解决问题。不管是接受私人闲置资源还是商业体统一供给的资源,如果从效率和成本的角度考虑,两者相差不大的话,那么选哪一个都没有差别。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共享经济模式下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并不是标准化的产品,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共享经济模式的症结往往在于信任问题、标准化问题以及资源限度问题,制约项目规模化发展。
举个例子,比如你出行,选择从Airbnb上面找一个房子落脚,那么你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询这个房子的照片、地址等资料,同时还需要翻看大量之前的用户留下的评价,来评估房子和房主是否靠谱。一次两次这样,可能还具有新鲜感,但是长此以往并不适用,每次花费的决策时间太长,并不高效。而且,从前段时间发生的情侣出游住Airbnb闲置房间被偷拍的事情来看,即使用户评价很好,你可能也会在这个陌生地点的陌生房间中遭受一些其他的问题,并且维权也很困难。信任感一旦发生动摇,大多数的用户其实还是会回头选择提供标准化服务以及安全保障的酒店。它的服务可能并不出众,但是也不会差到超出你的预期太多。
一方面是海量信息的筛选困难,一方面是确保真实以及信任成本太高,导致很多用户对于共享经济项目只是浅尝辄止,原本的新鲜劲过去之后,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再继续复购,或者出现平台对接双方需求和服务极度匹配干脆直接绕过平台,后续就直接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交易。为了解决信任,以及服务体验的问题,很多共享经济项目,像是滴滴,就逐渐蜕变成为了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公司。后来入市的共享单车干脆一开始就称为了资源的供给方,直接走B2C模式,教育市场和大批量投放同时进行,直接推动需求的增长。这也是为什么越拉越多项目走上了分时租赁路子的原因。要成量级规模化的发展,最后势必离不开要实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
“伪共享”潮实质上反映的是消费观念的升级
不过不管共享经济项目模式如何演变,这几年在出行领域资本的推动下,共享观念算是深入人心。滴滴快的以及ofo、摩拜的投资人们用真金白银让国内大多数人接受了这么一个观念——使用但不占有。以租代用越来越深入人心。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各取所需,以最高效率来盘活资源分配。
从这一点来说,不管是共享雨伞还是共享单车、共享睡眠舱,其实都在教育用户弱化“拥有权”,强调“使用权”,商业公司通过提供“触手可及”的标准化服务,让用户享受到了不用拥有,但是一有需要就能使用的体验。在资源能够随时应对需求的情况下,“拥有”并不一定成为必要条件。笔者认为,这是这些项目对于用户教育的推动意义。
随着消费者对拥有和使用观念的升级转变,生产-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变化,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商业体主导供给资源,用户不需要占有,有需求的时候能够快速触达资源的模式。当然,这个模式的存在也是有前提的,要支撑起足够大的体量,针对的用户需求需要是一个高频次,低门槛的,要找到类似出行这么好的应用场景并不简单。
当然,这个趋势也可能制造出很多并不高频,并不普遍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可能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类似共享充电宝、共享遛娃车这样让人“看不懂无法理解”的项目,即使提供了专门用于分享使用的标准化产品,可能也没有足够大体量的市场来支撑发展。
所以,准备整个“共享项目”杀入市场的,还是要多多考虑考虑。毕竟商业项目,天性就是要追逐利润,扩张规模的。看不到挣钱的希望,相信也不会有多少投资人愿意就这么把钱投出来了。
五大不靠谱的共享产品
1.共享雨伞
共享雨伞押金集中在20-30元之间,收费在0.5-1元之间,大多首次免费体验,租赁费用多以12小时或24小时为间隔。
作为看天吃饭的共享雨伞,只能说是在借共享概念卖雨伞而已。
9.9元一把的伞卖19元
几天时间卖了三万把
▼
2、共享篮球
10元押金,每小时1元的共享篮球,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及成都设有据点,该项目拿到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创始人说要在中国10万个篮球场上提供这项服务。
共享篮球说白了就是篮球租赁,其实跟球场管理处租球是一个原理,只不过一个人工一个自动,如果球场管理处自建一个篮球自动租赁机器,那这个共享篮球的市场还有多少?
3、共享洗衣机
共享洗衣机出自上海徐汇区一商业广场内。18KG容量的洗衣机价格为40元/桶,8KG容量的洗衣机为20元/桶。
网友主要在意三点:
一是卫生问题:时间久了肯定脏,某些皮肤病或者什么传染病。
二是价格太贵:体验价就要连洗带烘干要30元。每周洗一次,三年买一个洗烘一体机足够了。
三是不好意思:提着一筐脏衣服去商业圈洗衣服。
对于共享洗衣机,大学不早就有了吗?两块钱使用一次,还赠送俩消毒药片儿,贼好使!
4、共享充电宝
目前有几家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都拿了不少融资,是一个受资本追捧的项目。
共享充电宝在市场是有需求的,但不是个刚需,一般使用场景是在用户忘了带充电宝出门或着急充电才会使用,而且用户数据的安全也是个问题。
有需求不等于有市场,有市场不等于可开发,可开发不等于能生存。
5.共享马扎
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共享马扎,一出来就亮瞎了网友的眼,如果不扫二维码坐上去是不是会蹦出刺来?太特么不靠谱了!
评论